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笛怪才陈正生,在箫笛界人所共知,他在学术领域研究深入,见解独到,常有惊人之谈。
陈正生在《朱载堉“异经管律”分析》一文中,拨开笼罩在笛律研究领域的历史迷雾,将朱载堉以来沉睡了三百余年的异经管律学说重新提出并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矛盾,并提出个人的见解。其才思之敏捷,观察力之老到,令人刮目相看。
陈正生在笛律研究上的深厚功底,得益于甘涛的启蒙。甘涛不仅教他二胡、琵琶演奏,而且教他律学与声学知识。同时陈正生也向吴造峨学笛。甘涛还介绍他向朱虎雄学箫笛制作,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又师从金祖礼、陆春龄,从而打下了演奏、理论研究和制作等多方面的基础。其次,陈正生勤于动手,他的箫笛制作与众不同,除注重音色之外,还采用提位缩孔等方法校正音准,拓宽思路,为箫笛制作开辟了新的方向。他自制的分孔型合律八孔箫笛,能准确奏准十二个半音,且又全部保留传统技巧。此外,他对传统的匀孔笛,以及新乐器竹埙的制作研究,倾注了大量心力,取得了丰富的经验。陈正生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他不仅敏锐地发现朱载堉在“异经管律”学说中的未尽完善之处,而且对杨荫浏的“历代黄钟正律音高”提出异议,在隋唐尺八与日本尺八的比较研究中也颇有主导性的高论。
他精心研究并复制了荀勖泰始笛,肯定了泰始笛的科学与先进,并指出泰始笛与汉魏长笛的渊源关系。多种宫调泰始笛的制作验证,使解开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乐器制作之谜,成为可能。
在箫笛改革领域,他预见性地指出将波姆体系的加键安装在竹笛上不是笛类改革的唯一途径,不能作为民族乐器改革之蓝本。同时,他对宋代管乐器筹的研究也有个人的创见。
笔者的箫笛理念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来自画界,一是来自国外。我认识不少书画家,其中也有成大名者,他们作画时喜欢听箫,我便送上我演奏的洞箫CD。有时亲自登门,两人合作,在箫声中敷彩丹青,自有一番妙趣。画家们常常称颂,箫声醇厚,笛音尖脆,还是箫好。某名家特地为我点染《吹箫图》,另一名家挥毫撰写《箫说》,记得一天还有一老书家说:“又听了一回箫”,大有久别重闻之感。书画家对箫的感受在我的脑海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学箫成了他们打发课余时间的最好消遣。一支箫几两重携带方便,音色美妙,学箫遂成为许多外来民众学习中国乐器的首选目标。
美国人罗伯特是由于看了日本影片《乱》,片中一段尺八的演奏深深地打动了他,所以他一来到南京便到处寻师学箫。找到我以后,虽然中国箫的幽柔与日本尺八的激烈已判若两物,但是毕竟同宗同源,多少圆了他的吹箫梦。德国人莎碧娜爱箫,他说:“箫音冷,令人冷静。”韩国医生李柱烨说:“吹箫可以气沉丹田,现代生活紧张,气沉丹田对生活、对身体都有好处。”他们的话提升了我的心气,使我对箫多了几分珍惜。我将那段时间的感受写成文章,并以《箫声中的思索》为题在《人民音乐》发表,居然引起相当大的社会反响,令人始料未及。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大学教箫笛,居然发现学箫的大学生多于学笛者,过去以为箫太个性化,不及笛一呼百应,普及率高,然而,箫的开发应用终究不如笛。那么,日本尺八的资源开发为什么推进得那么好?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我们祖先对箫笛二物是早有评价的。上古时期的龠,汉魏长笛,晋泰始笛,唐宋洞箫,一脉相承。箫声端严肃穆,文人的雅致,君子的飘逸,悉含其中。在所有中国传统乐器中,只有箫可比古琴,为历代文人所重,汉马融、宋苏轼等历代文人不知为箫写下多少陶醉世人的华美辞章。(www.xing528.com)
但是,箫之于在中国与尺八之于在日本际遇大不相同,尺八在日本曾被虚无僧奉为法器,乃神圣之物,开发利用日臻成熟;而箫在中国除了开孔的局部调整以外,几千年以来,在形制、演奏技法乃至于曲目等方面无太大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两三千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吃祖先的老本,岂不憾哉。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关注此事,并奔走呼吁,所幸近年来已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听说洞箫已被列入大陆民族吹管乐大赛的乐种之一,早几年台湾地区的国乐比赛曾见洞箫的身影。有机构的提倡,或许是一种乐器复兴的先兆吧。
在箫笛研究的理论领域,屠式璠名重一时。1995年《中国音乐年鉴》中《当代我国笛类乐器改革述评》一文,并不是出于专业箫笛研究专家之手,而是由时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研究员的屠式璠完成的。足见他对笛类乐器改革之关注,该文影响巨大。
《当代我国笛类乐器改革述评》详细评述了上世纪以来我国笛类乐器改革的走向:一是多孔化,以十一孔笛、十孔笛为例证,阐述为了解决笛半音化的难题,采用多孔化的理论实践,客观地分析了多孔化的利弊;另一方面,对于加键竹笛的研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所以整体上仍处于试验阶段。
屠式璠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箫笛演奏、教育和理论的历史。他十分重视资料的搜集。无论是文革前后的历史,或者箫笛遭遇冷落与崛起的时刻,他一如既往埋首于资料中,事无巨细,分类整理。当人们提起文革前的往事,虚虚实实,难以说清时,他都能将往事一清二楚,如实道来,堪称箫笛的补白专家与活字典,是箫笛界不可多得,不可缺少的人物。屠式璠的近期论著《鹧鸪数题——与爱笛生的对话系列之一》显示了作者的风格——资料的长期搜集与全面占有,观点鲜明,笔法犀利、泼辣。作为箫笛理论大家,屠式璠有底气、有眼光、高屋建瓴,论述常常切中要点,在箫笛文化评论方面可以说独树一帜。箫笛艺术的发展需要像屠式璠这样的务实且眼光高远的评论家。
自从竹笛登上独奏舞台以后,竹笛进课堂遂成为大势所趋。在竹笛的教学领域,教材、教法大体上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公认的全面、系统和规范的教学体系与教材系列。曲祥、曲广义创作、编选的练习曲系列,弥补了该项不足,填补了该项空白。这是我国第一部自成一体的笛子练习曲选,为竹笛教学的系统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曲祥、曲广义编辑出版的《笛子练习曲选》,在挖掘中国竹笛气、指、舌、唇基本练习的基础上,十分重视练习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他们注意吸取西洋长笛的练习曲精华,在音阶、调性、节奏组合等方面有许多创新,为竹笛练习的规范性作出贡献。有些练习曲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乐曲,提升了练习曲的艺术性与美感。
作者之一曲祥(1944~ ) 7岁随兄学吹竹笛,1959年毕业于烟台地区艺术学校,1960年入山东省歌舞团任独奏演员。现为国家一级演奏员。用短笛吹奏风趣、欢快的器乐小品是曲祥的一个特色。他的作品吸取了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主要作品有《运肥忙》、《沂河欢歌》等。他本身就是一名多才多艺的作曲家、指挥家与竹笛演奏家。因此,他参与创编的《笛子练习曲选》避免枯燥的指法练习,充满音乐的趣味性。
除了开发竹笛练习曲有所突破以外,曲祥还创作了一系列民族器乐曲,其中竹笛独奏曲《向往》、《沂河欢歌》流传甚广。曲祥曾任山东省歌舞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奏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