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泽州南部山区乡镇组织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泽州南部山区乡镇组织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章关于泽州南部山区乡镇基层组织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王加林今年八月份以来,我们组织调研小组,针对南部山区基层组织的运行情况,先后深入到李寨乡、南岭乡、山河镇、犁川镇、晋庙铺镇、大箕镇、柳树口镇进行了调研走访,与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农村干部、种养大户等开展了交流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南部山区乡镇的穷,是自然的和历史的。

泽州南部山区乡镇组织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第九章 关于泽州南部山区乡镇基层组织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林

今年八月份以来,我们组织调研小组,针对南部山区基层组织的运行情况,先后深入到李寨乡、南岭乡、山河镇、犁川镇、晋庙铺镇、大箕镇、柳树口镇进行了调研走访,与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农村干部、种养大户等开展了交流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南部山区乡镇主要包括李寨乡、南岭乡、山河镇、犁川镇、晋庙铺镇、大箕镇、柳树口镇,共5镇2乡,总面积达1022.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0.5%;耕地面积17.12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3%;辖242个行政村,123679口人,分别占全县的38%和24%;7个乡镇党委下辖299个党支部,5510名党员,分别占全县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33%;2010年七个乡镇财政总收入1201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0.4%;人均纯收入全部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的6646元,最低的柳树口镇仅达到5002元,低于平均水平1644元。可以说,南部山区的七个乡镇,用全县1/2的国土面积,养育着全县1/4的人口,创造着全县1/250的财富

南部山区乡镇的穷,是自然的和历史的。所谓自然的,就是说,这七个乡镇山大沟深,石厚土薄,耕地面积仅占到国土面积的11.2%,且耕地多为靠天吃饭的梯田,粮食产量较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人们生活生存的环境也较差,是典型的纯农山区。所谓历史的,就是说,南部山区乡镇由于缺少地下煤铁资源,7个乡镇中仅大箕、犁川、南岭3个乡镇有少数的煤炭资源,在泽州早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无煤乡镇经济发展没有着力点,落后的基础设施有引不来大项目落地,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而对有煤乡镇来说,“有水快流”的思想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辉煌之后的落寞更在心理上造成创伤,“想项目盼项目,项目来了怕项目”,使原始的资金积累未能转化成经济优势,发展一蹶不振。

