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笛坛盛况:港澳台与海外视角

中国笛坛盛况:港澳台与海外视角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9年,朱文昌受聘担任香港中乐团笛子助理首席,曾随团至中国大陆、澳门、台湾及美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并经常以客席独奏家的身份与台湾、新加坡的国乐团合作演出。曾任香港竹笛学会第一任会长。谭宝硕香港中乐团笛子助理首席,一位箫艺超群、为人平和的洞箫演奏家。陈中申曾多次演出由董榕森创作的笛子名曲《阳明春晓》而蜚声台湾乐坛。近年来致力于大陆与台湾的笛艺文化交流,组织安排大陆笛家前往台湾交流笛艺。

中国笛坛盛况:港澳台与海外视角

朱文昌 香港中乐团笛子助理首席,华夏音乐促进会副主席,香港竹笛学会会长。一位来自新加坡的香港笛子演奏家。1969年加盟新加坡青年华乐团,1976年任新加坡人民协会华乐团乐师,曾随团出席香港第一届亚洲音乐节

1979年,朱文昌受聘担任香港中乐团笛子助理首席,曾随团至中国大陆、澳门、台湾及美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并经常以客席独奏家的身份与台湾、新加坡的国乐团合作演出。

梆笛演奏音准与音色较难掌握,朱文昌的梆笛吹奏轻松自如,指法、吐音灵活娴熟,气息控制恰到好处,笛艺与其为人一样,纯真、自然,空灵、飘逸。他曾为多家电视台、广告公司电影唱片公司录音。1995年为雨果唱片公司录制《春山采茶》笛子专辑。1997年与香港小交响乐团合作录制施咏康交响诗《黄鹤的故事》。

陈鸿燕(1948~ ) 香港中乐团笛子助理首席,一位精力充沛,富于想象力的笛子演奏家。

图78 陈鸿燕

陈鸿燕少承陈品豪启蒙,青年时代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主攻笛子演奏,师承陈添寿、罗德栽,曾得到赵松庭的悉心指点。

1993年至1994年,陈鸿燕应邀出席深圳艺术节及羊城国际音乐节,演出《梁山伯祝英台》等节目,颇受好评。1994年在香港荃湾大会堂举办“陈鸿燕笛子独奏会”。1995年代表香港出席市政局举办的“《幽兰逢春》——笛子大师演奏会”,与赵松庭、蒋国基、陈中申同台演出。1996年随香港中乐团赴美国巡回演出,在林肯中心演出《秋湖月夜》。同年11月在香港演出大型协奏曲《走西口》。1998年,在“张晓峰作品音乐会”上首演张晓峰的作品《诗韵三章》,令人耳目一新。2001年“陈鸿燕笛曲情”在沙田大会堂拉开序幕。2002年在合肥举办“鸿燕展翅”笛子独奏会。

陈鸿燕的笛子演奏技能全面,箫笛兼备,能在一首乐曲中连续变换十支笛子从容演奏。他的吹奏音色纯净优美,气息收放自如,感情细腻、内在,多年来曾出版音像多种。他还曾担任香港演艺学院、香港大学音乐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音乐专科学校笛子导师,为笛艺的推广作贡献。

张向华 一位笛艺文化开拓者与执教有方的笛子教育家、演奏家。曾任香港竹笛学会第一任会长。

张向华早年毕业于广州音乐学院,师承赵松庭、罗德栽、黄金成,并曾向陈安华学习古筝技艺。

张向华曾任澳门中乐团笛子首席,曾随多家团体到多国演出。他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先后任香港演艺学院、香港大学音乐系导师,为香港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笛子人才。

张向华著有《笛子入门》,在笛艺园地辛勤耕耘,处世随和,凡事顺其自然,口碑颇佳,是香港笛界的中坚力量之一。

谭宝硕 香港中乐团笛子助理首席,一位箫艺超群、为人平和洞箫演奏家。

谭宝硕新近推出的洞箫专辑收录由他本人作曲的洞箫曲八首,《云门夜雨》、《故园旧梦》、《风雷祭》、《明月几时有》、《恒河夜歌》、《大江东去》、《叶落天地间》、《落霞》等。这些把个人的心境融入大自然的箫曲反映了作曲者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

谭宝硕在专辑中有这么一段话:“世间有千百种不同的箫,如人一样,每一根箫都有一个独特的个性。洞箫虽有千百种,唯一相同的是在箫声中可以清楚辨识吹箫者的心。无论丝丝细语,或是慷慨激昂,总是箫者心声。”他还说:“竹子是无言的,但只要把它做成乐器,它便会变成有生命的物体,将我们心中所思所想都表现出来。”这些富于哲理的人性化语言让我们看到在繁华似锦的香港的一位箫艺家与箫相伴、在箫声中禅修的侧影。

