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佛教造像的起源,与汉地佛教发展紧密相关,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造像艺术因之也很快传入汉地,并与本土文化迅速融合。
佛教造像的根本作用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而被创作,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佛教的兴衰而兴衰,其间的密切关系显而易见。
那么,佛教造像艺术究竟何时传入中国?上面我们说过,汉地佛教造像的起源,与汉地佛教发展有密切关系。据文献记载,佛教开始传入汉地大约是在两汉之际,即大约公元纪元前后。佛教造像艺术应当在此后不久就传入了汉地。据史料记,东汉时,楚王刘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喜为浮屠,斋戒祭祀”。此后汉明帝又诏报,说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这里所说“喜为浮屠,斋戒祭祀”,“尚浮屠之仁祠”,到底在祭祀时是否立像供奉,却没有明说。但是到了公元2世纪中叶,在汉桓帝时,濯龙宫中却有设华盖以祀浮屠、老子。桓灵之世,西域僧人安世高、支娄迦谶等来到洛阳翻译佛经,佛教经典开始大量传入汉地,这时佛像艺术是否伴随佛教的传播而传了进来,应该是有可能。只是我们目前只是从文献记载上看到汉桓帝于宫中设华盖以祀浮屠、老子。东汉末年,丹阳人笮融,聚众数百,投靠徐州牧陶谦。陶谦命他督广陵、下邳、彭城三郡运送粮米,但笮融却利用职权,截断三郡漕米。在彭城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说可容三千余人,其中“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即安置了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像,这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有关佛像的资料。
桓帝宫中设华盖祭祀的浮屠,和笮融“黄金涂身,衣以锦彩”的铜佛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目前我们只是从文献记录的一些内容,还无法确切知道。而实物遗迹中,目前在国内出土的佛教文物中,最早的是山东沂南石椁墓中的项光童子像,此外还有四川乐山崖墓的佛雕像、彭山崖墓内发现的陶制佛像等等。如山东沂南汉墓中发现的颈有项光的童子像,有类似佛教中“施无畏”的手形,等等,看来是受佛教的影响。此外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也有学者认为是有佛传和佛教本生故事的作品。
佛教初来汉时,往往浮屠与黄老同列。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佛教与黄老有什么区别,一概将他们作为祭祀的对象,因此而有“尚浮屠之仁祠”,以及于宫中设华盖以礼浮屠、老子之说。而这时佛教造像即使传来中国,也必定受中国传统艺术之影响。我们在山东沂南汉墓中发现的项光童子像,以及其他一些受佛教影响的造像情况来看,也是如此。(www.xing528.com)
河南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有中国佛寺“祖庭”之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因汉明帝“感梦求法”,遣使迎请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历代屡有修葺增缮,唐代前期达到最盛,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安史之乱后即有残损,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规模布局。
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对汉代佛教流传的情况评论说:“盖在当时国中人士,对于释教无甚深之了解,而羼以神仙道术之言教,旨在精灵不灭,斋谶则法祠祀,浮屠方士本为一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