正因为穷,我们在心底担忧,南部山区的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是否正常,基层组织运转是否顺畅?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山区虽穷,但山区干部群众志不短,山区基层组织谋事为民的劲头不减。总体来看,山区基层组织的运转突出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乡镇班子凝心聚力,有思路,有想法。多年来,南部山区乡镇领导班子坚持弘扬革命老区的艰苦奋斗精神,潜心做潜绩,埋头夯基础,一任接着一任干,使山区经济和生存环境都有了明显改观。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经济发展上,他们从山区实际出发,深挖山林优势,大做生态文章,基本上形成一个符合本乡镇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思路。比如,南岭乡党委政府提出了“做精酥梨、做大核桃、做优蜂业、做强养殖、做好劳务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发展经济、促进增收为抓手,积极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了全乡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目前,全乡已初步形成了以酥梨、核桃、蜂业、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格局。晋庙铺镇在经济发展上坚持靠山抓种养,2010年基本实现人均一只羊,户均一头猪;靠路搞运输,走出了一条规模运营、组团发展的新路;靠景兴旅游,完成了旅游景区规划和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镇培育了种养、运输、旅游三大产业,吸收了60%以上的农民就业。在基础设施改善上,水、电、路、通讯等基本实现全覆盖,群众的吃、住、行都有了很好的保障。大箕镇近几年先后完成210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村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解决吃水难问题,全镇80%的人口用上清洁安全的饮用水;发展沼气秸秆气等清洁能源工程,全镇600户、2000余人用上干净方便的清洁能源。李寨乡大力实施“民心工程”,修建乡中学教学楼和综合餐厅,硬化通村公路77.36公里,实施了外延供水和沁河提水两项工程,建成了大型秸秆气化站,为每个村建起标准化卫生所,基础设施实现大改观。山河镇立足实际,按照“一轴三横”(207国道为一轴,马月路、牛土路、衙核路为三横)和“镇政府集镇——中心村——行政村”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积极鼓励较富裕的村民向小城镇和市区转移,山庄卧铺的村民向“一轴三横”沿线基础设施好的中心村转移,实现资源共享。已搬迁的村,进行土地复垦,种植核桃、苹果、黄梨、栽桑养蚕和发展养殖业,使荒芜的土地重新上岗,变老村、旧村、空心村为农场、牧场、养殖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山河镇已完成了500户,1942口人搬迁工作,通过集镇建设举龙头,移民搬迁舞龙身,走出了具有山河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第二,农村两委一心为民,想干事,想成事。从整体上看,山区农村班子的主流是好的,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典型。比如,柳树口镇东下村党支部积极发扬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克服交通不便、基础落后、资源欠缺等不利因素,立足村镇农业产业基础,2006年,带领群众进行土地开发900亩,建成了600亩小麦育种基地和300亩优质密植桑园,实行村集体统一管理,开启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先河。2010年底,全村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25万元。与东下村相邻的南渠村党支部,借助本村良好的中草药种植的群众基础,成立中草药专业合作社,积极通过河滩造地,使耕地面积由原来的514亩增加至现在的1000余亩,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使中草药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2010年底,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197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90个百分点。犁川镇崔河村党支部书记崔晓满是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典型,近几年来,该村以两家种植大户为主体,成立了两个养蚕合作社,带动周边杏树村、东岭口、南河、杜家河、八良掌等村180余户农户连片种植桑园1000多亩,养蚕200多张,年产茧达2万斤,合作社同时通过统一提供种源、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收购等为农民提供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2010年,参加合作社的村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山河镇洞八岭村充分利用国家移民搬迁政策和中心村的优势,让搬迁户享受国家有关移民搬迁的政策性补贴,享受与本村群众平等的待遇,村里负责为搬迁户选择住房地基,并保证每人一亩土地,同时,村里还给移民户增收创造优惠条件,鼓励支持他们搞种养业、发展林果业、交通运输业等,真正让搬迁户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经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目前已完成了58户、265口人的移民搬迁工程,实现了磨石街、狄河、罗河、杨常河、草安沟等山庄窝铺向洞八岭村的整体迁移,闯出了一条山区农村移民并村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第三,党员干部同心协力,真奉献,真付出。调研中,我们时时被山区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他们有的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工作岗位,用自己一生的精力,换来了山村百姓的和谐安康;有的对家乡和乡亲不抛弃、不放弃,在自己先富起来后,主动放弃优越条件回村创业,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有的为了村里的公益事业,为了给群众致富搭好平台,把自己的家当垫了进去,甚至为公事自己举了债、借了帐,一门心思就为改变山村面貌。他们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山区振兴的希望。比如,晋庙铺镇草底铺村原党支部书记韩广周,担任村主干20余年,把一个落后的小村建成了全县闻名的小康村,2002年他从村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仍发挥余热,积极开发全镇的旅游资源,带领导8名党员和10余名农民,发展全镇的旅游业,在镇党委领导支持下,引资近1000万元,完成了全镇的旅游规划和拦车、天井关两村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审批工作,为全镇的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晋城市康达水泥有限公司是山河镇最大的建材企业,也是引领全镇经济发展的民营企业,董事长郭小龙致富不忘乡亲,兼任蓄粮掌村党支部书记后,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不仅解决了村里多数劳力的就业,而且改善了基础设施,深受百姓好评,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今年,在镇党委指导下,他采取延伸产业链条办法,走“生产+加工+运输”一条龙路子,积极主动扶持邻近村群众创业,引导时街、窑河等村加大建材和石料开发利用力度,缓解了水泥厂原料不足难题;加大以蓄粮掌、东庄等村为主的预制构件生产规模,解决了水泥存量过大问题;党员邻村群众组织专业运输队伍,变用户上门排队等水泥为企业服务上门送水泥,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

二、运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影响南部山区乡镇基层组织运行的诸多因素中,“没钱”、“无人”是当前影响最大的因素,也是基层干部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其突出表现为:

(一)乡镇公共财政入不敷出,各项事业举步维艰

乡镇政府,是我国当今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财政承担着乡镇一级政权的运转、支持经济发展和满足农村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责任,需用一定的财力作基础。乡镇级的财政状况,对于基层政权建设和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县南部山区的七个乡镇中,因财源基础薄弱,新的财源增长点少,财政收入增加缓慢,跟不上刚性支出增加的需要,收支差额逐年呈增加的趋势,收支矛盾日益尖锐。同时,乡镇一级要统筹本乡镇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事业、公益事业等,这就使本就薄弱的公共财政更加运转困难,造成普遍存在着外欠债务的情况。

比如,李寨乡2010年可支配收入20万元,财政供养人员除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外,公用经费只按编制数每人每年500元列入预算,而2010年一般支出总计159.6万元,总收支差额在139.6万元,只能靠乡财政自筹解决,结果只能寅吃卯粮,全乡历年累计欠款380万元。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要两个:一是近几年该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较大;二是由于乡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增多,差额事业人员经费不足,乡财政预算外资金所依靠的乡办小水电收益减少,原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的维持机制被打破,债务无法偿还。

