首页 理论教育 达芬奇的艺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艺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达芬奇的艺术《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重要的作品,他是应圣玛利亚格雷契修道院的订约而创作的。经过近三年的顽强劳动,这幅壁画公之于世,它使当时最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的名字闻名遐迩。达芬奇的创作达到如此高的成就,与他辛勤的艺术劳动是分不开的。达芬奇的另一幅杰作是《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出色的肖像画之一,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瑰宝之一。

达芬奇的艺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艺术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重要的作品,他是应圣玛利亚•格雷契修道院的订约而创作的。这幅画始作于1495年,1498年才完成。经过近三年的顽强劳动,这幅壁画公之于世,它使当时最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的名字闻名遐迩。

《最后的晚餐》是一个常见的题材,表现的是耶稣已经知道自己的不幸降临时,在与门下众弟子一起共进晚餐的席上,宣布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对耶稣的门徒来说,是如此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惊。因为这句话预告了他们的老师即将死亡,同时使他们信任的感情和相互的团结受到了打击,这是由于叛徒就在他们之中。达•芬奇抓住耶稣说完那句话的瞬间,着意刻画门徒们所表露出来的极其复杂的、各不相同的心理反应。画家赋予画中每个人物以鲜明的性格气质,紧紧抓住了每个门徒对耶稣的话所做出的反应。

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们在《最后的晚餐》结构中,一般都使一排人坐在桌子后面,互不相干,同一种姿势重复出现,而把叛徒犹大隔开,单独安排到桌子的另一面。而达•芬奇却摒弃了这种结构。

这幅画的群像,布置得十分合理。基督居于画面的中间位置,门徒对称地坐在两旁,每边六人,三个人一组,这些组合是由每个人的心理变化和感情联系自然结合在一起的,画中人的情绪造成画面的气氛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俄国艺术史家拉扎列夫有一段话,细腻地描绘了画中十二个门徒各自的心境:

“如同向水里扔一块石头,激起轩然大波,在死一般的寂静中,耶稣的这句话,在晚餐桌上引起了最强烈的激动,一刹那间使晚餐处在一种绝对寂静之中。对耶稣的话特别冲动的是坐在他左手边的三个门徒。他们形成了不可分的一组,被一个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动作支配着。年轻的菲利浦从座位上蹦起来,困惑不解地转向耶稣。老成的雅可夫,抑制忿怒,摊开双手,向后挪了挪身子。福邓举起一只手好像急于弄清所发生的事。位于耶稣另一方的几个人,则处于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中。他们离中心人物有一大段距离,他们的动作要矜持得多。犹大明显地急转过身子不安地抓住钱袋,惊慌地看着耶稣;他阴暗、丑陋、粗俗的侧影,与委决不下地把头侧于肩际、沉静地把手置于桌上、美丽的脸庞被照得鲜明的雅安,成了强烈的对比。犹大和雅安之间伸过来彼得的头,他向雅安弯下身子,左手放在他的肩上,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说着什么,与此同时,好像他的右手毅然握住佩剑,想用它来保卫自己的师长。坐在彼得旁边的三个门徒都转向了同一个方向。他们凝视着耶稣,向他询问变节者。在桌子对面的一端是另一个人,年事已高的法捷依,好像要从他那里得到对眼前事件进一步的解释。然而,后者困惑不解的手势表明,他也苦于不知底细。”

到此为止,画里十三个人的外貌、情绪和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印入我们的脑海中,观赏画的人好像跟随画中人经历了这一严重的时刻。这是一群典型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处在典型的环境中。画面具有戏剧冲突的舞台艺术效果,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情节性历史画。在达•芬奇以前,曾有不少画家都描绘过这一题材,但只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成为空前的杰作。

在艺术形式的处理上,《最后的晚餐》也是极为完整和成功的。达•芬奇在使每一个人物具有充分表现力的同时,把这十三个人有机地组合起来,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保持着完整和统一。这样的一致,首先来自于作为中心形象的基督无可置疑的领导作用。

画家尽可能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着意表现出耶稣的从容不迫、神态自若。大师把基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上,背景中明亮的门洞的透光,使基督的形象更加清楚,并且有意识地将基督与两侧的门徒分开,初看基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用情绪和感情以及事件把他和门徒始终紧密连在一起。一切都以基督为中心,同时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单纯,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这些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使艺术显出高度凝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达•芬奇的创作达到如此高的成就,与他辛勤的艺术劳动是分不开的。他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认真。为创作《最后的晚餐》,他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在创作之前,他的准备工作做得周详而细致,画了大量的速写,构思时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推敲,还深入地研究了每个登场人物的动作与表情,并且为每个人规定了行为举止的意图。在为这幅画所作的笔记中,他写道:“一个人饮了酒并把杯子放下来,把头转向说话的人,另一个人合拢双手的手指,眉毛紧蹙,看着自己的伙伴,又一个人伸出两手的手掌,把肩耸到耳边,嘴上显得惊奇的样子……”在笔记中虽然没有注明门徒的名称,但在构思中,达•芬奇对于具体塑造每个门徒,已经做了严格的选择和规定,根据每个门徒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设想了他们各不相同的举止,以及在整个构图中的位置。因此,现在在这幅画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与自己性格、身份相适应的动作和表情。

