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荣古今名人-隋末大儒王通京都引瞩

万荣古今名人-隋末大儒王通京都引瞩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隋末大儒王通王通,字冲淹,祖籍太原,北魏孝文帝时迁河东郡龙门县,即今万荣县通化村。隋文帝见王通举止文雅,行为端庄,谈吐自如,非常喜欢。王通在授徒期间,隋文帝四次召见他,他婉辞谢绝,显示了他洞悉隋王朝的腐败,决心为新王朝培养人才的毅力。王通的生卒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有说生于公元584年,卒于617年,享年34岁;有说生于580年,卒于617年,享年38岁。

万荣古今名人-隋末大儒王通京都引瞩

第六章 隋末大儒王通

王通,字冲淹,祖籍太原,北魏孝文帝时迁河东郡龙门县,即今万荣县通化村。隋末唐初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卒后被门人谥为文中子。

父亲王隆,兄弟王度、王凝、王绩都在隋朝为官。他从小聪慧,又好学上进,受其父兄教诲,学识大长,15岁即考上秀才。18岁时,根据父亲的教导,负笈求学,先后拜东海李育学《书经》,拜会稽夏典学《诗经》,拜河东关子明学《礼记》,拜族父忠华学《易经》,拜北平霍极学《乐》。求学期间,废寝忘食,6年不解衣而眠。先后研究了《书》、《诗》、《礼》、《乐》、《易》和《元经》,19岁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20岁西游长安,在同乡御史侍郎薛道衡的引荐下,拜见了隋文帝。

隋文帝见王通举止文雅,行为端庄,谈吐自如,非常喜欢。他随即献上《太平十二策》。这是王通分析了隋朝当时的政治形势,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写的关于如何治理朝政的政治策略。文帝听到后很兴奋,顾不得细读他的《太平十二策》原文,请他当面陈述治国安邦之策。王通慷慨陈词:“得人才者得天下,施仁政者安天下,顺民心者顺天下,公而忘私者昌天下,田不荒废、民不缺具、货不堵塞者顺天下,刚柔相济顺乎自然者治天下,邦交睦邻者强天下,以道德为轴者帝天下,选贤任能者令天下,贤臣当政、国富民强者稳天下,功过分清、赏罚严明者统天下,精兵简政、居安思危者康天下。”这一番宏论,令文帝大悦,认为天赐良才与己,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但是,朝内大臣中,有嫉贤妒能者却反对王通之主张,而隋文帝又优柔寡断,未采用他的政治主张,只任命他为蜀君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他心灰意冷,遂作《东征歌》返回家乡。

其歌词曰: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

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

皇之不断兮,劳身两飞!

歌词充满了对文帝处事不明的忧郁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惋惜。(www.xing528.com)

王通在回家的沿途路上,看到民不聊生,官员腐败,不久将会有新的朝代代替,只有设教授徒,为新的王朝培养一批辅佐之臣,才能实现他的夙愿,才是他报效祖国的唯一办法。于是他殚精竭虑,制订教学方案,思考教学办法,选择教学地址……

王通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其基本点为儒教。王通宣扬人性本善,人性平等;君权有限,主张君主要受教育、要尊王道,否则可以罢免;臣子要坚持原则,不能愚忠。他强调文以载道,以观民风,知得失。他讲学时强调孔子的“仁”和“礼”,强调爱护人,同情人,恪守本分,上下有序。他修正了孔子轻视体力劳动观点,亲自参加劳动,对孔孟传统学说是一种突破和升华。

王通的授徒地点在通化、龙门等地。开始时门人数十人,后增至数百人,多时达千人,为封建王朝的强盛培养了一批如薛收、房玄龄、魏征、杜如晦李靖等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为唐王朝的创建、兴盛以及开辟“贞观之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通在授徒期间,隋文帝四次召见他,他婉辞谢绝,显示了他洞悉隋王朝的腐败,决心为新王朝培养人才的毅力。

与此同时,王通用9年时间,写成《礼论》25篇,《续诗》360篇,《元经》31篇,《易赞》71篇。《中说》之作是他在授徒讲学期间,师徒对问之作,以后由其门人记录保存下来的。这些著作,是王通创建河汾学说的结晶。王通家庙有一副对联,即:“教衍河汾,门罗将相;道存子集,名著隋唐。”横批是“道不在位”。可以说高度概括了他河汾学说的功绩和思想。

王通的生卒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有说生于公元584年,卒于617年,享年34岁;有说生于580年,卒于617年,享年38岁。但不论34岁或38岁,都不影响王通在继承孔孟、发展孔孟学说上的贡献,他使儒学达到了新的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