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8时,98岁的老人钱学森安静地在北京逝世。作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代表一个时代的巅峰人物,钱学森的逝去,唤起的并不仅是国人对曾经“两弹一星”雄奇伟业的回望,更唤起了国人对未来岁月的凝重思考。
据说钱老住院时,曾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至今出不了科技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为什么中国至今出不了像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李健熙、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等世界级卓越企业的管理大师?当然不是中国没有这样的天才,而是因为当前缺乏让那些具有“天才思维”的人得以成长的社会土壤和硬件环境(这也许是国家一段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在中国当今社会,从上小学开始,就是采用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一开始就扼杀了“异类”天才诞生的可能。社会要求学生“听话”和标准化考试“高分”的教育思想已经深入每个家长和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自然像钱钟书这样的天才就很难诞生。采取统一的标准化高考模式为导向,一方面要求学生的各个学科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各个学科的考题却相对简单,结果高考成了主要是考学生是否细心认真的素质而已,很难检查出学生是否具备强大创新力或丰富想象力,当然各个重点院校已经在探索单独招生,但从目前看来没有明显改观。
在当前“大而一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钱”的经济潮流下,很多原本可以有所作为的人才都被“平庸”掉了。
当前社会绝大多数学生无意识地被同一个教育模子“生产”出来,加上当前社会对人的前途好坏评判标准出了点问题,不是从人本身潜能的发挥出发,而是从符合“社会经济潮流”出发。在当前“大而一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钱”的经济潮流下,很多原本可以有所作为的人才都被“平庸”掉了。
当前中国社会的教育氛围压抑得很难让学生有个性化发展,即使学生想,家长也不允许,甚至社会也会用异样的言行对待,因此更谈不上会有百花齐放的深度创新想法。如果哪个学生想有个性化思想和行为,就会被社会当做“异类”来对待,而且当前片面以“钱”为主导的经济时代,我们的思想往往聚焦于看得见的表面、短期和局部的经济利益。当前中国社会表面、短期和局部的经济繁荣往往体现在显性的硬件方面,甚至出现在形式化、政治化或形象化的无用工程上,而非隐性内在的软件方面。由于当前在中国社会发生不诚信的代价较低,这也许是国家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必然需要经历的,因此出现人或事物的表里不一,甚至表里毫不相关的现象,比如表面很好的商品,并不一定内在品质和功能很好;表面很鲜亮的水果,并不一定有营养无毒害;等等。其结果是事物的表象并不一定能反映其内在的本质,导致“真、假”成了大家生活中评价商品的一种方式。
可见,当前中国很难出世界级杰出人才真正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被疯狂的经济社会折腾得整天往“钱”眼里钻,妄想如何才能立刻赚到大钱,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和价值贡献忘了,无法按照人生的理想、价值使命、自身特长和兴趣方向发展,把人生的价值和工作的目的搞错了。加上中国人喜欢“钻空子”,总想用偷懒的方式“一下子搞定”,总喜欢找规则的各种漏洞,用“关系、权力、钱、美色”搞定,走上歪门邪道,甚至犯罪的道路。具有投机取巧或偷盗仿制心理的人们,自然很难静下心来对各行各业去深度的研究和创新,因此中国人在各行各业中就很难在世界上出类拔萃。
案例:偏执狂的“天才”就被这样扼杀
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张某,在杭州某中学里当英语教师,有一次他告诉我,他任教的初二年级班上,有位学生叫王晓磊,父母都在外地忙于经商,没有时间来管他,家里的保姆们都拿他没办法,每次开家长会时,他父母很忙过不来,就派其公司雇员来代表开会。王晓磊每次英语考试的成绩总在个位数,好像不长记性似的,对英语单词记不住,但每次数学考试的成绩不是99分,就是100分。据了解,他不喜欢死记硬背的学科,主要靠逻辑记忆,喜欢有规律的学科。比如对数学的难题特别感兴趣,有些难题连数学老师都要用很多复杂的方法才能解出来,他就能很快想到一些简单的方法,往往这些方法要到高中时才会学到,他却能想到。可见,他很有数学天赋,不过这样的数学天才,在当今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按照正常的教育途径,偏科这么厉害的学生,恐怕很难上中等水平的普通大学,更谈不上清华北大等一流重点院校。
当然很难培养出有突破性创新的天才,不仅仅是教育环境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如果一个有天才特质的人,尽管天赋很好,但如果缺乏后天的社会环境支撑,即使再有天赋都很难“成活”,就会落得像王安石《伤仲永》笔下的神童——“仲永”一样的下场。可见,有天才特质的人能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是很难的。当前经济社会,一方面从小学教育开始,学校就没有足够去重视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和基本职业素质的教育,更多的是灌输大量的知识,虽然当前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由于社会环境和学校里缺乏塑造高道德素养老师的氛围,加上如果各种标准化的应试教育模式不改变,现行教育的习惯思维方式仍将是大趋势;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的教育模式,也缺乏培养深度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的氛围,大多数大学还是聚焦于那些过去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上,缺乏按照现实各行各业的需要来培养各类职业素质人才,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结果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当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已经不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才会有出路。