这样一幅名画的命运却是十分悲惨的。达•芬奇在绘画时,按照他的惯例,在颜料与底色方面采取了试验性措施,没有成功,敷上去的一层颜色不够牢固,壁画在十六世纪就已经开始损坏,损坏的程度与日俱增,通过草率的、手艺并不高明的修复工作,使损坏的情况不致于变本加厉。据傅雷说,“壁画完成不久,寺院中因为要在食堂与厨房中间开一扇门,就把画中的耶稣及其他三个使徒的脚截去了。以后曾有画家把这几双脚重画过两次,可都是‘佛头着粪’,不高妙得很。”由于此画放在食堂外墙壁上,后来由于墙受到损坏,画也难逃厄运,厨房的蒸汽落到画面上,也使颜料层脱落得厉害,加速了作品的破坏。

“等到拿破仑攻入意大利的时候,又把这食堂做了马厩,兵士们更向使徒们的头部掷石为戏。经过了这许多无妄之灾以后,这名画被摧残到若何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傅雷不无感慨地写道。

所幸的是,1954年的时候,人们在这幅壁画上清除了若干表面上的层次,于是真实画面的其余部分显露了出来,人们设法使这些部分得以巩固、稳定。此外,还有这幅画的临摹本至今还留存着,达•芬奇为这幅壁画所作的草稿也依然保存着,这同样是弥足珍贵的人类遗产

达•芬奇的另一幅杰作是《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出色的肖像画之一,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瑰宝之一。傅雷说这幅画的“声名,荣誉,及其普遍性”,几乎把达•芬奇的其他杰作都掩蔽了。

蒙娜丽莎永远面对着人类,发出真诚、温柔而神秘的微笑。有人说《蒙娜丽莎》最美的地方就是那神秘而迷人的微笑。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几个世纪以来,曾像谜一样引起许多人的猜测,有的把它说成是“谜一般的微笑”、“神秘的微笑”,有的说成是“妖惑的微笑”、“邪气的微笑”。就连傅雷也承认它有一种“销魂’哭的魔力,并引用法国悲剧家高乃依的一句名诗来加以说明:“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着你。”这种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的确可以用来形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神韵。

据说画中的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银行家弗朗切斯科•瑶公特的夫人,所以法国人又称它为《瑶公特》,傅雷在他的书中就以这个名字称呼她。这位蒙娜丽莎出生于1479年,达•芬奇给她画像的时间是1503年至1506年,正是她二十四岁至二十七岁的时候。

传说在画像时她刚刚丧失了爱女,因而经常郁郁寡欢。(www.xing528.com)

达•芬奇在接受为她画像之前表示:“如果可能的话,我想看看这位要画的女子。”

很快,弗朗切斯科•瑶公特便和妻子以及陪伴的女仆来到了达•芬奇这位著名画家的画室。互道寒暄之后,桌子上按吩咐摆满了水果和饮料。达•芬奇注视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妇女。她身着质地很好的连衣裙,梳着时髦的发式,一绺绺秀丽的鬈发披散在肩头。她并不是一位绝色佳人,在佛罗伦萨,比她美的女子很多。但是,她发育很好的身体显得绰约美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她那一双保养得很好的手。达•芬奇走近蒙娜丽莎,又注意地看了看她的手。她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做出一副善良的少女等待长辈训示的姿态来。这两只手是多么美妙啊!

她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尽管她手上、颈上挂着很多贵重的宝石,尽管她的眉毛按时髦的样式修整过,但这些都不是她最动人之处,这一切都是外加于她的,并不属于她本身所有。大师发现,她最美的是充溢于她全身的纯真和天然的情趣,特别是弯弯的双眉下面那两只虽然不大但却特别明亮、充满生命力的眼睛。

当蒙娜丽莎看到大师时,显露出一种没有见过世面的女子的腼腆,或许是画家严肃的、不同寻常的外貌使她感到惊异,或许是画家的盛名与睿智让她感到窘迫。渐渐地,蒙娜丽莎放松了,微笑使她的脸发出光亮,似乎那遥远的青春、失却了的少女的纯真又回来了。在她的内心深处隐藏着颇费猜疑的奥秘,这使达•芬奇感到颇富魅力,于是同意接受这样一份工作。

