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城市是灾害的巨大承灾体
在灾害应急管理中,一般应首先对紧急事件与灾害进行区别。紧急事件是“日常的”有害事件,它不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或者并不要求特别耗用大量资源,或者采用一个工作程序便可以使情况恢复到正常。如一场家庭火灾、一个盗窃事件、一个心脏病患者旧病发作或一条主供水管线路爆裂等,主要都是当地消防部门、警察局、应急医务所和公共事业部门基本业务范围内的工作。而灾害是指达到一定程度,对社会有相当大影响的灾难性事件。它一般需要政府出面组织许多相关部门做出不同的准备和响应。从广义上讲,根据灾害发生原因不同可以将灾害分为三类:自然灾害、技术灾害和社会灾害。由于纯自然的因素所导致的强自然事件称为自然灾害;由于人类的管理不善或疏忽、错误给人类生存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称为技术灾害;把人类的故意行为如战争、恐怖袭击等造成的危害,归结为社会灾害。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现代城市不仅出现了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集中、财富集中等快速发展的趋势,而且伴随这种趋势城市同时也作为灾害巨大的承载体而存在着,城市的规模越大、现代化水平越高,其蕴含的潜在灾害种类越多、各种灾害发生的频率越高,危险性越大。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城市所承载的灾害种类很多,发生越来越频繁。各类灾害对城市都会产生影响,给城市造成损失。按照目前国内通行的划分方法,直接作用于城市的灾害主要有: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暴雨洪涝与水荒、火灾与爆炸、城市工业与高新技术致灾、公害致灾、城市生命保障线事故、交通事故等。据统计,我国有136个城市位于Ⅶ度和Ⅶ度以上地震烈度区,70%以上的大城市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开放地带,而这些地区则是自然灾害的易发、多发区。再以水污染为例,中国90%城市水域遭污染,供32个重点城市人口饮用的71个水源中,有31个达不到三类饮用水标准,有1.7亿人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因此,现代城市在高楼大厦、霓虹闪烁、人潮涌动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灾害危机。
第二,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城市社会经济越发达,财富越集中,人们对城市的依赖越紧密;城市的脆弱性和易损性越大,危险性也就越大。城市是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中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一方面有利于经济建设,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带动因素;另一方面,物质财富的集中,增加了城市的脆弱性和易损性,为了给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工作条件与环境,适应现代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并且不断向空中、地下发展,出现了大量密集的高层建筑和地下商场、铁路、隧道,人们赖以生存的供水、供电、能源、通讯等城市生命线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会给城市造成极大的损失。如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兵库县的7.2级大地震,仅仅10余秒钟就有近10万栋房屋被毁,另有10万栋房屋遭受破坏,死亡6400人,30万人无家可归,城市水、电、气、交通、通讯系统全部中断,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3000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6%,即灾害夺走了我国每年经济增长值的1/4甚至一半(如1991年洪灾),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城市。
第三,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新的灾害源不断增加,城市的人为破坏、人为灾害严重。城市人口高度集中,高价值设施集中,而人的防抗救能力(知识、技术、投资等)在相对减弱,使城市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增加。据统计,从1960~1997年,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有14种,增加了4倍;在同一时期经济损失增加了6倍,保险损失增加了14倍。这种趋势表明,减灾战略和计划比预期中的效率要低。现代化的城市灾害不仅指自然巨灾“震、水、风、火”,更要涉及人为因素诱发的现代灾害,这些新致灾源有数十种之多,而且频繁发生。典型的有:建筑物的腐蚀破坏、建筑渗漏、火灾与爆炸、地沉与塌陷、装饰危险、钢结构构件断裂、室内公害污染、建筑物生物危害(蚊巢等)、恐怖袭击、爆炸、投毒事件、交通事故、疫病的流行等。这些新灾害源的产生,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由此使得有限的医疗救护能力明显不足,延误治疗,反过来又加重城市灾害人员伤亡。2003年5月9日晚,加纳首都阿克让体育场发生足球球迷拥挤事件,死亡150余人,受伤数百人。(www.xing528.com)
总之,城市发展到现代社会,它既是人口、财富的象征,也是灾害的巨大承载体,当世界进入新的千年之际,它所面对的最紧迫问题之一便是如何控制错综复杂的人道主义灾难。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缺乏应急管理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很弱的城市,是无法跻身发达城市行列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曾有很多城市在灾害中消亡(见表),人类现在虽然掌握了比过去更为发达的科技手段,具备了更强大的经济实力,但也不敢说已完全能够摆脱了一个城市被巨灾吞灭的命运。
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给人类提出一个个新问题,迈向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仅仅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迂回复杂的立交桥及雨后春笋般的星级宾馆、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吗?不尽然,跨世纪的城市现代化必然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中最令人们不以为然、在中国尚存在空白且天天都有“困境”发生的是城市灾害及突发事故问题,脆弱的城市再不投入力量控制城市灾害,城市发展障碍将越来越大。1996年1月,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科技委提出l996年国际减灾日(1996年10月9日)主题为“城市化与灾害”,它不仅与第一届联大人类居住大会相配合,更体现当代全球减灾的总趋势,从而使自1990年以来,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每年活动主题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的减灾专家认为,欲研究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解决的是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城市灾害具有“一触即发,一发即惨”的鲜明性,而且灾因复杂、突发性强、灾度难测,对城市和区域的持续发展产生迟滞效应。城市灾害的原生特性提醒城市管理者要重点设防,有的放矢;其时间特性指灾害具有一种超越灾区而将危害波及一个更大的时空的特性;灾害的空间性与时间特性一样鲜明,灾害对城市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破坏力;灾害的强度有极大的随机性。
历史上被自然灾害所毁灭的城市
在过去的20年中,天灾人祸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常事:它们可能是中美洲的飓风;可能是逃避中非和巴尔干战火的难民;也可能是横扫孟加拉的龙卷风或撕裂亚洲部分地区的地震。而且灾害发生时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涉及的范围往往也非常广泛。从人口的伤亡到社会心理的影响;从直接经济损失到间接经济损失;从构筑物的破坏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受灾城市的损失到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因此,保卫城市安全,重视城市的综合减灾功能,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