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身佛解析:法身、报身、应身释迦牟尼的不同身份

三身佛解析:法身、报身、应身释迦牟尼的不同身份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身佛是大乘佛教的教义之一,所谓的散射实际上是指法身、报身和应身,是佛陀释迦牟尼在不同阶段的化身。小乘佛教认为佛陀是众生的导师,大乘佛教则认为佛是无所不在的精神实体。华严宗则根据《华严经》中所说,认为毗卢遮那佛就是卢舍那佛。毗卢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龙门石窟奉先寺唐代雕凿的大佛像,就是最著名的一尊毗卢遮那佛像。

三身佛解析:法身、报身、应身释迦牟尼的不同身份

三身佛是大乘佛教的教义之一,所谓的散射实际上是指法身、报身和应身,是佛陀释迦牟尼在不同阶段的化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他们对佛陀看法的不同。小乘佛教认为佛陀是众生的导师,大乘佛教则认为佛是无所不在的精神实体。佛的肉身虽然灭度,但他的法身依然存在,而且佛陀的法身是永恒的,无处不在的。这样在大乘佛教中就有所谓“三身”说。

“三身”的具体名称在各不同派别中有不同的说法,如中国佛教天台宗将毗卢遮那佛作为法身佛,与卢舍那(报身佛)、释迦佛(应身佛)合为三身。法相宗虽然也主张三身说,但其具体名称与天台宗不一样,法相宗的三身佛为“自性身”、“受用身”和“化身”。他们把毗卢遮那佛作为“自性身”,以卢舍那佛为“受用身”,以释迦佛为“化身”。华严宗则根据《华严经》中所说,认为毗卢遮那佛就是卢舍那佛。他们还认为此佛即《华严经》中所说的释迦佛的报身净土莲华藏世界教主

寺院中的毗卢殿

“毗卢”是梵文“毗卢遮那”之略称,意思是“光明遍照”。毗卢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

龙门石窟奉先寺唐代雕凿的大佛像,就是最著名的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奉先寺创建于唐咸亨三年(672),到上元二年(675),前后费时三年多。南北宽约三十六米,东西深约四十多米。是唐代开凿的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精美,而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石窟。(www.xing528.com)

奉先寺的主佛是一尊“卢舍那佛”的坐像。像高约17.14米,据唐开元十年铭记中说,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这样大的雕造规模是罕见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卢舍那佛坐像两手已失,两足也有破损,但面相庄严慈祥,双眼微向下俯视,面部表情安详而又宁静,似笑非笑,带有一种神秘的气息。躯干雄伟,头发成波状,衣纹细腻,台座并列三重莲花,莲瓣各刻有小佛,表示莲花藏世界;背后中央之莲花,周缘为化佛、飞天及唐草、火炎等阳刻,极其丰丽;为龙门最大、最优之佛像。

安岳石窟宝顶圆觉洞的三身佛塑像

窟内正壁刻“三身”佛(法身、应身、报身),两侧刻十二圆觉,左右各六尊。

侍立于大佛两旁之菩萨、迦叶、阿难,高11米余,又菩萨之宝冠、璎珞等,丰美纤巧。左右两壁有高约10米之金刚力士,又有高达11米之两天王,雄浑豪宕,气宇横溢,颇富真实性。综言上记诸窟之风格特点,乃窟形单纯、变化少,题材趋向于简明集中以突出主题。

奉先寺群像的价值还在于形象的塑造,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和脚下的地神,以及这组群像相互关系所体现的内在联系,显示了当时艺术家的高度意匠。现在它已经成了龙门石窟的象征和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