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良(1957~ ) 笛界新一代代表人物。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器乐系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
图65 张维良
“文革”中,青年时期的张维良怀揣一支竹笛由苏州前往杭州拜访尚在劳动改造中的赵松庭。赵松庭在唏嘘感慨的同时,看到了这位青年的坚毅。1977年,张维良顺利地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四年后转入中国音乐学院,师承冯子存、陆春龄、刘管乐、王铁锤学笛,同时进修作曲,1982年留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同年获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优秀表演奖而崭露头角。1987年至1995年,他在北京音乐厅先后举办三场独奏音乐会,为乐坛所瞩目。音乐会上他不仅展示了笛、箫、埙的全面技艺,而且推出自己创编的作品,为京城民乐舞台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近年来,张维良的艺术足迹频现于国内外舞台、课堂,曾出访十余国。他曾出版了箫、笛、埙、尺八、巴乌演奏专辑多种,并著有《音乐入门》、《笛箫演奏法》等专著。近年来又在繁忙的教学、演奏活动之余,编辑出版了《龙笛凤箫筝雅韵》、《20世纪笛子名曲》等著作,硕果累累,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民乐园地的开拓者。
张维良举凡民族吹管乐器,大多涉猎,且技艺精湛,不拘一格,视野开阔,且常有创见。他的演奏基本功扎实,音色纯正,相当规范。他的作品注意挖掘传统题材,主要代表作有《花泣》、《南韵》等。
张维良的箫技一鸣惊人,箫声通透,声音洪亮。由于注意在古琴曲中挖掘题材而创作改编了一批箫曲,为洞箫的普及、发展作出贡献。
戴 亚(1964~ ) 赵松庭生前常对他的弟子畅言道:你们在演奏技术上有可能超过我,但全面超过不容易。大师的弟子人才辈出,技艺超群,他已预感到他的弟子在演奏技艺上将会青出于蓝,更上一层楼。但是,在演奏以外的教学、理论、制作等方面全面超过大师的确绝非易事。赵松庭钟情的弟子首推戴亚。(www.xing528.com)
图66 戴亚
戴亚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为获奖专业户的戴亚“三连冠”的故事为人们所传颂。他于1989年至1995年的短短数年间连续获得“山城杯民族器乐大奖赛”第一名,“国际民族器乐独奏大赛”第一名,台北“第三届民族器乐协奏大奖赛”第一名,桂冠纷至,令人炫目。
戴亚多次与国内外交响乐团、四重奏团、中乐团合作演出《愁空山》等笛子协奏曲。这些著名乐团有瑞典国家交响乐团,玛尔默交响乐团、英国和意大利四重奏乐团、荷兰新音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澳门中乐团等,为竹笛协奏曲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摘取了王冠上的宝石以后,他忆起了他的启蒙老师——蔡仲仪,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老师把戴亚引入了音乐圣殿,历史赋予他神圣的职责。戴亚的成长得益于严父与名师:其父虽是工人,但对于子女督导甚严;赵松庭在他成才的道路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86年,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承曾永清、刘管乐,实现了他成才道路上的第二次飞跃。1990年留校任教。1991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戴亚的演奏极富激情,稳健中蕴含灵秀,圆熟老练,几乎无懈可击,令人过耳难忘。戴亚在繁忙的演奏、教学之余,坚持著书立说,出版音像作品,踏踏实实,低调处世,为笛艺文化再作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