为什么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
这是因为美国文化中倡导:开拓进取、坦诚博爱、富民强国的精神;实用主义,注重实际,以勤奋工作为荣;追求个人发展机会中的平等、尊重、民主和自由。同样美国从小鼓励批判式思维,而非标准化应试教育;重视来自全球移民的多元文化融合;重视人格健全;重视责任、自信、自尊、专注、诚信和价值等素质教育;美国大学教育注重个人研究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人们已逐步形成共识,教育的首要目的并非仅仅是灌输他人思想和知识,而是拓展个人的才智,引导学生通过发展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并成为有独立人格、思想自由的人。
柏拉图说过:社会需要分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做最适合他们的工作。这正是西方教育的基本原则。
不管怎么说,当前中国高考模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公平的竞争机制,虽然它还存在各式各样的弊端,但还没找到比它更为公平的竞争机制。反过来说,当前标准化的应试教育模式,由于考试答案的标准化,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其复制能力极强,但缺乏深度的创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当前中国标准化的应试教育模式也正在向多元化教育模式尝试,正在逐渐走向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多元化发展,让那些有个性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便于为社会的不同需求提供合适的人才。目前在很多地方尝试着各种新的教育模式,但居多的是表面形式上的尝试,很难从实质上改观,因为受到社会潮流大环境的影响。的确,想一下子改变当前这种现状,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演进过程,尤其需要国家大力倡导。但如果标准化的高考应试教育模式没有太大改观,中国的整体教育模式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因为任何大局的改变,首先要从源头上去改变,然后持续不断地改进,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国家要出台吸引优秀人才去从事教育工作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顶尖级人才去从事教育工作。
有趣的是在中国有显著个性的人,不是出现在中国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产业上,而是频频出现在“娱乐消遣”行业,更可笑的是有一些电视广播等媒体,不是在宣传社会的优良品德和倡导大智慧,而是在宣传社会上那些浮躁和投机的不良品德与不良的小聪明手段。
其实,当前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在中国根本不缺各类专业的人、不缺有钱的人,也不缺聪明的人,真正缺的是有大智慧的人,具有能改变当前社会严重不良现象和瓶颈问题的大智慧的人。当前社会绝大多数企业已进入了一个发展瓶颈,迫切需要一场管理思维的大转型,才能突破困境,走向卓越,这也将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在未来十年快速腾飞的核心软实力。
当前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在中国根本不缺各类专业的人、不缺有钱的人,也不缺聪明的人,真正缺的是有大智慧的人,具有能改变当前社会严重不良现象和瓶颈问题的大智慧的人。
真正决定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隐性的软实力,而非显性的硬实力。
真正决定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隐性的软实力,而非显性的硬实力。
企业的硬实力是代表一个企业的宏观、表象和有形的显性方面,是很容易仿制的。企业软实力是代表一个企业内在、隐形和本质的底蕴,这需要靠智慧,是很难仿制的,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灵魂,软实力是通过硬实力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软实力对硬实力的支撑,企业就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是很难持久保持快速稳健发展的。
下面先来看一下章式新马尾理论(凡是本书中出现以“章式”开头命名的理论,是由作者首次提出的理论)。
■ 章式新马尾理论:同一细分市场的不同种类商品与对应利润的分布情况。
章式新马尾理论
在同一细分市场中,总有极少部分种类的商品占有绝对优势,处在马尾的前端:既有丰厚的利润又有巨大的规模,是最有价值的地方(这样的产品,往往一般企业制造不了的,因为需要掌握核心竞争力)。虽然成了大家都向往的肥肉,但唯有少数企业才能做到。绝大多数种类的商品都处于劣势市场,处在马尾的末端:既利润微薄又规模很小,是价值贫乏的地方。这些种类的产品往往是绝大多数一般企业制造的,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制造“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产品。比如苹果公司的手机、微软的操作系统、LV的包、耐克的鞋等处在马尾的前端,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大部分产品聚集在章式新马尾理论价值微薄的末端,产品的种类很多,但每种产品既利润微薄又规模很小。可见,绝大多数企业的员工,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但创造的利润甚微。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公司一年只要出一两款手机就够了,而国内有些手机厂家一年出几十款手机,却还远远不如苹果公司创造的利润。因此,中国需要有大智慧的管理天才来领导企业走向卓越。
