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内外出版的各类箫笛著作中以教材、教程、曲集居多,真正有分量的理论专著较少。本节阐述的箫笛论著以理论著作为主,择其要分别加以介绍。
本书是赵松庭经历了“文革”的艰难岁月,平反昭雪以后完成的综合性著作。全书18万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坛前辈黄源为本书作序,他在序文中指出,《笛艺春秋》是1965年赵松庭出版《赵松庭的笛子》一书以后的又一部著作,其间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不平坦的人世春秋。
《笛艺春秋》一书包括笛艺知识、笛子演奏技巧和笛子独奏曲三大部分。在笛艺知识章节,作者回顾了个人50年的笛艺生涯,介绍了排笛的使用方法,重点谈了竹笛的音准与制作数据,为竹笛制作的规范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关于笛史,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作者未能细研深究,但是他的一些见解敏锐,例如笛源于远古骨笛,历史上存在笛箫相互混淆等不良状况,为笛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
在笛子演奏技巧部分,作者依据竹笛的特性,以气功训练为先导,安排了舌功、指功、江南风格、循环换气及强弱变化技巧的训练,编写了一批实用练习曲,大大地丰富了竹笛基本功训练内容。
笛子独奏曲部分更是异彩纷呈,11首乐曲全部由作者本人创编或参与创编,其中一批作品,例如《早晨》、《三五七》、《鹧鸪飞》、《幽兰逢春》则已成为流行名曲,享誉海内外。
《笛艺春秋》一书,是赵松庭集一生的精力对笛艺文化的研究与总结。全书充满作者的睿智与创见,绝无因循守旧的迂腐观点和人云亦云的俗见。在制作理论、基本功训练和笛曲创新等方面均有光辉的成就,而且他的练习曲、乐曲均打上了独特的赵氏烙印,可以说是笛艺发展的里程碑之作。
李凌、赵松庭为本书作序。李凌的序文中有一段文字引人注目。他说:“今天的笛子艺术,发展到有些偏颇。北派冯子存的艺术,有其特点,但后来的学者过度地重视他的活泼明快和快速的技巧部分,每每忽视了笛子音乐本身深沉的表现力,特别对于笛子所能创造的深刻意境这方面,追求得不够,从而把笛子当成节奏乐器,这就大大削弱了它的表现功能了。”李凌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
全书主要分中国竹笛概述、竹笛的演奏技术、竹笛艺术的介绍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竹笛概述。作者将中国竹笛的起源与沿革这一复杂而令人困扰的问题用写意的手法一笔带过,行文简练,视野开阔。例如将河姆渡骨哨与同时期的丹麦骨哨、秘鲁骨箫及印度骨哨相比较,可以看出原始吹管乐器是曾在世界各地共生的文化现象。作者还就笛子的种类、笛膜的采集与运用以及笛子的制作进行简要的阐述,避繁就简,结合实际。
第二部分:竹笛的演奏技术。作者重视传统技法气、指、唇、舌的训练,同时将各种技法分类组合,引进气功训练徒手操的练习内容,这对于枯燥的基本功训练既目的明确又丰富有趣,不失为一种创举。
第三部分:竹笛艺术的介绍。作者重点介绍了竹笛的风格流派,以及大陆、港台的代表人物。应当说这一部分是竹笛研究的难点,一般作者往往落笔踌躇,以偏概全在所难免。关于风格,作者罗列了民族风格,诸如云南、新疆、内蒙古与西藏;地方风格,例如河北吹歌、江南丝竹、鲁西南鼓吹乐、浙东锣鼓、西安鼓乐与十番锣鼓;再者戏曲音乐,比如二人台、河南梆子、河北梆子、昆曲等,纵横交错,五彩缤纷。关于流派,作者仍沿袭世人所认知的南、北两派。代表人物一栏作者罗列了早期及“文革”时期的代表人物,对于新生代笛家的推介,由于时代的限制尚欠笔墨渲染,尤其对于香港笛家的介绍空白点颇多,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中国箫笛》一书,199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由大陆廖辅叔、赵松庭以及台湾庄本立作序。廖辅叔评价这本书是不多见的乐器专门著作,是“填补空白”之作。赵松庭读毕《中国箫笛》,难以掩抑欣喜之情。他在1993年4月10日给作者来信说:“一口气读了一遍,欣慰异常”。“可以说,在几千年的笛艺文化文献中,这一本书是属于上乘的。它将载入史册,千古流芳”。
此书得到了两岸学者的共同关注,以及其显见的学术价值,从而获得1995年江苏省教委颁发的“优秀著作奖”。
《中国箫笛》艺术有几个亮点,一是笛史理论的阐述条例清楚;二是名家评介言简意赅,切中要点;三是总结了常敦明箫笛制作的经验;四是将箫笛技法融入传统文化,提高了箫笛的文化品位。
笛史与流派的评介,一向被先辈视为“畏途”。《中国箫笛》开宗明义,按时代的顺序对远古的骨笛、战国的竹笛、秦至魏晋的长笛和横笛,以及唐宋以来的尺八、洞箫等,作了全方位的展示与阐述,史料结合出土文物,论据充分,夹叙夹议,令人读来妙趣横生。其中许多史实为首次披露,例如唐人刘係首先使用笛膜,笛曲《鹧鸪飞》源于唐代箫曲《鹧鸪》等。流派的评价采取以点带面,以老带新,区域划分,人物与作品相结合的方法分头叙述,条理分明。
