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斐
在现今社会,有一个构立并驱动发展的基本要素循环链,即:资本——技术——人才。把人才作为循环链的终端,自然是有其天然合理性的,人为万物之灵嘛!事实上,在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中,人才始终都是枢机和焦点,因为只要有了卓智而尚贤的超强人才,那就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然而,人才从何而来呢?
这或许是一句苛诘,但它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却毋庸置疑。因为只有当我们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更自觉更有效地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和开辟道路。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是万绪之汇与诸事之源。只要这项工作做好了,其他工作便自然会迎刃而解。
在这里,所谓“这项工作”,便是文化建设。
确乎,从递进规律和衍绎关系上考索,文化永远都是人才的孵化器和培植基,真正处于社会要素循环链顶端的,始终都只能是文化。至于学校教育,那不过只是文化在造就人才过程中的一条具体实现路径、一种社会践行方法而已。质言之,就连教育本身也是文化的衍生物。古代的杏坛、庠序、书院,主要是起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认真说来,学校教育只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大学在中国也只有百十来年的历史,而杰出人才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如缕而至,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由之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乃至我们今天仍然要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的宏伟目标。既然要复兴,就有坐标,就要说明我们曾经有过无比的辉煌和极度的发达。所谓汉风唐韵,所谓贞观之治,所谓康乾盛世,就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过往。那时候,中国不仅文化发达、人才雄起,而且经济总量也一度超过了全世界的总和。即使是在18世纪初叶,中国的经济也超过英国8倍,超过美国5倍。凡此种种,都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实际上,也正是由文化造就了人才,提升了整个国民的素质,然后再由巨大而优渥的人力资源创造了经济的奇迹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规律,这就是人才资本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对于这个道理,今人尚或颟顸,而古人却早已通透其诀、洞烛其奥了。《易经》上不就说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么!老子不就说过“上善若水”么!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就曾向宰相管仲询问“国家财力从何而来?”管仲答曰:“财从才来。”而《中庸》上所说的“书同文,行同伦”等等,不也都是从不同视阈对经济、人才与文化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的肯綮诠释与精妙解读么!
我们正是要在这个基点上实现精神的升华和达到共同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深切地理解《万荣古今名人》这本书,也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体悟这本书的创意之闳、效能之巨与内蕴之丰。(www.xing528.com)
这本《万荣古今名人》虽然只是一册二三十万字的人文事迹采录,但其价值和意义却非同一般。因为它的创意和涉笔都不仅站在了时代与社会的前沿,而且其在以人才录争写真作为切入点的同时,又着力开掘了人才资源得以形成和积储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流,从而以个案解读的方式具体而翔实地凸显并印证了人才成长和聚集的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一个县出几个强势人才,也许是不足为奇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但一个县要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人才皆颖出如缕,那可就是要令人惊愕、令人纳罕、令人啧啧称羡了。这其中,必有它特殊的禀赋和深层的动因。中国有两千多个县,像万荣这样人才辈出、英杰荟萃的县份,毕竟弥足鲜有。在江南,特别是在苏、沪、浙、皖一带,虽然人才济济,但其高峰期却主要集中在近现代。像万荣这样从古至今,一直都俊彦毕至、英才丛出,而且人才的从业分布和社会覆盖面又极其广阔,委实尚不多见。