处在马尾的前端:既有丰厚的利润又有巨大的规模,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处在马尾的末端:既利润微薄又规模很小,是价值贫乏的地方。
卓越的产品在于改变人们的习惯,普通的产品在于适应人们的习惯!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非常不景气,比如美洲和欧洲的经济萧条、欧债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至今没有消退迹象,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各个国家的国家管理和众多企业管理出了大问题。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真正有效发挥企业管理带来的价值,没有洞察企业管理的本源规律,因此不仅仅是中国,甚至全球,众多企业都需要进行一次管理大转型。当然西方的绝大部分企业和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所处管理进化转型阶段不一定是一样的。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需要从零星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型,而西方的大部分企业需要从系统管理向聚焦管理转型(后面会解释零星管理、系统管理和聚焦管理的定义)。
再回过头来,看看苹果公司到底拿什么取胜?不难看出,它不是靠低价和外表多款式来取胜,而是主要靠产品的价值品质和人性化服务取胜,苹果公司为了满足用户需求,持续不断地整合产业链,提升产品的价值品质、差异化的价值功能和人性化的价值服务,更是聚焦于用户的未来需求和内在期望,尤其是聚焦于用户共同的人性需求,如今苹果公司已经成为社会潮流的导航标。卓越的企业在于抓住人性共同的特点,普通的企业在于抓住人们不同的习惯。
而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拿什么取胜?跟潮流和仿制,靠廉价和低质量取胜。通过跟随和仿制他人的产品,靠低价和表面款式多样化的创新,那能取胜吗?由于企业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制造出来的产品品质低劣,功能不实用,这是因为企业聚焦于满足眼前、外表、短期的部分用户需求。
一个企业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卖廉价低品质的产品,是不可能打造出世界级知名品牌来的。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一切信息、产品和知识经验等很容易从网上即时获得,仿制或盗版变得非常容易,信息、产品和知识经验等显性的东西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以后真正值钱的是智慧——比别人先走一步。做首创的“第一”才值钱,复制的“第二及以后”都不值钱了,未来时代的“第一效应”将成为趋势。
由此可见,为什么当前我们中国人如此忙碌,但赚的钱却不多。这是因为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之所以忙碌,在于我们聚焦于具体的、表象的、局部的业务或产品上,企业没有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少数卓越企业之所以其员工不见得很忙,是因为聚焦于抽象的、本质的、整体的业务或产品上,打造了自身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知道作为产品的外观呈现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要想跟得上潮流的变化,去仿制复杂多变的外观,就得忙碌于奔波,而产品的本源性能和品质往往是不变的,企业如果抓住了产品的本质,就会不忙碌了。
可见,绝大多数企业是因为聚焦于工作表面的、暂时的和局部的多变而忙碌,少数卓越企业是因为聚焦于工作本质、发展和整体的不变而不忙碌。企业唯有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走向卓越。
由于近几十年来,中国企业遇到国内外大好的市场机遇,加上劳动力低成本、环境资源和政府政策的优惠等因素,绝大多数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没有显现,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规范,这些优势和机会正在消失,由于企业管理水平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
一个企业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卖廉价低品质的产品,是不可能打造出世界级知名品牌来的。
做首创的“第一”才值钱,复制的“第二及以后”都不值钱了,未来时代的“第一效应”将成为趋势。
正像巴菲特所说:当潮水涨上来的时候,把一切都淹没了;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可以看到谁没有穿泳裤。
当前中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尝到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带来的丰厚回报。企业领导没有下工夫去花较大精力和投入较大资源在管理方面,自然管理就很难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价值。因为企业过去的成功经验让企业家们继续“自信”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企业未来发展,甚至导致企业未来的倒闭。企业家们一直来很少以重视企业管理和企业品牌为主,而是按照过去成功的惯性思维,主要以重视政府政策、市场机会、环境资源、产品性能和先进技术为主,这样下去,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障碍,甚至面临倒闭,因此企业急需从整体进行管理的变革,而非仅仅是局部管理的改进。(www.xing528.com)