在大箕镇,镇领导给我们算了一笔账:2008年前,镇政府的经费除县级补助经费外,其余经费主要依靠镇办煤矿,每年约为400~600万元,主要负担机关事业人员、临雇人员和全镇教员工资以及镇村两级办公经费开支,收支基本平衡。2009年煤矿关闭后,主要经济来源断流,镇财政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工资发放困难,正常办公困难。特别是2000年撤并乡镇后,县财政给事业人员的拨款仍然以两种类型对待:原南河西乡的事业人员每年拨付15000元,原大箕乡的事业人员每年只拨付9000元,不足部分全部由镇政府补贴。而事实上,煤矿逐年减少直至彻底关闭后,镇财政窟窿大补丁小,拆东墙补西墙,已经完全丧失了补贴能力。目前,镇政府财政供养人员138人,全年正常开支需要600万元,主要是:补充人员工资150万元;车辆运行、日常办公经费170万元;设备更新维修30万元;生活补助、报纸杂志征订60万元;文化、教育、卫生、畜牧环保、治安等30万元;公共应急费用20万元;另外还需偿还借款100万元。仅靠镇政府现有财力,保持正常运行非常困难。

(二)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新农村建设有心无力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南部山区农村基层组织的一大突出问题。从调查分析来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集体经济空白村的现象比较突出。7个乡镇242个行政村中,年集体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9个,占总村数的3.7%;2~10万元的村数60个,占24.8%;无集体收入的村数173个,占71.5%。集体经济的空白,直接造成基层组织“无钱办事”,对新农村建设有心无力。村级组织在没有集体收入的情况下,要完成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吃水工程、清洁乡村、绿化美化等工程以及保障村两委的正常运作,只能靠上要钱和继续投入,债务越欠越多,不堪重负,如何还债则毫无办法。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村级集体经济越来越弱,且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以犁川镇为例,全镇23个农村党支部,经调查有自营性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3个(上犁川、铁南上、天水岭),占13%;年收入0.5~5万元的5个(铁南东、水城、横道头、新房洼、下犁川),占21.7%;没有收入但通过“关系”能得到一些部门扶持2-3万元的村6个(中庄、上庄、西沟、坡西、崔河、下铁南),占26.1%;全靠财政转移支付的村9个(东岭口、南河、杜家河、八良掌、成庄、坡东、杏树村、司街、马寨,每村每年财政转移支付款在1.8~2万元),占39.1%。在村级组织支出上,以收入最高的上犁川村为例,2010年村集体收入近120万元,主要开支有,村干部工资15万元(20人平均月工资600元),村民福利120万元(煤球厂需补贴20万元,每户1500煤球;逢年过节福利人均300元、老年慰问共100万元)。利息贷款、集资)、农业补贴(大棚、牛舍)、教育、环境整治、文艺活动等支出70万元,各项支出累计205万元,年底负债为80万元。在支出最少的司街村,去年仅有财政转移支付1.8万元,全年干部工资支出1.6万元,综合办公经费7000元,临时工资2000元,总计2.5万元,年底负债0.7万元。

(三)村级债务负担沉重,矛盾隐患防不胜防

调查发现,南部山区乡镇农村,大多是负债运行。负债最多的达到500余万,最少的也有上万元。

以南岭乡葛万村为例,近年来,该村修建了万头养猪场、建设了600亩优质核桃园和占地200亩的富康新优果品示范园,建成了可浇灌200亩果园滴灌设施等,虽然由台铭先生支助,但由于工程投资较大,负债达到500余万元,全村平均每个人负债1万元,每年仅利息就需17万元。

在国土面积最大的柳树口镇,我们见到了一张《各村“十一五”期间建设投入及债务情况统计表》,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全镇农村组织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五个全覆盖”,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703.7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资金1044.2万元,村主干贷款或欠账408.9万元。全镇38个行政村张,竟有31个村有外债。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村级组织的负债,相对集中在改善基础实施和承办公益事业上,很多基础条件较差的村,陷入了既要花力气搞基础设施建设,又不得不大额欠债的两难境地。

(四)优秀村干后继乏人,农村发展后劲不足(www.xing528.com)

