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像衣饰的区别浅析-佛教小百科. 佛像

佛像衣饰的区别浅析-佛教小百科. 佛像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造像的服饰,根据各种像的身份不同,也有很大区别。只能用在家人不用的,或衣料的边角等制成,因此又有“粪扫衣”之称。依照佛制,袈裟的制作应当分为由五条布、七条布和九条布缝成的三种,称为三衣。除此三衣外,另外还有僧祇支、厥修罗。厥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因此一般常见的佛像衣饰,基本多是身着通肩大衣,或偏袒右肩,也有在大衣里面穿有“僧祇支”的。一般菩萨像的衣饰则与此不同。

佛教造像的服饰,根据各种像的身份不同,也有很大区别。

清中期 铜鎏金菩萨像

菩萨头戴花冠,高发髻,耳际缯带呈S形上飘,耳珰垂肩,面容寂静,双目平视,项链璎珞均饰两周。双手结禅定印,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之上。整体造型富丽华美。

一般说起佛教的衣物,人们常常会说起袈裟,袈裟也成了佛教衣物的代名词。其实所谓袈裟,只是一个统称,其中还有许多不同。

袈裟这一词本是梵文音译,其本来的意思为坏色、不正色,这是说缝制布料的颜色不能用鲜亮明快的。至于具体是什么颜色,在佛教各种律中说法不一。大抵而言是指青、皂、木兰色等。此外如唐代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中,则以袈裟之浊赤色,也即为暗红色才是佛教的本制。此外还有其他各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服饰也有一些变化。汉、魏以来僧人多穿赤色或黑褐色的衣服,因此当时文献资料中常以“缁衣”为佛教或佛教僧人的代名词。唐以后,朝廷为了表示对一些高僧的奖励,常赐紫衣、绯衣等,但一般僧人还是多穿黑衣。

依律制,制作袈裟的材料,不能用高级豪华的绢帛等。只能用在家人不用的,或衣料的边角等制成,因此又有“粪扫衣”之称。将各种布条缝缀,拼成田相之状,以示出家修行是种福田、积聚福业之意。因此又称为“割截衣”。依照佛制,袈裟的制作应当分为由五条布、七条布和九条布缝成的三种,称为三衣。(www.xing528.com)

五条布缝制的称为“安陀会”,意为内衣、中衣、作务衣等,一般是在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着。七条布缝制的称为“郁多罗僧”,意即上衣、中价衣、入众衣等,一般是僧人在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着之衣。九条布缝制的称为“僧伽梨”,意即大衣、重衣、“众聚时衣”等,一般是在大众集会授戒说法时,或出入城镇、村落及宫殿时穿。

除此三衣外,另外还有僧祇支、厥修罗。僧祇支即“覆肩衣”,或称“掩腋衣”这是一种从左肩穿至腰下的长形衣片,穿在三衣里面,裹覆左肩与两腋。厥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

袈裟的穿着法,一般有通肩和偏袒右肩两种。通肩是将袈裟披挂于左右两肩,偏袒右肩则是将袈裟披于左肩,而将右肩袒露。相传佛陀信僧人在修行、作法事时一般偏袒右肩,而如外出游行说法,或入俗舍时,则通常以通肩法。因此一般常见的佛像衣饰,基本多是身着通肩大衣,或偏袒右肩,也有在大衣里面穿有“僧祇支”的。

一般菩萨像的衣饰则与此不同。大多数菩萨像都是头载天冠,身披天衣,在颈部、臂部和手腕等处佩戴有璎珞等装饰。此外,天王和力士的像,则多塑成身穿甲胄的,威风凛凛的武士样。

清 铜鎏金错金银释迦牟尼佛像

此尊螺发规整,肉髻圆隆,宝珠顶严。面颊丰腴,白毫圆凸,眼睑微垂,相容和煦。全跏趺坐。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台座已佚。像身肌肤施以鎏金,袒右式袈裟呈古铜色,条衣格饰以嵌金错银的缠枝花卉。膝间厚实的扇形衣角以及考究的金银嵌饰,应是汲取了尼泊尔造像的艺术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