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小百科:大乘佛教对佛像的影响

佛教小百科:大乘佛教对佛像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佛像的大量出现,与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之所以称为“大乘佛教”,是相对于“小乘佛教”而言。大乘佛教产生的时期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大乘佛教不仅认为佛陀是人生的导师,而且还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具有各种神通的超人。大乘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肉身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法身却永远存在,与世长存。

佛像的大量出现,与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佛像是佛教的艺术作品,但首先是为满足佛教徒宗教修行和宗教生活的需求而出现的宗教用品。随着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阶段,佛像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全新时期。

翡翠自在极乐观世音造像

造像色鲜质良,翡翠材。随形造型,神态闲逸,双手持折枝莲蓬,寓佛教莲花藏界,旁炉焚香,周饰荷莲,引人向往。造型风流蕴藉,轻重缓急皆能自如。

明 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坐像

观音菩萨结迦趺坐,头戴宝冠,发式卷曲披落;胸坠多层璎珞,外披双领大衣,内着裙;面相饱满,体态丰臃,镏金明亮;手中握如意一柄,可称“如意观音”;具有明代中期头部圆大,躯体短粗,整体形象稳重端正的特点。(www.xing528.com)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需要明白什么是“大乘佛教”,以及大乘佛教有什么特点。所谓“大乘佛教”,是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传统佛教部派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新的教团,其教义思想和修行方式与传统的佛教思想有很大的区别。之所以称为“大乘佛教”,是相对于“小乘佛教”而言。

大乘佛教产生的时期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当时在印度北部的一些佛教教团中逐渐产生了一些对传统教义和律规进行革新的教派,这些革新派佛教徒在佛教教义、教理和经典等各方面对传统佛教重新加以诠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些新的教派团体不满于传统教派的固执和保守,而那些固守传统的教派则不满于这些革新教派的标新立异,于是两派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的激化,最后终于导致了两派分道扬镳,于是在佛教史上出现了两个大的派别,这两个大的派别各自有着自己尊奉的经典、教义和戒律,并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晚起的革新派教徒宣称自己修行的目标是“普渡众生”,自己教派的教义能够渡众生过生死苦海,因此自称为“大乘”佛教,而把那些信奉早期佛教教义,以自我精神解脱为修行目标的僧团则一概贬之为“小乘”。

大小乘佛教之间在对佛陀的看法方面,即所谓“佛陀观”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大乘佛教不仅认为佛陀是人生的导师,而且还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具有各种神通的超人。大乘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肉身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法身却永远存在,与世长存。在宗教修行实践中,大乘佛教不仅崇拜舍利、佛发、佛指甲、佛齿等与佛陀有关的东西,还直接以佛陀的形相作为崇拜的对象。大乘佛教的经典宣称,在佛陀灭度后,只要你在修行时设置佛陀的像,一心观想忆念佛的精神之伟大,以及佛的形相之庄严,那么佛的法身就会永远与你同在。除了作为教主的释迦牟尼佛之外,大乘佛教还认为过去未来,上下四维,三世十方,有着无数个佛。这些佛的周围还有着无数的菩萨在协同佛说法,教化众生。于是他们就雕造了释迦牟尼佛之外的各种佛像,菩萨像,以及各种守护佛法的天神和弟子像。这样,各种佛、菩萨像就很快流行起来。

犍陀罗风格佛涅图浮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