孙永志 1977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师承元修和、赵松庭。1997年出任香港中乐团笛子首席,现任乐团管乐声部长兼笛子首席、香港演艺学院笛子导师。

孙永志曾为许多影视作品录制主奏,例如《炮打双灯》、《心香》,并曾多次在重大的比赛中获奖。

孙永志曾代表中国青年艺术团、陕西省文化交流代表团、西安音乐家小组、香港中乐团出访国外演出,其艺术足迹遍及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地。

陈胜田(1940~ ) ,台湾中华国乐学会理事,台湾艺术学院教授。

图79 陈胜田

幼承家学,曾跟随祖父学习北管,由于演奏董榕森创作的著名笛曲《阳明春晓》而知名。1966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历任中广国乐团、中华国乐团副指挥,台北市国乐团客席指挥,曾在多所大、中学音乐班任教,曾任艺专国乐科主任、台湾国乐学会常务理事。

陈胜田曾发表有关笛艺论文多篇,其中《中国笛之演进与技巧研究》、《箫笛吹奏的呼吸艺术研究》、《笛的管口校正与音孔关系研究》等文章,对箫笛演奏及制作有深入的研究。曾创作笛、笙合奏曲多首,并曾为大陆代表性笛曲20余首配钢琴伴奏。

陈胜田先生作为老一辈的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见证了台湾地区的箫笛发展,并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中申(1956~ ) 11岁习笛,1984年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音乐系。曾任台北国乐团指挥,现为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副教授。

图80 陈中申

陈中申于1981年首演马水龙创作的《梆笛协奏曲》而闻名于世。此曲突破了梆笛高亢激昂、华丽欢快的传统风格,采取简短轻巧、干净利索的长笛语言,以西洋交响乐团伴奏的演出形式,中西结合,提升了梆笛的演奏地位。陈中申因此而周游列国,与美国国家交响乐团、纽约交响乐团、日本读卖交响乐团、加拿大温哥华交响乐团、南非开普敦交响乐团、俄罗斯联邦交响乐团等多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在梆笛的演奏史上创造了记录。

陈中申曾多次演出由董榕森创作的笛子名曲《阳明春晓》而蜚声台湾乐坛。他曾在台湾举办多次笛子独奏会,尤其难得的是,他先后创作改编了将近30首具有代表性的台湾笛子作品。近年来,陈中申曾到南京演出由他创作并主演的笛子二重奏《草蜢斗鸡公》,两支笛与乐队配合默契,穿插、配合十分精巧,充满谐谑的情趣与非同寻常的创造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来陈中申涉足创作与指挥领域,显示了笛子大家的雄厚实力。

陈中申对洞箫情有独钟,1997年他曾在上海录制洞箫专辑CD,突破洞箫演奏传统技巧,引人关注。

林谷珍(1952~ ) 台湾艺专国乐科毕业,台南艺术学院、中国文化大学专任助理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大陆与台湾的笛艺文化交流,组织安排大陆笛家前往台湾交流笛艺。1995年至2006年,林谷珍组织“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乐会,12年间先后邀请大陆18位笛家赴台演出,先后举办15场系列独奏会,现统计如下:

图81 林谷珍

(1)《笛声吹向水云间》,杜如松,1995年5月19日;

(2)《笛韵唱新声》,李镇,1997年5月10日;

(3)《玉笛飞声》,俞逊发,1998年11月18日;

(4)《玉树飞声笛里情》,詹永明,1999年11月21日;

(5)《笛艺春秋》,赵松庭、戴亚、杜如松,2000年5月6日;(www.xing528.com)

(6)《草原牧笛》,李镇,2000年11月2日;

(7)《龙笛凤箫话古今》,张维良,2001年5月23日;

(8)《长安笛韵》,马迪、张延武,2001年11月14日;

(9)《苍龙吟》,陆春龄、胡结续,2002年6月2日;

(10)《沂河欢歌百鸟引》,曲祥、孔庆宝,2002年11月8日;

(11)《松庭流芳》,詹永明、张维良、戴亚、杜如松,2003年9月27日;

(12)《秦川风情》,马迪、张延武,2003年11月29日;

(13)《一声横玉远穿云》,曾永清、王次恒、戴亚,2004年9月4日;

(14)《春风拂柳笛三弄》,涂传耀、邬满栋,2005年5月14日;

(15)《一曲春风赋闲情》,王次恒,2006年4月29日。

从以上15场音乐会可以看出,主办方的宗旨:一是选择大陆各地的演奏家,二是选择流派的代表人物,三是选择有作品、有特色的笛界人物。从富于诗意的音乐会名称也可以看出,主办方挖掘大陆各地笛艺资源的良苦用心。

