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笛界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竹笛已经超越与戏曲相互依存的框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乐种,各种风格流派应运而生。虽然这些流派的出现与传统的曲笛、梆笛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是它们已经跳出了传统的桎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局面。流派的确立与传人有关,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创立一种新流派,许多人跟着学,于是新流派便产生了。然而一种流派的界定不是自封或他封的,这是一个时期可以起重大影响,甚至可以左右笛界的一种潮流,一种世所公认的文化新走向。某种流派可能是席卷全局的,这易于辨别;有些流派暂时未能产生重大影响。如何评价笛界各流派,是有待探讨的新课题。以下权且对各流派试作剖析,一己之见,难窥全豹。
王次恒(1959~ ) 中国竹笛学会副会长,竹笛一级演奏员。198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曾永清,曾受到蓝玉崧的悉心指点。1984年毕业进入中央民族乐团任独奏演员,其间又得到王铁锤、陆春龄的指点。
图67 王次恒
王次恒的演奏音色圆润、热情豪放且沉稳有度,是一位学养全面的演奏家。
王次恒于1990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独奏会,受到音乐界领导人士的高度评价。他曾赴奥地利、法国、德国、美国等国演出,受到好评。王次恒不计较名利,处事低调,受到同行的尊敬。
宁保生(1943~2009) 12岁习笛,1958年入地质歌舞团,1967年转中央民族歌舞团。他是自学成才的竹笛演奏家之一,现为国家一级演奏员。宁保生的演奏明快、飘逸,富于抒情气质,吐音干净、有力,指法灵巧多变。他的主要作品有《春到湘江》、《节日》、《月夜》等。
图68 宁保生
高 明(1941~ ) 18岁从事音乐工作。现为陕西省歌舞团独奏演员,国家一级演奏员。高明能以短小之笛,吹奏轻灵之曲。他的演奏轻松、活泼、甜美、抒情,饱含陕北民歌宽广、舒展的韵味。高明在管乐的领域涉猎颇广,凡箫、埙、巴乌、排箫,均能演奏。主要作品有《陕北好》、《枣园春色》等。
林文增(1953~ ) 8岁学吹竹笛。197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师承谭谓裕、陆春龄。现为东方歌舞团独奏演员,国家一级演奏员。他的演奏音色秀丽、细腻、抒情。1982年获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优秀表演奖。
图69 林文增
简广易(1944~2000) 刘森的传人尚未作深入的研究,未可尽述,但是佼佼者归于简广易大概是世所公认的。早期由他自己创作的《牧民新歌》风靡一时。此曲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摸索,千锤百炼始成。乐曲结构紧凑,不拘一格,用传统的一慢一快的变奏手法,渐次浓缩的节奏布局,表现了辽阔草原的民俗风情,为当代名曲之一。简广易在继承刘森风格的同时,经过磨练,在某些方面有新的发展,这使他的演奏表现出更加粗犷有力、爆发力强的特点。他创作的另外一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是《山村迎亲人》,此曲由于全按作3的六字调指法而与古笛角为体中声黯合,中段慢板吸取了唢呐的韵味,娓娓动听,别具一格。缺点是乐曲曲意过于强调情节而显得立意不高,内蕴不深。
杜如松是新进南派笛艺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78年考入浙江省艺术学校,师从赵松庭。1982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谭谓裕、鲍敖法的指导下接受严格训练。其间,曾得到刘管乐、陆春龄、王铁锤的悉心指点。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终于在众多青年笛艺家中脱颖而出。杜如松的演奏笛音如其人,高雅韵致,极富文人气息,深得赵氏笛艺精髓,是一位实力派的青年笛家。
图70 杜如松
李增光(1961~ )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少年时期曾在何维青指导下学习笛子演奏,10岁开始登台独奏,曾进入音乐学院民乐系深造,先后得到赵松庭、王铁锤、刘森、曾永清、俞逊发的悉心指点,笛艺大进。现任中国广播民乐团竹笛首席。李增光勇于探索,1982年他把由杭州的王彦先生首创并付诸实践的“双吐循环换气法”,加以发展并运用于帕格尼尼《无穷动》等乐曲实践中。1987年他研制的“音阶口笛”获国家专利。先后获1989年4月“山城杯”全国笛子大奖赛三等奖,“富利通杯”国际中国民乐独奏大赛优秀表演奖。1997年与他人合作研制“调音孔半音阶笛”,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曾录制音像制品多种。
