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岭南才子张闻道
张闻道,字贯一,排行第三,故别号横川。万泉乡万泉村人,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农历十月初八。
他的先祖在明代时就家门鼎盛,为仕宦望族。延至清代,则举族人丁渐稀,家运亦衰。他饱学多才,清光绪初年赴省乡试,途中负伤,从此断绝了仕途念头,在家乡设教育才。他开始在东丁设私塾,后来移到桥头、北里、孤山头天门,最后又回到东丁村。凡40余年,黎明即起,边学边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故人尊其为“先生”。
先生每到一地,不仅附近各村学生蜂拥而至,就连绛州、曲沃、太平(今襄汾)等县学生,亦负笈前来求教。他教育学生坚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启发性为主,对那些怠惰和智商稍低的学生,采取说服、开导、劝勉,促其自强、自悟、自觉。他对学生从来不打板子,不体罚。他反对“棍棒出高徒”的执教观念,故而学生心情舒畅,师生感情融洽。
先生淡泊钱财,对于学费报酬问题,他自己从不定额,采取家长自愿。对于家庭贫寒的学生,他坚持不收学杂费。至今村里老年人每说及此事,还能向你举出西丁村的王调元、北里村的王泽生、百帝村的孙广进等学生,在他处念了10多年书,从未交过学费。他的高徒遍及数县,有的以文才出名,有的进入政界,有的像他一样在杏坛执教,为国家培育人才。
先生多才多艺,书法、绘画、剪纸等无所不能。他画的蚂蚱吃白菜,跃然纸上,曾获“鸡见而啄之”的评语。他裁剪的“飞云楼”,惟妙惟肖,仕林妇孺莫不啧啧称赞。他的书法雄健遒劲,榜书气势磅礴,尤其是为西丁村和东丁村戏台写的“祖述春秋”、“与古为新”匾额,识者莫不钦佩,可惜这些珍宝多已失落不存。先生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人称岭南(韩信岭以南)才子,尤以联句见长。
昔日农村,每逢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各村巷道皆竖秋千,供人们运动、游荡。那年万泉村巷道竖立起秋千后,村民请他作联并书,他写道:
此联把青年人荡秋千的形态气势,写得活灵活现;其引经据典,通俗明畅,人人皆知。某年,绛州(今新绛)天地庙出上联征集下联,其联曰:
天地庙响天地炮,天一声,地一声,惊天动地;先生获悉后,即以孤峰山龙凤庵景点为题应对道:龙凤庵点龙凤灯,龙三盏,凤三盏,飞龙舞凤。
先生经常自出联语,教学生对答。对普及楹联知识,培养楹联新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先生平易近人,为人宽厚,古道热肠,凡各地庙会大祭,戏台开台,名胜景点,请他撰联,他从不推辞。故而附近各县慕名求其作联者络绎不绝。民国8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庙会大祭,轮到北解村当值,社首为李撮一,是先生的高足,特请他为大祭撰联,他即前往,并写了十几副联。现选几副列后,以供诸君鉴赏。
三门联:(www.xing528.com)
三辅黄图,比此胜迹如何?龙楼凤阙凝琼苑;门临翠岭,居然风景乃尔,烟柳莺花绕画屏。
此联起句不凡,一个别出心裁的设问句,给人以非同寻常的感觉。上联写庙貌奇伟,下联写风景宜人,联首又巧妙地嵌进“三门”,其艺术功力之精到,令人为之感叹。
正殿联:
封禅古来多,任秦皇著绩,汉武标功,终随七十二君泯灭;
上联写历代帝王为巩固统治,宣耀胜迹,不惜耗费国力民财,浩浩荡荡到泰山祭天。结果就连秦皇汉武那样的雄主,也随着沧桑变迁销声匿迹。下联写孔孟先贤,重道怀仁,忧国忧民,胸怀博大,所以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纪念。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感怀。此联遣词造句,无不工稳。
先生还为太赵无梁殿戏台、万泉县城隍庙戏台等多处名台撰联。城隍庙的戏台联趣味横生,他以戏名组成,现录如下:
《春秋笔》描成《富贵图》,揭开《瑞罗帐》,挂在《麟骨床》边《龙凤配》;《十万金》买得《火焰驹》,绕过《少华山》,骑到《长坂坡》前《战苑城》。据说,陕西同州有位李先生,是三秦名士,他听说张先生才名,慕名来访。他和先生剪烛论道,漫话古今,对先生的文章推崇备至。他当面为先生留下两句联句,联曰:
先生乏嗣,虽有一女孩,不幸夭亡。民国13年(1924)先生殁后,众多学生缅怀先生之教恩,自动捐款,为其在北街东侧建碑亭一座,撰文镌石,寄托哀思。碑亭两侧就镌刻着三秦名士李先生为他撰的楹联。
出殡那天,县知事李翰晟亲自“点主”,并敬送“教泽流长”牌匾。200多名学生皆携款奔丧,列队执绋。万泉县城三个巷的锣队都来助葬。沿途群众,人山人海,道路为之堵塞。灵车行进中,多次路祭,学生宣读祭文,哽咽结舌,泣不成声,如丧考妣。东丁、北里、桥头村群众皆来填墓,其盛况为万泉县城多年未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