当前中国所谓的企业管理,还停留在以“包工头或以师带徒”式管控为主导。其实作为“包工头或以师带徒”式管控的工作,并不是管理者该做的工作,而是在帮其他专业岗位的人在做工作,是因为其他专业岗位的人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管理的价值没有有效发挥和潜力没有得到挖掘呢?我们先来看看中国企业面临经济环境的现状和变迁:
绝大多数企业是因为聚焦于工作表面的、暂时的和局部的多变而忙碌,少数卓越企业是因为聚焦于工作本质、发展和整体的不变而不忙碌。企业唯有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走向卓越。
企业过去的成功经验让企业家们继续“自信”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企业未来发展,甚至导致企业未来的倒闭。
当前中国所谓的企业管理,还停留在以“包工头或以师带徒”式管控为主导。其实作为“包工头或以师带徒”式管控的工作,并不是管理者该做的工作,而是在帮其他专业岗位的人在做工作,是因为其他专业岗位的人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
■ 全球经济持续萧条,不断出现各种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加上各国为了各自利益的政治主张不一致,导致局部冲突和恐怖事件不断发生,而且隐藏很多不确定的全球性战争危机。
■ 为了应对西方金融危机,2008年以后中国政府投资成了振兴经济的主力军,4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投入和天量信贷多投向了国家重点项目和大中型国企,加上体制变革的滞后,公权干预微观经济的趋势严重,权力寻租现象暗流涌动,导致垄断色彩浓烈的国企获得“突飞猛进”,而民营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却有逐步恶化的趋势,资金和政策瓶颈凸显,出现大量民企老板出逃和高利贷等民间金融乱象。为此,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种短期的经济刺激和投资,带来了更长远的问题。政府会逐渐营造正常市场秩序的良性经济环境。
■ 多年来房地产和股市带动各行各业的“泡沫经济”正在被政府挤压,将逐渐回归到理性、健康的市场秩序。
■ 当下中国很多企业上市的目的,是为了个人或小团队“圈钱”的投机行为,圈一把钱就“走人”,而非为了整合社会资源去可持续发展地经营企业,导致股市一片混乱。
■ 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过去以投机为主,而现在投机的机会越来越少。靠炒股、炒房或炒期货等方式获得利益的机会越来越少,靠权力或关系获得利益的机会越来越少,靠大量资金运作、高消耗自然资源、高污染环境来获得利益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可见,企业必须从过去靠外部的利用市场投机、政策优惠或廉价资源为主转向靠内部的提升企业管理软实力和挖掘各种资源利用率为主。
企业必须从过去靠外部的利用市场投机、政策优惠或廉价资源为主转向靠内部的提升企业管理软实力和挖掘各种资源利用率为主。
人力资源“自来水”时代(即人力资源供远大于需的时代)开始终结。
■ 《劳动法》的颁布,说明了中国政府对劳动力权益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的政策越来越规范,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
■ 当前中国人口的红利时代正在逐渐消失,老龄化带来的负担,正在逐渐显性出来,人力资源“自来水”时代(即人力资源供远大于需的时代)开始终结。
■ 当前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化,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严重脱节,学校不能针对性地培养对社会需求的人才。加上当前社会实际需求的人力资源分布结构失衡,导致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但学校毕业的学生又找不到工作。一方面绝大部分企业严重缺乏需要的人才,但另一方面社会出现大量人才的过剩。
从复制行为型的规范管理转向创新思维型的规范管理,企业必须从靠人的数量取胜转向靠人的无限智力取胜;企业从过去以产品和业务流作为管理中心转移到未来对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作为管理中心。
■ 过去以密集型体力劳动、重复操作型简单脑力劳动为主的优势正在消失,转向以深度的创造型脑力劳动成为必然,即从复制行为型的规范管理转向创新思维型的规范管理,企业必须从靠人的数量取胜转向靠人的无限智力取胜;企业从过去以产品和业务流作为管理中心转移到未来对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作为管理中心。
■ 当前中国社会价值混乱、信仰缺失、道德败坏等现象严重,加上社会惩罚不诚信和不理性行为的成本很低,导致不诚信和不理性的行为,以及投机浮躁的心理,带来巨大的资源耗费和造成对人们的很大伤害。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都意识到诚信、创新与和谐的重要性,但又难以做到诚信、创新与和谐,成了“既是受害者,又是麻烦制造者”。
■ 当前社会存在众多非法的利益链网、关系链网、权力链网和资金链网,导致企业之间不是在创造财富,而是在争夺财富、消耗财富。
■ 当前大部分人们的习惯思维和习惯行为都围着“钱”转,而非围着“经济”转,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导致本该静下来搞研究的科学界、艺术界、文学界和管理界等也变得浮躁。
■ 一些人和一些企业只是为了暂时的赚钱,采取不择的手段,甚至没有道德法规底线的恶性竞争,市场缺乏有效的规则,由此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后果。
■ 当前经济形势在不断加剧贫富的两极分化,穷人依然成为绝大多数,富人依然是少数,而且差距无法比拟,中层阶级没有占大多数,很难形成财富橄榄型的社会稳定架构,加上贫富之间各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少,反而富人获取成长和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多,穷人获得成长和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大量处于贫穷基层的人们看不到希望,自然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和矛盾对立的危机。