图71 李增光(www.xing528.com)
笛中女杰起步早、名声著者当属曾昭斌、唐俊乔。
曾昭斌(1969~ ) 中央民族乐团青年笛子演奏家。曾获“'95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二等奖。1995年6月,台北举办“笛子协奏曲大赛”,曾昭斌获第三名。
图72 曾昭斌
曾昭斌幼年随父习笛,1982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升入大学本科,先后师从马宝山、张维良、王铁锤、胡海泉,学习笛、箫、埙、巴乌、排箫演奏技艺。近年来曾昭斌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演出活动,其夫冯小泉是唢呐演奏家,他们夫妻搭档演出的夹奏夹唱夹演的节目频频在电视与音乐舞台现身,成为音乐舞台的一个亮点。曾昭斌曾参与大量的唱片录制,曾多次出国演出,并应邀在澳门举办独奏会。
唐俊乔(1973~ ) 曾任上海民族乐团竹笛首席,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专职竹笛副教授。
图73 唐俊乔
唐俊乔自幼随父唐德忠习笛,1986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孔庆山。1992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师承赵松庭、俞逊发。1996年毕业,进入上海民族乐团任竹笛首席。
唐俊乔出道很早,16岁在沈阳音乐学院求学时曾举办独奏会,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期间曾录制CD唱盘,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为人所瞩目。
唐俊乔的气息功夫深厚,尤其低音大笛音沉味浓,音色丰满圆润,丝毫没有女性的柔弱与单薄,音乐表现力很强。近年来唐俊乔用不加键的一支竹笛从容地演奏半音阶并任意转调,在竹笛半音化的实践中取得成功。
唐俊乔还参加一系列的重大演出,其中包括香港千禧年音乐会、2001年上海之春音乐会等。她曾在《卧虎藏龙》影片中担任竹笛、巴乌演奏,并曾在世界巡演。2001年,唐俊乔随团出席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竹笛独奏。同年七月应邀在澳门举办“唐俊乔笛子专场音乐会”。
唐俊乔的艺术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她曾出席大阪国际艺术节、法国时代音乐节、伦敦“水上之火”音乐节等。她曾与世界许多著名乐团合作,其中包括伦敦交响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汉堡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等,为中国竹笛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人们对因写出一首出类拔萃的名曲而载誉音坛的幸运者,往往作如下的评价:“一曲享誉乐坛。”这中间有:李大同及其作品《帕米尔的春天》,刘富荣及其作品《草原欢歌》,傅沛华及其作品《玉树草原之春》,等等。李大同的《帕米尔的春天》是一首新颖独到的佳作,乐曲的节拍(7/8)已属鲜见,其技巧的运用及旋律发展手法很有点借鉴小提琴的味道,令人听之欲歌,闻之欲舞,十分悦耳。刘富荣、傅沛华的作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和那些脱离民族传统凭空想象的浮泛无力之作是有天渊之别的。
所谓“一曲享誉”只是援引人们口头的一种说法,其实许多人不只是一曲成名,后来还有新的发展。
孔庆宝在青年演奏家中是较早成名的一个,他早期演奏的《百鸟引》、《京调》脍炙人口,令人记忆犹新。
以试制、演奏新竹笛而成名的蔡敬民多年来为新竹笛的发展呕心沥血,不遗余力。蔡敬民的演奏稳健中蕴含灵气,早期风格侧重北派,后来以演奏新曲为主。著有《蔡敬民笛曲选》、《新竹笛、竹笛及演奏》等。
曾经创作了许多反映军队生活笛曲作品的胡结续是笛界人所共知的人物。胡结续的笛曲通俗易学,为我国竹笛的普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胡结续著有《笛子吹奏法》。
这一层次的优秀人物还有曹文工、韦来根、陆如安、戴金生、杜次文和鲍敖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