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小百科:解读笑口弥勒像的产生

佛教小百科:解读笑口弥勒像的产生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清光绪 青花弥勒佛坐像弥勒佛塑像白釉为肤,青花为衣。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寺院的天王殿中,使人一进寺门,就有一种皆大欢喜的感觉,因而深得人们的喜爱。弥勒的两边分布着数座小型罗汉雕像,罗汉或坐或站,姿态各异,面相生动。

佛教小百科:解读笑口弥勒像的产生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这其实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的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清光绪 青花弥勒佛坐像

弥勒佛塑像白釉为肤,青花为衣。左腿屈,右腿盘,两手放于膝上。圆脸,大肚。袒胸露乳,袈裟斜披。慈眉、善目,脸部略用红彩晕染,和蔼可亲,惹人喜爱。

据《宋高僧传》等佛书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的一个和尚,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游化行乞。乞得之物就装在布袋内,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www.xing528.com)

相传布袋和尚为人预测吉凶非常灵验,还能预知晴雨,人们都觉得他神秘莫测。后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说是“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 (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寺院的天王殿中,使人一进寺门,就有一种皆大欢喜的感觉,因而深得人们的喜爱。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期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一尊这样的弥勒造像。这尊弥勒佛倚坐于山崖上,光头如比丘相,双耳垂肩,额前有一块高高突起。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右臂依靠在一个装满东西的大口袋,手掌按在口袋上。左手斜搁在左腿外,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弥勒的两边分布着数座小型罗汉雕像,罗汉或坐或站,姿态各异,面相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