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建设:重要基础工作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建设:重要基础工作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非典”危机不仅全面检验了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与紧急调度公共资源的能力,而且也暴露了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上的诸多薄弱环节。因此,强化城市抵御灾害打击的应急能力,成为我们加快现代化建设不容回避的战略任务。

第一节 强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

一、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涵义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这个概念,是随着灾害应急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提出的。从解决城市化与灾害损失同步增长这一难题的角度看,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城市的自然状况与成灾条件下的人民与体制的能力。具体说,应急能力建设指的是一个城市在人力、科技、组织、机构和资源等方面防灾减灾能力的培养与增强。应急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城市对发展模式与防灾减灾政策进行评价、选择的能力,这个提高能力的过程取决于该城市的政府和人民是否对灾害约束与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决策。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所有城市都应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上述理解,表明它是一个涵盖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人力资源与体制资源、工程能力与组织能力等多方面要素的复合概念,是现代城市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开展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意义

突发的“非典”疫情将强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问题再一次紧迫地摆到了人们面前。“非典”危机不仅全面检验了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与紧急调度公共资源的能力,而且也暴露了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上的诸多薄弱环节。(www.xing528.com)

城市是社会财富最为富集的地区,在我国又是国有资产最为集中的地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一直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遭受各种灾害威胁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城市遭受灾害打击日益严重的现实,将强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紧迫课题摆在了各级政府和学界面前。因此,开展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的研究,成为加强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这是尽快构建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需要。突发的“非典”危机暴露了我国城市危机管理机制的诸多漏洞,由于现代城市普遍具有规模空前、结构复杂、联系广泛的特点,使各种灾害破坏性影响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因此,围绕建立城市危机管理机制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研究设计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可以使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步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用科学的标准提升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水平,从而更实际地为推进城市化发展打造安全屏障。

其次,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可以使各个城市明确自己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己在发展中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从而为强化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注入动力。

第三,20世纪末期以来,人们在关注国防、政治、经济、科技、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国家安全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给一国安全构成的巨大威胁。面对身边潜在的各种灾害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情,积极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国家安全的需要。

第四,这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城市化战略部署的需要。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要途径。我国城市化率目前已达到37%,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引发的人口和财富的集中,势必加大各种灾害给城市造成的损失。因此,强化城市抵御灾害打击的应急能力,成为我们加快现代化建设不容回避的战略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