刚刚开始画像的时候,蒙娜丽莎有些不习惯,显得十分不自然,达•芬奇以出色的才能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尽量使她处于自然状态。渐渐地,蒙娜丽莎愿意到大师的画室里来了。在这里,不论是新结识的人们,还是有着鸟雀标本、蜥蝎、蛇和不知道什么小兽骨架的陌生环境,不论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实验仪器,还是带有调色板的画架;不论是气味特殊的松节油,还是那些颜色的涂抹,在她眼里,一切都是那么有趣、那么新奇,这是她以前所不能想象到的。

“如果夫人不反对的话,我想描绘一双不加装饰的手,而脖颈上的项链也请夫人去掉。”大师用惯常的柔和的语调说道。蒙娜丽莎慢慢地从手上褪下戒指,从脖子上摘下项链,并把它们整齐地摆在桌边。

“谢谢夫人。如果可能,还请夫人不要改变姿势。”达•芬奇对蒙娜丽莎的合作态度十分满意,此刻的蒙娜丽莎正是他想要描绘的那种女子:毫无修饰、情趣天然,一绺绺鬈发散垂在裸露的颈上,显得格外朴实无华、典雅崇高、温柔而多情。达•芬奇细心地观察着这位模特的外貌特征和内心世界,情绪饱满地工作着。为了描绘出蒙娜丽莎的精神世界,在画像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个乐师的伴奏。在音乐的伴奏下,那令人心醉神迷、神秘莫测的微笑便经常地挂在模特儿的嘴边了。有时候大师会向她讲述一些能启发灵智的动人故事。有一次故事讲完了,画家特意仔细地观察蒙娜丽莎的神态,他看到她的面孔好似明亮起来了,双目闪闪地发起光了,她吸了一口气,本能地用手摸摸自己的脸孔,散发着迷人的微笑,可是幸福的微笑又慢慢地从她脸上消失,隐隐约约留在两边嘴角,给她的面孔增添了令人惊异的、神秘莫测的神情。

达•芬奇渐渐唤醒了一个冷漠的塑像,他在蒙娜丽莎身上发现了真正的美。“也许,画家爱上了银行家瑶公特的妻子——蒙娜丽莎,他把完成订货的时间拖得这么久(1503——1506)?”苏联作家阿尔•阿尔塔耶夫在他的书中提出了疑问,但他又对自己的怀疑有些难以肯定,“或许,这样的延宕并不完全是肖像画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而是画家的一种探索?但是,没完没了地寻找什么独特的表现手法难道不会显得太不合常理吗?”

这位作家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折衷的解释:是的,他按自己的方式爱着蒙娜丽莎。难道不能让模特儿作为一种形象、一种理想来爱恋吗?难道不能在题材里发掘出新颖的东西吗?不仅如此,像一只世界上少有的、美妙绝伦的鸟儿或是花儿一样,这位妇女似乎进入了他的生活,成了他生活的欢乐和光明,描绘这位妇女成了他高度的享乐……

肖像终于完成了,前后经历了四个年头,达•芬奇将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微笑永远地留在了画中,或许在这样的微笑里,有着局外人的眼睛无法窥测的梦想。

这是史无前例的一个肖像形象,就其意义重大而言,它是与其他绘画题材中最辉煌的典范并驾齐驱的。蒙娜丽莎坐在安乐椅上,背景是看起来遥远、仿佛拥有高山峻岭的山水,两者的互相衬托使蒙娜丽莎的形象显得非常壮丽;但是引人入胜的首先是蒙娜丽莎的面貌,她的目光中透露出来的智慧与毅力,而她勉强可以看得出来的微笑则具有意境无限深广的、极度丰满的色彩。

傅雷在研究了《蒙娜丽莎》后,指出其神秘正隐藏在微笑之中,“单纯地往两旁抿去的口唇便是指出这微笑还只是将笑未笑的开端,而且是否微笑,还成疑问。口唇的皱痕,是不是她本来面目上就有的?也许她的口唇原来即有这微微地往两旁抿去的线条?这些问题是很难解答的。可是这微笑所引起的疑问还多着呢: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贞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然而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欢乐。”

为了表现“微笑”的微妙特征,作为科学家、解剖学家的达•芬奇曾对如何描绘人物表情进行了科学研究,研究了隐藏在皮肤下的面部肌肉的活动及其随着人物心情不同而发生的变化与反应的过程。也有人说画像中的微笑是画家从被微风吹起的湖水涟漪中得到了启示。

同时达•芬奇也用了很大的注意力和功夫来描绘蒙娜丽莎的双手,使之与人的面部表情相呼应。蒙娜丽莎的双手安详地放在胸前,温和而多情,正与她温雅的面部表情相一致。由于画家对手部的精确描绘,这对蒙娜丽莎的性格表现起了很重要的呼应作用。傅雷也说这双手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傅雷还研究了《蒙娜丽莎》的脸部轮廓、眼睛、头发等,最后指出,“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