箫笛制作方面,回顾了箫笛制作的历史以及选材与工艺流程,其中以箫笛的音准与音色的改进作为重点,对箫笛的制作进行了详细的记述。(www.xing528.com)
箫笛技法强调技艺结合,在基础训练中提高人们的感悟能力,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努力挖掘与揭示演奏的本能和作品的内涵。
作者力求使此书成为教学的参考,学者的依据,爱好者的精神乐园。
《笛坛精英繁星录》,200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此书编著历时四年,2006年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编者之一俞逊发突然因病辞世,执笔者于宝臣费尽千辛万苦终将本书编辑出版。
该书包括风采篇、古代篇与近代笛坛精英篇等三个部分。其中风采篇刊登彩照36页,老、中、青三代笛家尽收其中,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古代篇包括概述以及东汉至民国长达两千年史料记载的笛子演奏家29人,平均每百年诞生名笛家一至二人,可谓凤毛麟角。近代篇占据全书篇幅的绝大部分,是本书的重头戏。本章以冯、刘、陆、赵四大宗师为开端,按地域划分,收录了各地演奏家、制作家计168位。年资最高者当属生于1904年的冯子存,至今冥寿104岁,年龄最小者王莹莹、曲睿生于1981年,年方二八。从1904年到2008年,跨越一世纪诞生的笛家据不完全统计达到168位,足见近代笛艺文化的蓬勃气势。另外,本书大事记收录了半世纪以来的笛坛大事,所叙甚详,难能可贵。
《笛坛精英繁星录》为笛坛奉献了一部笛艺文化大餐,其资料之全面、图片之丰富前所未见,笛家的挖掘与论述十分全面。更重要的是作者对老一代笛家的领军与启示作用予以重笔渲染,体现了传统文化尊老崇文的思想境界。同时,作者对新一代笛家的继承与发展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该书的资料性、学术参考价值已经显现。
《笛谱》一册,毛笔竖写,手抄本,1942年杨荫浏编。全书16开60页,其中导言2页,目录2页,正文(卷一)56页。正文载有曲谱33首,除《小开门》、《朝天子》、《游园》等耳熟能详的曲目以外,尚有《北采茶》、《对玉环》、《扫花》、《雁儿落》等鲜见曲目。
《笛谱》一书阐述吹笛技法概念十分清楚。例如“风门”,书上解为“双唇间注出吹气之小孔曰风门。风门可大可小,刻刻变换,大抵吹低音时风门宜大,吹高音时风门宜小;吹洪亮之音时风门宜大,吹幽细之音时风门宜小”。
书中关于“导音”的解释是:“在本音发出之初,微开其上一孔,于本音初发之时,将上孔急速按下,一刹那间,从高一音落到本音,则所发之音,能特殊清澈显著。旧有此法,而无专名,兹从方问溪《擫笛述义》名之曰导音”。“导音不宜过分多用,过分多用,则流于浮燥粗俗,而少闲雅细腻之故。”
关于“口劲”,书中写道:“节制风门大小时,双唇所用收放力量曰口劲。不能收放双唇,一任吹气注入笛孔曰直吹。吹笛贵在善用口劲,忌直吹。”可惜现在许多人仍旧盲目直吹,完全忽略了吹笛口劲之道。
书中“擞音”解为“本音与其高二度音交互急作,成颤动之音曰擞。擞音通常可分为平擞、急擞、长擞三种”。
“豁音”:多用于去声字唱腔,书于音字之下,表示此音之后,应附带一个高二度或三度之音。例如:
“掇音”:表示本音之后,应再有一个同度而较短之音。
例如:
杨荫浏《笛谱》简明扼要,概念清楚,严谨规范,是研究笛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从《笛谱》一书我们可以看出杨荫浏先生作为一个大学问家所体现的极其认真、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
经笔者向杨荫浏先生的嫡传弟子闵季骞先生了解,1942年杨荫浏先生当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任职,主教笛,兼教三弦与国乐概论。杨家系民族音乐世家,精通昆曲,故他的笛谱体系以昆曲为主。
1961年10月,文化部委托天津音乐学院承办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笛子教材会议,与会者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各大音乐院校,各地的艺术学院,各大歌舞团体的代表等。会议还安排了竹笛音乐演奏会,冯子存、陆春龄、金祖礼、刘管乐、梁培印、刘立仁等登台演奏,为这次教材会议生色不少。
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蒋荷老师编辑出版了首部《笛子教材》,为笛艺的普及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笛子教材》是近百年来正式出版的首部竹笛教科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