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涉及箫笛的诗文,战国时期当推宋玉的《笛赋》。这位诗人——屈原的弟子,在诗中描述笛声“发圆转,抒积郁,其为幽也”,“激叫如青云,慷慨切穷士”,表明诗人对吹笛十分在行。不仅如此,诗人还抒发了对笛声之美的感慨:“八音和调成禀受兮,善善不衰为世保兮,绝郑之遗离南楚兮,美风洋洋而畅茂兮”,表明诗人心目中的笛声与世俗之南楚殊异。宋玉在诗文中留下了箫笛的最早记载,同时表明战国时已有笛类乐器存在的史实。
汉马融《长笛赋》是咏笛诗词中的辉煌篇章。史载,马融“性好音律,能鼓琴、吹笛”,因“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的箫、琴、笙颂,唯笛独无,故聊复备数做《长笛赋》”。马融《长笛赋》堂皇大篇,对笛之成因记述甚详。马融所言之长笛实乃唐、宋时期尺八笛的前身,当时已作为雅乐器而“陈于东阶”,其演奏有严格的规定,诚如诗中所说“观法于节奏,审度于句投,以知礼制之不可逾越焉”。
马融对汉长笛的形成有如下一段令人十分关注的记载:“上拟法于韶箾南龠,中取度于白雪渌水,下采制于延露巴人。”也就是说长笛的产生原理与韶箾南龠有关,其律准取度于古琴,形制借鉴了巴人的羌笛。马融慨叹“笛生乎大汉而学者不识”,又说“有庶士丘仲,言其所由出,而不知其弘妙”,最后以一首著名的七言诗对长笛作出结论,诗曰:
近世双笛从羌起,
羌人伐竹未及已。
龙鸣水中不见已,
截竹吹之声相似。
剡其上孔通洞之,
裁以当便易持。
易京君明识音律,
故本四孔加以一。
君明所加孔后出,
故谓商声五音毕。
诗中记述了由羌笛改制为长笛的过程。
唐代诗人咏笛诗屡见不鲜,其中李白的《金陵听韩侍御吹笛》令人过目不忘:
韩公吹玉笛,
倜傥流英音。
风吹绕钟山,
万壑皆龙吟。
王子停凤管,(www.xing528.com)
师襄掩瑶琴。
余韵度江去,
天涯安可寻。
许浑《听吹鹧鸪》诗,记述了《鹧鸪飞》笛曲的流传情形,与其他咏鹧鸪诗的不同处还在于作者在自注中明确地指出:“鹧鸪,笛曲名”。这说明早在唐代湖南地区就流传一首名为《鹧鸪飞》的笛曲,与近代笛曲《鹧鸪飞》一脉相承。
金谷歌传第一流,鹧鸪清怨碧云愁。
夜来省得曾闻处,万里月明湘水流。
大诗人李白有几首诗写到了笛:“笛奏龙吟水 箫鸣凤下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为人所津津乐道。
宋代词人,音乐家姜白石《过垂虹》诗,记述了词人过垂虹桥时在船上吹箫助唱的情景,这是一首喜爱箫的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自琢新词韵最娇,
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
回首烟波十四桥。
诗人常常自己写词谱曲,词一旦写好,便吹箫度曲,一首新曲便告完成。
1194年,诗人在《角招》一曲的小序中说,当年“春间,我和俞商卿同游西湖,到孤山的西村观赏梅花”。“不久商卿回到吴兴,我独自再来玩赏,则山腰笼罩着春烟,嫩柳拂扫着水面,游人在飞舞的落花中间来来去去。我心中怅然,有所怀念,作此曲寄予商卿。商卿善于歌唱,歌声雍容幽雅。我每自作了曲,用洞箫吹奏,商卿常歌唱,与我的箫声相和,很有山林缥缈的意味。”1176年至1206年的30多年间,姜白石漂泊游历,走过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一带的许多地方,布衣草食,先后谱写了28首歌曲,且有传谱遗存,堪称古代歌曲的瑰宝。
图84 清任伯年画作《小红低唱我吹箫》
当代诗人苏曼殊的诗句“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把箫声比喻为澎湃的江潮。诗人的奇思妙想令人耳目一新。
在古诗风行的时代,尤其是唐诗、宋词盛行的唐、宋时期,箫笛之声常常引起诗人的灵感,因而箫笛入诗十分常见。宋姜白石为自己所作的词章作曲,常常是用箫摸索完成的。发展到了明代出现了以笛为主奏的昆曲,箫笛与诗词珠联璧合,实现了至为美妙的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