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荣名人农建局局长屈俊盛

万荣名人农建局局长屈俊盛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十八章农建局局长屈俊盛凡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无不对万荣县的老农建局局长屈俊盛的工作作风和高尚品德敬佩之至。1954年,万泉和荣河合并为万荣县,他是第一任农建局局长,一干就是13年,直到他病逝。这13年,县委书记和县长换了几任,各部门领导也屡有调动,唯独他这个农建局局长谁也不愿换,谁也换不了。据他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他担任农建局局长13年,每年春节都是他坚持值班。

万荣名人农建局局长屈俊盛

第五十八章 农建局局长屈俊盛

凡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无不对万荣县的老农建局局长屈俊盛的工作作风和高尚品德敬佩之至。直到现在,人们每提起他,还是赞不绝口。在他身上,我们读懂了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民国9年(1920),屈俊盛生于光华乡小屈村一个较富裕的农家。他在高小和师范读书时,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民国26年(1937),他在运城菁华中学读书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追求进步,回到家乡后就参加了荣河县牺盟会工作,先后担任宣传员和一区秘书,积极宣传和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54年,万泉和荣河合并为万荣县,他是第一任农建局局长,一干就是13年,直到他病逝。这13年,县委书记和县长换了几任,各部门领导也屡有调动,唯独他这个农建局局长谁也不愿换,谁也换不了。因为哪一任领导都离不开他这位农业专家、智囊团的参谋长。

万荣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的丰歉关系着全县人民的生活社会稳定,而当时的农建局又管辖着农业、水利林业畜牧业,它是万荣的半壁江山呀!

他上任后,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他用有限的生命向领导和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翻开他的笔记和工作安排日程,一年365天,从正月初一到年尽月终,每天都记满了不是上省地开会,就是接受基层汇报、下乡蹲点。那时,交通很不方便,他经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下乡察看庄稼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他的足迹踏遍了稷王山麓、孤山脚下和黄汾之滨的每个乡村。60年代,上级强调干部下乡劳动,每月不得少于15天,他本来就经常下乡,下乡任务从来没少过半天。在农村,他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如果遇到雨天,他就为社队干部和群众讲解农业技术。他很健谈,口齿流利,有些深奥的科学技术,他三言两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就讲得一清二楚,群众说他们最爱听屈俊盛讲话。有一次,他在检查棉苗出土情况时,发现棉田中间出苗断断续续,而被人们忽视的地角头却是苗全苗壮。经过和老农研究,发现原来是地角头地基实、种得浅,由此他得出棉花播种时地基要夯实、种子要浅。他和技术员研究出用1.5公斤瓶子装上土拖压行基,再用犁冲行浅埋。这一技术推广后,保证了棉花全苗关。

60年代初,他在全县划分的城关、汉薛、荣河、孙吉4个片,每片都建了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了1~2名农技干部,长期驻点,推广农业新技术,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根据各地的汇报,小麦出土以后常有死苗现象,到1962年有些地方缺苗断垅现象十分严重,直接影响丰产。经在各地检查,主要是地下害虫为害,他们在孙吉片进行了筛土试验,发现每平方米竟有害虫10条,按每亩666平方米计算,一亩地就有6660条害虫,以每条虫危害10粒种子,就损失6万余苗。屈俊盛立即召开了各公社、生产大队分管领导和技术干部会议,现场参观,当众算账,并制订出了用“3911”拌种的措施,彻底解决了小麦缺苗断垅现象。只此一项,全县小麦每亩就增收10%~15%。(www.xing528.com)

屈俊盛善于抓工作。首先,他注重面上的工作,几乎每天都看统计报表,有时他亲自听统计员汇报,从而掌握了全面工作,做到心中有数。他不定期地根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把全县的劳动模范和经验丰富的老农请到局里,细心听取大家对当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他是全县有名的“农业通”,他的头脑像一台电脑,储满了全县农业的各种资料、数据和信息。他对各公社基本情况、生产进度和特点,了如指掌,因此没有人敢在他面前撒谎。当时虚夸假报之风仍未敛迹。有一次,他抽某大队干部汇报伏耕深翻进度,那个大队共有两千余亩土地,其中小麦1500余亩,他前次汇报说伏耕深翻了1300亩,这次又报深翻了650亩,还有一百余亩未完。屈俊盛笑道:你是把人家大队的地翻了,还是把棉田地也翻了?那个大队干部面红耳赤,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屈俊盛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要求他以后必须实事求是。