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由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所致。在万荣,既是文化培育和催生了人才,又是文化熏陶和提升了德智。不仅文化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养”,显然也是包括精神元素、文化传承、性格禀赋和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在内的。如今,“万荣”和“万荣人”已经叫响了全省,传遍了全国,并已誉溢四向。一提起“万荣”这个地方,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里出人才”;一提起“万荣人”这个称谓,人们的强烈印象,便是“他们执著、聪明、能干”!当然了,这个人才品牌的广泛传播固然与万荣笑话的广泛传播有一定关系,但也并不尽然。毕竟人才是人才,笑话是笑话,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意识概念和社会类型,虽有一定关联,但却决然不可等同。“笑话”或许是万荣人性格的某种外延表现,但却绝不是万荣人的精神底蕴。尽管幽默也是一种智慧,但万荣笑话在本质上所表现的则更是一种执著、勇毅、机睿与诚信,它往往能够在瞬间转异和逆向思维中凸显思想的机锋与创新的勇气。然而,对于“万荣人”和“万荣精神”来说,其内涵显然要比从笑话中所揭示出来的内容丰富得多、广阔得多,也宏厚深邃得多。对于此,这本《万荣古今名人》所辑述的内容,便是最为有力的佐证。
《万荣古今名人》所写的一百人中,真可以说是军、政、商、学咸拥,科、文、师、仕俱有。其中,像纵横家张仪、大孝子董永、西秦霸王薛举、诗冠南陈的薛道衡、隋末大儒王通、斗酒学士王绩、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大唐柱国重臣薛收,盛唐执朝宰相薛元超、宋体书法鼻祖薛稷、薛仁贵之子薛讷、推动雕版印刷的毋昭裔、秉公驭权的理学大师薛瑄、兵部尚书贾仁元、大讼师李太昌、岭南才子张闻道、教育改革先驱解荣辂、李家大院的创建者李敬修、促拥辛亥革命的晋威将军姚以价、爱国名将傅作义、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抗日民族英雄庞临瑞、战士式学者杜任之、“一二·九”运动的领导者李光汉、古钱币学家卫月望、著名作家王汶石、梨园学的创始人李尤白、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的奠基人秦文彩、山西神经外科开创人王树荚、花鸟画家史秉有、国画名流王有政、毛体书法家刘增民、学者官员解思忠、农民科学家王衡、创业精英孙克俭、全国十大女杰张可等等,就都是耀史辉今、殊有影响的“万荣人”。在他们身上,不仅最能显示“万荣文化”的历史风貌,而且也最能体现“万荣精神”的时代内蕴。
万荣现今的户籍人口有44万,而万荣的在外人口至少也有10余万以上。他们分布在各个领域,从事着各种工作,有许多都是重要部门的干部和前沿行业的精英人士。正因为如此,才给人们于不意之间留下了万荣人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印象。有一次,我在北京大学开会,从发言中听出一个人好像在操着万荣口音讲话。我问他:“难道北大也有万荣人吗?”他说:“把在北大各部门的万荣人聚拢起来,至少也有一个团。”我愕然了。其实过后一想,也不奇怪。我不就也曾经在哈尔滨、在伊犁、在珠海、在日喀则、在西双版纳,甚至在巴黎的老佛爷百货商店、圣·彼得堡的兔子岛、纽约的曼哈顿,都不约而同地邂逅过万荣人么!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但这是需要有过硬的本领和超强的能力来作铺垫和支撑的。对于万荣人来说,不论守土在乡,抑或远走他方,都是一样的坚忍,一样的刚强,一样的立志图存、创优争先、开拓进取、奋发向前!
这,才是万荣人的性格禀赋和精神内涵。我相信,凡是读过《万荣古今名人》这本书的人,大抵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在社会交往中,经常听人说“万荣精神”,并习惯性地将之归纳为一个字——“挣”。其实,这种表达不仅不全面、不科学、不合理,而且也极易使“万荣精神”与万荣笑话同质化,从而造成对万荣精神之核心含义和本质内容的纰漏与误诠。尽管万荣笑话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精妙的引喻,是一种得天独厚的精神创造和独炫丽彩的艺术奇葩,但万荣精神却远远大于、高于和强于万荣笑话的意蕴,它更多地是从优秀的文化传统与丰赡的地域特质中淬冶、抟炼和升华出来的精神甘露与智慧结晶。没有这种极其宝贵的万荣精神,就不会有杰出人才的如缕而至,而没有深厚的文化蕴贮和优良的人文传统,“万荣精神”也便不会在这片土地上发轫、绵亘和赓延。这种由内在逻辑所促成的辩证演绎,恰恰验证了“源壅泉难继、土肥木自荣”的道理。
万荣,是河东的腹地,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这片备受历史眷顾的土地上,文明的足迹早已为它钩稽和积攒了丰富的文化蕴藏与闪光的精神铀质,一待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把对它的发掘、弘扬和利用付之于具有科学性的社会实践之中时,它便自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并给予人们以经久不竭的福祉与泽惠。《万荣古今名人》所记录的,就正是这种力量和泽惠的明艳粹质与慷慨赐予。当然,这个过程的实现,也是与现今万荣人的高度文化自觉和卓越文化创造有直接关系的。正是万荣县委县政府“文化旅游立县”的决策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适时而有力地开启和掀动了文化建设与人才兴县的热潮,从而使万荣在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中不仅可以步履坚定、游刃有余,而且也定能稳操胜券、再创辉煌。
2010年12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