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崖墓是乐山地区崖墓群的典型代表之一,这里遗存着大量的汉代石雕,其中出土的灰陶摇钱树座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遗存之一。
有关东汉时期佛教造像的资料并不多,文献记载中有汉恒帝于宫中奉祀老子、浮屠像,笮融于彭城大造佛寺,又以黄金涂像,衣以锦彩等记录外,其他记载很少。幸运的是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填补了空缺,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考古发现的有关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从目前来看比较多的集中于鲁南、苏北,以及四川的乐山地区一带。当然有关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还有许多不明确的问题有待于研究。由于年代的久远,以及这些像本身因岁月的侵蚀,有些已经难以辨识,这对我们的识别带来一定困难。正因为如此,所以四川乐山地区一些崖墓中发现的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格外引起人们的重视,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东汉 灰陶佛饰摇钱树座
此器出土于四川彭山汉墓,本尊坐佛装饰于摇钱树陶座之上,系东汉末年佛道造像杂糅期的作品。(www.xing528.com)
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乐山地区流行的墓葬方式是崖墓。它是沿着山谷的崖壁,由人工凿出方形的洞穴,完全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结构和房屋样式雕凿而成。四川彭山出土的陶质摇钱树座,是东汉时期佛教造像的又一种类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彭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距成都仅40多千米,处于成都至乐山和峨眉的途中,因此自古以来即是川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
摩崖佛像高约129米,造像内容分为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以及世俗生活故事。造像的雕凿技法具有鲜明的汉画像石的特色。它由饮宴图、叠罗汉图,还有佛教的涅图、舍身施虎图及佛像、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构成整个画面。孔望山摩崖石刻中东汉时期佛教题材内容的发现,将中国摩崖佛教石刻上推了几个世纪,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还早200多年,被誉为“九州崖佛第一尊”。
彭山墓葬中出土的陶质摇钱树座下一佛二菩萨像,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摇钱树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相当盛行的一种吉祥物,其实也是民众美好心愿的憧憬和祈愿。以摇钱树作为祈财的用物,在汉代相当流行,这在墓葬中也有反映。四川地区汉代墓葬中出土摇钱树的为数不少。把佛像作为摇钱树的纹饰之一部分,也反映了汉代佛教传入之初,人们把佛当作祭祀或是祈福求财的神祇的一种。彭山166号崖墓出土的摇钱树座,是一件陶质制品,上面的一佛二菩萨塑像是事先经过陶模压捺造型再压贴到摇钱树座上去的,应是传统的“塑贴工艺”。此佛像造型作为摇钱树装饰的一部分,所以形体体积并不大。佛像为高浮雕,结跏趺座,面部丰满,双目和口鼻依稀能辨,,头挽高发髻,额部上方头发,以及头顶发髻部,发丝清晰可见。双肩略呈下沉趋势,着通肩大衣。衣纹呈U字型,自颈脖至下腹部均匀排列。佛像右手上举右胸前,结施无畏印,左手为与愿印。佛像整体无背光、头光。佛像左右各有一站立人像,双手合掌,当为主尊之二弟子,或二胁侍菩萨。佛像端坐于圆形台座上。圆形的台座下是一方形基座。圆形台座表面雕有一龙一虎,围绕一玉衔,组成一组龙虎衔璧的浮雕图像。发现于1942年,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