林谷珍亲自为音乐会导扬,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对演奏家和作品进行艺术性的诠释,打破了以往竹笛独奏会由女主持报幕的常规。

刘 治(1956~ ) 中国文化大学中国音乐系毕业,师从陈胜田、陈裕刚,学习笙与竹笛。1979年由台湾声美唱片公司出版《笛子协奏曲》唱片。

刘治常为竹笛新曲担任首演,例如陈中申的《扮仙》,王正平的《天龙引》,关乃忠的《乡情》,卢亮辉的《喜》,黄新财的《山》等。刘治的竹笛教学成效显著,曾培养多名笛界精英人才。

刘治曾出访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台湾乐坛享有盛誉。

白台生(1957~1987) 1975年考入中国文化大学,师从陈胜田。作品颇多,其中《台东小唱》曾获中广个人创作曲冠军。曾任中国文化大学音乐系国乐组助教。

吕武恭(1957~ ) 自幼习笛,师从陈胜田,打下良好的基础。1980年考入台北市国乐团,任首席竹笛。常在重要场合及美国等地出演独奏、主奏,曾多次获奖,影响广泛。

吕武恭笛艺豪迈中蕴含灵秀,取各家之长,不拘一格,是一位技术、艺术兼备的竹笛演奏家。

新加坡笛家群体由于10年前詹永明的加盟而名声大振。

詹永明(1957~ ) 竹笛生涯源起于浙江省艺术学校。他是在赵松庭大师身边成长起来的竹笛后起之秀之一,他跟随赵氏时间最久,关系最密,堪称赵松庭的大弟子。詹永明在笛界学历甚高,他在中央音乐学院本科毕业后,又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硕士文凭。20世纪90年代移居新加坡后,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任教授,同时兼任新加坡笛子学会会长。近年来兼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往返奔波于上海、新加坡两地,为笛艺文化的传承作贡献。

图82 詹永明

詹永明在80年代初“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中技艺超群,气势如虹而名列前茅。此后他在国内外的比赛中多次获奖。

詹永明的笛艺风格发端于赵松庭,并曾受到刘管乐、陆春龄、陈重、霍伟、曾永清等名家的悉心指点。广采博收,厚积薄发,创作、改编了《听泉》、《西湖春晓》、《婺江欢歌》、《兰花花》等优秀作品,并有多种著作面世。

詹永明曾任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副团长,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詹永明入主南国以后,相信会对笛艺文化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

林信有(1957~ ) 新加坡华乐团笛子演奏家,新加坡华乐协会常务理事,新加坡笛子学会副会长。曾代表新加坡参加第二届“亚洲青年音乐营”,任新港联合华乐团笛子首席,并曾三次应邀担任马来西亚槟城州华人大会堂主办的全马华乐比赛评委。1991年出席台湾艺术节担任独奏。1995年出席“上海之春”,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演出独奏节目。1997年与2001年,在新加坡的首演音乐会和双庆音乐会担任独奏。林信有曾多次代表新加坡到海峡两岸以及欧洲大陆演出。1993年林信有获颁国家理事会奖学金,赴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师承赵松庭,并曾得到俞逊发的悉心指点。他的演奏技巧娴熟,音色醇厚、甜美,舞台经验丰富。

郑顺发 新加坡武装部队华乐团音乐总监,笛子演奏家。1976~1994年任新加坡广播局华乐团团长及笛子首席。曾应邀任第一届全国音乐营指导与全国青年音乐节华乐比赛的评委。1992年上海“第二届海内外江南丝竹创作与演奏比赛”中获三等奖与发展奖。1994~1998年,出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华乐团副指挥。1995年与2005年,曾应邀出席1995年“深圳中国民族音乐会”以及上海民族乐团举办的海内外“名家名曲笛子专场音乐会”,演出笛子独奏节目。2006年应邀任秦皇岛21世纪国际华乐节比赛评委,现场指挥约300人的乐团演奏《长城谣》。曾任新加坡多家华乐比赛评委,并参与多家华乐团、弦乐团、军乐团的筹建及领导工作。

