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荣古今名人:杏坛拓荒者王俊堂

万荣古今名人:杏坛拓荒者王俊堂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十四章杏坛拓荒者王俊堂王俊堂在教育改革中,创造了“发展式教学法”,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山西省政府评他为特级教师,后又三次获省级劳模称号。退休后,被运城地区授予河东人民功臣,荣获河东人民功臣勋章;国际传媒人物传记中心等5家传媒中心授予他“拓荒者”荣誉称号。其后,山西电视台录制了《王俊堂和他的发展式教学法》,并进行了播放。1976年7月中旬,王俊堂接受了国家邮电部制作传真镜片的任务。

万荣古今名人:杏坛拓荒者王俊堂

第七十四章 杏坛拓荒者王俊堂

王俊堂在教育改革中,创造了“发展式教学法”,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山西省政府评他为特级教师,后又三次获省级劳模称号。退休后,被运城地区授予河东人民功臣,荣获河东人民功臣勋章;国际传媒人物传记中心等5家传媒中心授予他“拓荒者”荣誉称号。

王俊堂,民国16年(1927)生于万荣县高村乡乌停村。他高小毕业后,还想升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只好到当时的万泉四高当教师,一个高小毕业生教高小,他感到力不从心,他多么希望能到中学或师范再上几年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951年,县政府保送他到山西大学数学专科带薪学习,他激动万分,决心加倍努力,绝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希望。两年后,他终于完成学业,于1953年分配到康杰中学任教。他开始代的是初中代数、高中三角与立体几何三门课程。其中立体几何教学中问题较多,特别是学生对空间概念难以建立。尽管他反复练习画图,认真熟悉教材,每次把课备得滚瓜烂熟,并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但课后征求意见时,同学们却反映讲得玄妙,“不明白老师为什么那样讲?”“课堂上听懂了,下课后又模糊了。”

他曾为此苦恼过,他到同学中间征求意见,并请老师们听他的课,帮助他分析问题,终于发现他的教学过程不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规律,也没有搞清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只注重了注入式教法,忽视了教学方法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后,他一方面重视钻研教材,一方面注意改进教法。在探索和实践中,他创立了“发展式教学法”,其特点是:教师应遵循知识发生、发展的科学过程来处理教材,制订教学方案,并诱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其原则就是引导学生自觉发现真理和探求真理,在教学中反映出理论的发明过程。

该教法在运城地区推广后,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山西日报》、《中国青年报》、《教师报》、《山西教育》等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和介绍。《山西日报》还发表了题为《推广王俊堂教学经验》的社论,号召广大教师学习王俊堂经验。一时间,全省各地的参观团都到康中参观听课、交流经验,使康杰中学的牌子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文修教授,对发展式教学法,作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此教法能结合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逐步使学生从记忆型转变到理解型和发展型,从直观思维转变到概念思维,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效方法。

1960年,王俊堂应邀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的接见。其后,山西电视台录制了《王俊堂和他的发展式教学法》,并进行了播放。《全国中小学最新教学法》将该“教学法”收录,由教育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作为“白专”典型受到批判,并编入劳改队管制,每天担大粪,辱骂和恐吓像冰雹一样打得他头昏脑涨。每次批斗会上,他都气得浑身发抖。为了摆脱烦恼,他决定在头脑中把批斗会变成思考和研究学问的平台。他首先思考研究“线性规划”,这是“文化大革命”前康中数学组曾举办过的很有经济实用价值的讲座,曾因种种原因未能执行。于是他决定把它作为研究课题。从此以后,不管在批斗会上有多么过激的言辞,他都听不见,全身心进入思考境界。连批斗会完了时一声“滚”,他都没听见,仍然站在那里发愣。他利用夜晚和劳改的空闲时间,认真读书看资料,累计挤出800多个小时,编写了一本10多万字的《线性规划浅说》,完全符合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紧接着,他又研究推导出一种级数求和的统一方法,叫做“和级数”。在初等数学里,凡遇到各种级数的求和问题,都可以用此法解决。1979年,他在山西省数学年会上就“和级数”作了专题报告,受到热烈欢迎,后发表于《山西教育》杂志上。(www.xing528.com)

从此,他尝到甜头,不管风吹浪打,他都置身度外,一心扑在数学研究工作上。他抓紧时间,争分夺秒,查寻资料,又研制出一种“直接测算法”,后来整理成定理形式,发表在《特级教师》杂志上,并收入《中国精典文库》,获得优秀论文奖。

在龙居劳动改造时,他发现学生新课本中,增加了“水准测量”一章,而当时运城地区各中学都没有水准仪,影响了教学质量。他凭着一股子热情和勇气,到水利局借了一台报废的水准仪,进行了拆卸观察研究。他用每月仅有的15元生活费,买回放大镜、远视镜片和水平气泡等零件,用硬纸板卷成镜筒,把砖块磨成重锤,用糨糊粘固好镜片,用刀子削好架子,以手在石头上磨出转动平面,经过多天紧张苦干,终于凑合成一台自造水准仪教具。老师们一试,效果不错,他庆幸自己用双手为教学做出了一次贡献。

正是这台仪器,使他走出劳改队伍,于1973年被安排到校办工厂。从此,全身心投入试制水准仪工作。他从外地借回一本应用光学书,边看边抄,常常通宵不眠,在掌握了基本成像原理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光学设计。光学计算量大得惊人,每个数字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因为没有计算机,他只好用算盘和七位数学用表进行运算,也不知费了多少心血,总算完成了用普通玻璃和光学玻璃制造镜片的两种水准光学系统的复杂设计。当他把制好的图纸拿到太原光学仪器厂审定时,该厂的技术人员十分惊讶,认为在那样简陋的条件下,能完成这样两套设计,简直不可思议。

图纸审定后,又面临模具问题,在四处求援无望的情况下,他根据数学中球面形成的原理,结合刀具和工件相对的运动关系,利用一台报废的铣床,加上一部回转台和自制的配件,终于改装成一台半自动化的球面模具专用机床。接着,他又自行设计出“显微画线仪”和“简易球径仪”,终于制成了规格标准的水准仪。1977年,经省地15个单位联合鉴定,认为符合S10级水准仪国家资质标准。省教仪器站负责人看后,赞扬说:“这才算是我省自制的第一件精密教学仪器。”水准仪纳入国家计划批量生产并销往全国时,康杰中学这个名字随之闻名遐迩。

1976年7月中旬,王俊堂接受了国家邮电部制作传真镜片的任务。此时运城正是火炉天气,而磨此镜片不能在高温下进行,他和厂长任养全经过研究后,只好调整工时,白天下料、磨砂,晚上下半夜再抛光。而夜半恰是青年人睡意正浓之时,他们决定如果发现谁打盹,就让他们到外边跑一跑,跳一跳,待睡意消失后再干。再说,那个时候吃饭凭粮票,既没加工费又没夜餐,饿了就煮南瓜吃,苦战了两个月,小伙子和姑娘瘦了一大圈。但产品送到国家邮电部和运城实地传真鉴定时,认为影像清晰,效果良好,镜片质量完全达到技术要求,邮电部批准成批生产后,解决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试制传真的急需。后来,邮电部给他们拨了10万元,作为支持和奖励。1976年12月,王俊堂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全国传真会议,他在会上的发言获得热烈的掌声。1978年,他们生产的传真镜片在全国科学大会获得成果奖。

另外,他曾协助解放军某部高炮营研制成功“航向测定仪”,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该营用此仪器获得单炮射击命中目标优异成绩,受到北京军区嘉奖。

王俊堂后任康杰中学副校长,有多篇教学和科研论文在各级报刊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