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忠,民国32年(1943)4月生,里望乡上井村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大学学历,曾在山西广播专科学校就读。1966年,在北京军区炮兵部队从事专职摄影工作。1976年,在国家体委《体育报》任摄影记者,作为国家级的体育摄影记者和专家,他却衣着朴素,没有一点名家的“派头”。
在体育赛场上,别的记者闲下来便“侃大山”,而他却悄悄离开人群,用那双深邃而睿智的眼睛,探视赛场的风云变幻。就凭这一点,在国内外上百场体育大赛中,他拍摄并发表了上千幅作品,其中得奖的不下五六十幅。
杨昌忠的目光总是越过奖牌、证书,在困惑中充满探索。他不满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摄影中固定的构图模式,他认为这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品,导致了“艺术绿叶的枯萎”。
20年来,为了精通体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和熟悉运动员的特点,特别是运动员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风貌,他经常深入实际,利用赛场的间歇时间,和教练员、运动员们谈心,观察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
1987年,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健牌台球大赛,世界头号种子选手史蒂夫戴维斯要来参赛,这引起了国内外台球界的轰动。如何表现这位台球名将的竞技风采?通过直接采访戴维斯和三天半时间的现场观察和思考,他没有拍摄戴维斯的击球动作,而是拍下了他打球时用脑思索而产生情感变化的一刹那。这张被题为《世界冠军的难处》的照片,受到戴维斯本人的高度称赞,认为是他台球竞技生涯中直观而生动的写照。此照在法国被评为1986年世界最佳体育摄影作品,并被收入了当年国际体育摄影年鉴,在国内外获奖达16次。
为了提高作品的思想性,突破以往体育照片意境不深的模式化程序,他在对“第七届全运会四川赛区”的采访中,一连数天和各代表队的领队、教练、运动员聊天、谈心、摸情况,并在比赛场地留心观察。他终于捕捉到一张反映运动员激烈竞争时复杂的心情、多变的表情的照片——《金牌的压力》。(www.xing528.com)
他还着意刻画赛场上各种各样的失败者。如举重台上杠铃的滑坡,百米赛中意外的摔倒,高低杠上失手的跌落等。他认为这更能揭示“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激励人们的参与意识。
在汉城奥运会前夕,中国女排以0:3负给了古巴女排。如何反映女排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发现用“反衬”的手法比以正面报道更能产生一种鞭策鼓励作用,即用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感知,展示出新的角度、新的主题。于是,他把镜头对准了当时的女排队长刘锡兰临场指挥失灵的情景;老将吴丹对失利的反思和新秀李月明失败后不服输的表情。此间拍摄的《危险的信号》等照片,虽时隔多年,但排球专家和摄影行家仍然认为它是中国女排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生动的写照和真实的记录。
体育摄影艺术化,也是杨昌忠多年来孜孜以求的。他认为,抓“现拍”是体育摄影的关键因素,但所产生的照片并非艺术品。只有经过认真的艺术构思,同时借用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才能拍出上乘之作。为此,他拍片前,在现场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事先布置人造光源。比赛时,又采用一底纵向变焦多次曝光法。他的得意作品《光影交融》、《赛场争光》等就是采用此种手法拍的。
杨昌忠还撰写了20多万字的理论文章,对体育摄影如何突破俗套,如何创新,都做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他的《国际体育摄影风格的探讨》一文,在我国体育摄影界很有影响。
杨昌忠曾任中国体育摄影学会副主席、《大众摄影》杂志编委、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体育记者协会会员。在长期的工作中,报道了许多军内重要事件;采访过包括亚运会、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及全运会、民运会、城运会、大运会、全军运动会在内的上千次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发表过万余幅摄影作品和上百篇理论文章,并在世界体育摄影大赛中四次获奖。
1995年,他被中国体育家协会、体育摄影协会授予中国摄影最高奖——五环金像奖;1997年,他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举办了“杨昌忠体育摄影作品展暨作品研讨会”;2003年,他出版了个人大型精美体育画册《世界冠军风采》,这一画册被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当做赠送外国的礼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