彭天祥 新加坡华乐团著名笛子演奏家。1988年在新加坡艺术节上与俞逊发合作演出笛子二重奏,崭露头角。同年在新加坡国家剧场信托局举办的民族管乐独奏会上演出独奏节目。1991年应邀在马来西亚第二届全国中学华乐比赛大会任客席独奏。1992年应邀在砂劳越华乐音乐营举办笛子讲座。同年随吉丰华乐团赴泰国出席泰王后六十大寿庆典,表演笛子独奏。1998年前来北京、上海、厦门演出。2000年赴台北、台中演出。彭天祥1993年荣获新加坡艺术理事会奖学金赴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师承俞逊发。曾与上海电影乐团合作,在上海音乐学院60周年纪念音乐会中出任客席独奏。1994年他随人民协会华乐团赴德国演出。同年,随吉丰华乐团赴香港,与香港爱乐中乐团合作演出笛子独奏《鹰之恋》,颇受好评。彭天祥热心于笛艺的普及工作,曾任多家中、小学以及民众联络所、俱乐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乐团的指导。

郑济民 现任加拿大传音艺术中心总监,温哥华“和谐乐集”负责人。曾任职于香港中乐团笛子首席17年。

图83 郑济民

郑济民20世纪60年代中期师承陆春龄、王铁锤,深得陆春龄真传,陆氏曾亲书“真正魔笛传人”墨宝予以嘉许。20世纪70年代在福建音专任教期间,又拜赵松庭为师。难得的是赵师曾将亲笔手稿之竹笛训练教材三单元相赠,后经郑济民之手将这本手稿打印成册,从而流传全国。

郑济民的竹笛生涯与许多重大的演出息息相关。他擅长演绎大型笛子协奏曲,注重刻划作品音乐形象,表达作品内在思想。他曾首演瞿小松的作品《神曲》、关乃忠作曲的《蝴蝶梦》、何占豪创作的《长恨绵绵》以及由外籍作曲家谱写的《笛子与二胡双协奏曲》。他曾与罗伟伦合作创作笛子协奏曲《白蛇传》,与何占豪合作改编《梁祝五重奏》。许多乐团曾与他合作演出协奏曲,其中包括:香港中乐团、澳门中乐团、台北国乐团、高雄国乐团、新加坡人民协会华乐团、英国BBC威尔斯交响乐团、中国中央交响乐团、福建歌舞剧院交响乐团、香港小交响乐团、温哥华交响乐团等。1987年他的唱片特辑《流动的空气》获台湾唱片最佳演奏金鼎奖及最佳制作金鼎奖,1988年他的唱片《北国情怀》再获台湾最佳制作金鼎奖,1992年他荣获香港艺术家年奖演奏家奖。1988年他应邀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独奏会,开创了海外中国乐器演奏家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独奏会的新纪元。

郑济民的演奏灵秀而生动,他的艺术风格源于传统,但不乏创新精神。他改良成功的十孔竹笛,在保留传统六孔竹笛的原有指法、音色、技巧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中国笛的调性局限,可自由转调,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独具一格。

郑济民1994年由香港移居加拿大温哥华,每年均定期举办专题音乐会,得到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的认同与支持,并获加拿大联邦多元文化部长赞许为“出色的北美文化先锋,并对推动传统文化贡献良多,使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周 伟 加拿大著名竹笛演奏家,著作家。他和妻子常晶合著的《我的妈妈周璇》一书曾获晋版图书二等奖。周伟移居加拿大多伦多期间,曾因地铁笛手的传奇经历而为人所熟知。其实,他自小便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承鲍敖法,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下放呼和浩特以后曾当过三年警察。1989年以后在加拿大、美国多次举办独奏会,并与许多著名艺术家同台演出。1994年至1995年,在加拿大政府多元文化部门的赞助下,周伟与另外四位演奏家组建一个以打击乐为主的实验演出活动,他们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例如《影子》、《气吞山河》等,探讨了中国管乐与各国民族打击乐合作的音乐创作理论,大大地丰富了打击乐的音响与表达层次。周伟还尝试用竹笛演奏圣歌和爵士乐。周伟在加拿大18年以来,致力于确立与提升中国竹笛在世界乐坛的地位,并为此作出突出的贡献。

张宇澄 江苏南京人,自幼随名师学习民族管乐器。

1979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师从林克仁。精通笛、箫、埙、巴乌、葫芦丝古琴民族乐器。1983年毕业后,进入南京晓庄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1986年应日本高知县日中友协邀请,赴日举办演奏会,并开始在日本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1987年起在日本连续举办了七届“丝绸之路音乐会”,邀请了中国、日本、蒙古、瑞士、德国等国的音乐艺术家参加演出。他还在日本国家电视台NHK和地方台录制专题节目,参加电台的录音工作,介绍中国的音乐艺术。1991年和日本知名音乐教育家泉谷贵彦先生在高知县清水市创办了“清水音乐学院”,推广国际音乐教育。同年应欧洲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邀请,赴欧洲巡回演出。2000年移居加拿大,现定居多伦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