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避难场所是灾害应急的空间资源储备
一、集避难与休闲于一体的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和中华民族园以南,行人如果留意,在十字路口总能看见一种蓝色应急指示牌,它由白色的箭头、奔跑的人型、中英文对照的“应急避难场所”字样三项内容组成。由指示牌引导,你便可以顺利进入中国的第一个避难所——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应急避难所的建立,创造了3个全国第一,即:第一个系统规划的应急避难场所;第一个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城市;第一个悬挂应急标志牌的城市。
元大都应急避难所共划分为7处,由西向东依次编为1~7号地区,实际用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约38万平方米,按人均疏散面积1.5平方米计算,最多可容纳25.3万人,除去各种因素,疏散23万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公园周围有4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为亚运村、小关、安贞及和平街街道办事处。4个街道办事处共辖28个社区、23万人口,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公园应急避难所可以立即满足这些居民的应急避难疏散。公园南北共有39处地势开阔、地面平坦的场地,可供灾害时居民搭建应急避难帐篷。当灾情发生时,一周之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医疗救护等各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漫步公园之中,这里水流潺潺,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除了园内150块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渲染了些许神秘色彩外,游人很难发现具体的避难设施,这个大型避难所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公园的建造过程中,设计者巧妙地把各种应急设施融入景观之中。
假山下是应急水井。公园草坪上的一座假山下巧妙地做了一口加井盖的应急水井。一旦地下隐藏的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时,水井就能发挥作用。这些看似石头的假山其实是用塑料制作而成的,仅仅是空心的一个壳,但逼真的涂层会让不知情的游客以为它就是一座真的人工假山,园内每隔50米左右大概就有一座暗藏玄机的假山,其实一个假山的重量也就5千克左右。
草坪中藏厕所。在一片林木背后,有一排十几个加盖的水泥槽,这其实就是应急厕所,它的地下连着近旁的公共厕所。如果发生烈度Ⅷ度以上的地震,公共厕所就有可能倒塌,这时,应急厕所上面搭个帐篷,就能正常使用了。为了更好地隐藏这个不雅之处,公园在水泥槽上加铺了一层草坪。在2,3,4,6号地区分别都有10~20个这样不等坑位的临时厕所。(www.xing528.com)
“路灯”是监控器。一旦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投入使用,监控器就可用来观测园内情况,调度员依靠它就可以作出科学调度。这些特殊的“路灯”和真的路灯并排站立,人们很难识别,足够以假乱真。
城垛可以停飞机。在熊猫环岛南侧的马路边,可以看到建造的两个城垛。爬上西面的城垛,就会看见地面正中画着一个直升机停机坪的标志,这便是直升机紧急升降的微型机场。当灾难发生时,为了保障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的运输及灾民、伤员的疏散,在道路交通不能满足需要时,这里的直升机紧急起降平台就可以马上启用空中运输通道。
组雕台基用来储备物资。在公园“大都鼎盛”景区内,大型组雕威武壮观,但人们很难想到,这组雕塑的台基部分其实是用来临时储备应急物资的,这些应急物质供附近居民发生灾难时使用。这里不仅存放着帐篷、床铺,而且还存放着被褥、脸盆、毛巾、暖瓶、水杯、饭盒、卫生纸等家庭生活必备品。
二、北京将人人拥有避难所
在世界各国,目前全面建立应急避难所的国家还不多,日本是建立避难场所较早也是较为完备的国家。上个世纪的20年代,日本关东大地震中死伤近25万人,死亡者大部分是被大火烧死的。从那时起,日本政府对突发事件就有了很强的防范意识,并将应急避难写进了法律。20世纪末,日本全国就已基本建立了应急避难所。
据悉,要建设功能基本齐全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必须具备较大的避难场地,通畅快捷的疏散路线,良好的水、电、通信、消防和排污设备,有预留救灾指挥、卫生急救、食品、物资储备、用房等。在建造过程中,可以征用像体育场、中小学操场、公园等担负着其他公共职责的公用场所。元大都遗址公园这样的应急避难所,平时可供游人游玩休闲,灾难发生时,就可供附近居民用于应急避难。
元大都遗址公园应急避难所的建立,为北京大规模建设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起到了示范作用。据悉,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前,北京市地震局及相关部门拟将北京城八区数千处小面积空地作为临时避难所。可改建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开阔地带面积有5300多公顷,建筑物相对密集的北京城八区内有100多处可以改建成与元大都遗址公园差不多的应急避难场所。
据了解,建造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这样大型的应急避难所工期一般都比较长,但修建小型的临时应急避难场所相对来说就较为简单,可以是建筑物附近的、面积较小的、有基本水电设施的小绿地,小花园,小广场,小体育场以及人防设施,但只能供居民临时避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