其次,他注重抓典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战线的重头戏,就是抓粮食和棉花,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为了抓好粮棉,他通过长期探索,总结推广了伏耕深翻、蓄水保墒;整修土地、里切外垫;轮作倒茬、合理密植等旱作农业增产措施。为了使大家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他建议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树立了北涧、小屈、孙吉、王午等生产大队小麦生产十杆旗。1965年,十杆旗之一的北涧大队,共种小麦500余亩,平均亩产265公斤,在全省拔了尖。《山西日报》在头版以《小麦生产上的大寨——北涧》通栏套红标题,作了突出报道,并配发了社论。植棉模范沈辰法,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在他们大队试验成功棉苗带土移栽,荣获“晋南棉花八仙”称号,成为晋南棉花生产一面旗帜。在畜牧业方面,全县树立了郑村、乔村一批饲养大黄牛先进典型,促使畜牧业在全县蓬蓬勃勃发展起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万荣县大黄牛生产发展调查报告,从此,万荣大黄牛驰名全国。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万荣农业战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这其中除了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广大社队干部和群众的不懈努力外,每一个丰收数字,无不凝结着屈俊盛这位参谋长的辛勤血汗!

解放后,他在荣河县财政科担任会计,土改时,他家被划为上中农,他用政策衡量,认为自己家土地多,又雇过长工,应该划为富农,就找到村农会,把成分改为富农,并将24亩地、5间房屋分给贫下中农。因此长期以来,村里人和社会上都嘲笑他傻;在那极左路线盛行的岁月里,也给他的家庭和子女带来了不少灾难。但他却心胸坦荡,认为自己是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国家法规政策。

在屈俊盛个人字典里,只能找到“工作,工作,再工作”的词汇,根本找不到“家庭观念”这个词汇。据他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他担任农建局局长13年,每年春节都是他坚持值班。只有一年,在领导和同志们督促下,回了一次家。到家后,他年迈的母亲见儿子回来了,全家人可以享受天伦之乐,高兴得合不拢嘴,张家长、李家短,说个不停。屈俊盛咧开嘴半开玩笑地对儿女们说:“你奶奶要是把心操到社会主义建设上该多好。”

他一年四季极少回家。有一次,他随县委书记到光华检查工作,那个村离他家只有二三里路,书记和同志们都催他借机回一次家,看看老母亲。大家眼看他骑着车子回去了,但是,谁知道书记到机关后,屈俊盛竟趴在桌上写起汇报材料。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地的乡俗,女儿出嫁父亲必须送女,而他竟以工作忙没有前往。他只有一个儿子,儿子结婚,乃是大喜事,他理应跑前跑后,张罗料理,谁知他竟把这一重担全部推给常年和他很少谋面的妻子。等到举行婚礼当日早上,他还在机关开会,在同志们一再催逼下,他虽然骑上车子动了身,但沿途又几次停车,观看棉花和秋粮生长情况,待到家乡时,婚礼已经举行完毕,他连亲家也没见上一面。他有三女一男,户口都在农村,他没有为一个子女安排过工作。他的女儿说:父亲回到家总是动员我们多出勤、多挣工分。他是行政17级,每月工资90多元,比一般干部多1~2倍,他只给家里基本生活费用,但当他发现同志们谁家困难时,他就把钱为谁家送去,而且从来不让人家偿还。

长期超负荷工作,使他的身体极度虚弱,渐染疾病。“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冲击,加速了病情恶化,于1967年8月5日与世长辞,年仅48岁!

1979年,万荣县委为他平反昭雪,推翻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强加在他头上的不实之词。1996年清明节前一天,在万荣工作过的一批老干部驱车小屈村,为他勒石竖碑。其实,他的辉煌业绩,早已铸在万荣人心目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