■ 中国的GDP虽然每年快速增长,但房价高居不下,物价不断攀升,中国的GDP增长追赶不上老百姓生活消费价格上涨的CPI。
■ 中国特色的人口定期或不定期的大量流动,带来诸多严重的交通、安全、环境、资源和浪费等社会问题。
■ 一方面因为人性的无限贪婪和欲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致人们对各类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且当前人们不断超前消费,加上对产品的消费频次越来越多,消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到2011年11月,世界人口已经突破70亿,人口的急速膨胀是前所未有的。2012年5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中国区副首席代表李琳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1966年以来翻了一番,人类正在使用相当于1.5个地球的资源来维持生活。按目前的模式预测,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生存需求,到2050年,人类需要2.9个地球。
■ 过度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大量短期工程的建设,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和垃圾,严重影响了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而且可用资源正在逐渐减少。
■ 在国内大量的社会基础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超前建设和重复建设,加上安全质量缺乏有效的监控和保证,而且缺乏相应的消费群体,导致这些基建处于更多的亏本和资源浪费状态。
■ 中国对各行产业链高端的基础工艺和基础技术的投入太少,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而且各个产业链之间的发展失衡,加上产业链内各部分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不足,导致各个产业链本身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 多数上规模的大型企业,甚至行业垄断的国有企业,主要靠外部的国家政策来发展,或以多元化扩大规模而成名,而非真正通过深度洞悉市场规律和做事规律,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去获取丰厚利润。
■ 多数企业缺乏整体、长远、宏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和推进,只求眼前、局部、表面的利益,导致无序、重复和低质等现象严重。
■ 多数企业只求产品的技术先进、符合潮流和低价,不求产品的品质可靠性、性能有效性和差异性、节能环保性和安全健康性等,由此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这种经济氛围下,自然很少有中国企业能打造出全球知名的品牌。
■ 由于企业的税赋过重,小微企业在实际运营中,逃避税费现象非常普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2年5月22日在重庆发布调查报告显示,在调研所涉及的1480家中西部小微企业中,90%企业存在逃税的操作,如果无法培育众多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那整个经济发展的后进严重不足。
■ 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小型企业要发展成大型企业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企业成长壁垒太大,而且人们通过创业成功的概率也越来越小,因为行业环境越来越严峻、政府政策支持不足和行业机会越来越少了。
■ 过去几年在外贸形势局部恶化和整体内需疲软的背景下,完成原始积累的民间资本在缺乏正当合法出路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逆向流动——去实体化,沦为投机谋取短期利益的炒作,加上政府采取行政打压方式,导致很多中小实体企业纷纷倒闭。
■ 由于近几年来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加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足,导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批出口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 近几年多数企业处于利润的边缘状态,比如:2011年在国内上市的企业,据统计发现,60%的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
■ ……
面对外部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除非政府尊重和顺应市场发展规律,持续进行理性的自身管理变革,建立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提供良性的优惠政策,才能促进整体经济健康发展。作为企业来说,该做的事情,除了顺应市场规律外,在市场秩序逐渐趋于理性、规范和良性的情况下,企业必须从过去重视利用外部优势为主转向未来重视提升内部竞争力为主,而提升内部竞争力重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这才是企业走出当前困境的核心法宝。
在市场秩序逐渐趋于理性、规范和良性的情况下,企业必须从过去重视利用外部优势为主转向未来重视提升内部竞争力为主,而提升内部竞争力重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这才是企业走出当前困境的核心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