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在南部山区乡镇尤为突出。客观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工作岗位和报酬没有吸引力。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行农村主干激励保障机制,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的待遇得到了认真落实,有效的激励了农村两委主干的工作积极性。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一方面,在全县村级干部的待遇上,传统的村级主干包括支书、主任、会计3人,而省市下达的激励保障机制经费,仅包括支书、主任两人,村会计岗位重要且工作量较大,却没有列入保障范围,造成村干部副职思想上的落差,普遍感觉到不受重视,工作上有了应付推脱的思想。而优秀人才看到农村副职干部工作累、工资少还没奔头,没有当干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副职干部的工资普遍偏低,主干工作实行保障后,多数村委调动副职积极性,相应提高了工资,但南部山区多数农村集体无收入,涨工资不仅幅度小,而且还挂在账上难兑现。这种低收入与繁重工作任务不成正比,致使许多村干部经济上无想头,工作上无劲头,难以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是农村青壮年外流,后备力量不足。目前,南部山区大量农村优秀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出现人力资本空心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阻碍农村科学技术进步和推广;使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老龄化,阻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缺乏,农民精神文化状况堪忧,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南岭乡为例,因为在当地就业困难,许多人把外出务工作为谋生的一条重要渠道。据调查,目前全乡有3350人在外务工,约占全乡总人数的1/3,其中党员161人,占党员总数的28%,这些人中绝大多数以中青年为主,严重制约着村级组织后备力量的培养。再比如,柳树口镇韩角村,该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40余里,距相邻行政村10余里,现有两委成员4人,平均年龄55岁,全部为小学文化程度;党员7人,无女性党员。全村共有25户,50口人,常住人口8人,耕地300亩,人均耕地6亩。长期在外务工人员42人,其中党员6人。村集体经济空白,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为主,2010年底,该村人均纯收入仅3824元,是典型的空壳村,至今无固定活动场所,党员流动性较大,组织活动一直无法正常开展,后备干部无人可选。

三、对策与建议

在县四次党代会上,县委提出“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县,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强县”。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南部山区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予高度关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加强南部山区农村组织建设。

从我县南部山区基层组织的实际出发,要保证其顺畅运行、高效运行,就必须帮助他们解决好“钱”和“人”的问题,统筹实施一揽子帮扶计划。具体讲,就是“四个一”:

(一)一个基金:山区乡镇村级组织专项帮扶基金

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最可靠的经济支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压舱石”、“稳定锚”、“聚宝盆”、“摇钱树”、“把门闩”、“主心骨”的重要作用。南部山区乡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启动资金。我们建议县委设立“南部山区村级组织专项帮扶基金”。资金来源可在整合目前扶持贫困山区发展各种资金的基础上,由县级财政拿一点,企业社会捐一点的方法解决,基金总量应不低于500万。在基金使用上,重点帮扶的主要对象是南部山区村级经济基础薄弱、集体可用资金较少,但班子团结稳定、管理民主规范、干部发展愿望强烈的行政村,并重点扶持有创业意愿、有创业项目、有创业技能的贫困党员进行创业。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四类用途:一是改善办公活动条件。包括村级办公用房、活动阵地等建筑设施的修建、扩建和新建,“三务公开”栏的布置,远程教育基础设备的更新等。二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包括建造集体工业厂房、商业用房,利用特色资源兴办产业发展项目,以及其他各类能使村级集体有持续稳定收入的项目。重点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有实质推动作用的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实行“一项目一补助”。三是兴办惠民实事工程。包括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各类项目,按投入额度、项目类型给予适当补助。四是扶持困难党员创业。根据困难党员创业项目的规模和辐射带动项目的大小,实行有偿帮扶党员发展经济。

(二)一项机制:加大对山区乡镇公共财政的扶持力度

解决山区乡镇负债运行的问题,就必须加大对山区乡镇公共财政的扶持力度。我们建议:

一是增加南部山区乡镇办公经费。对南部七个乡镇的事业人员的工资,要提高县级财政拨付比例,乡镇补贴一般不超过20%;增设贫困乡村组织运行补贴公共经费,每个乡镇每年增拨100万元。从长远来看,还要逐步减少南部山区乡镇的财政供养人员,通过到村任职、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在全县范围调节干部等措施,为南部山区乡镇财政减负。

二是加大对山区乡镇公共财政的扶持力度。所谓公共财政就是指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是提供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治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农业负债项目等。南部山区乡镇公共财政建设滞后,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短缺、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要加大对南部山区乡镇农村公共财政的扶持,对所有涉及公共财政支出的项目,要严格把关,量力而行,规划审定的项目,要给予不少于50%的资金扶持。

三是加大村级组织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2003年的基础上提高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额度。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及农村人口规模变化情况,确定转移支付资金增长比例,改变过去转移支付资金一定多年不变的现状,切实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水平。建议上级增加村集体财政转移支付额度,每年每个村至少8~10万元,增加额度由省、市、县三级按50%、30%、20%的比例承担,保证村党组织开展工作有经费保障。

(三)一个规划:对山区乡镇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

要真正实现南部山区乡镇持续稳定发展,就要强化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让他们站起来,并且跑起来。在扶持山区乡镇“造血”上,重点要把握三点:

一是一体规划,科学发展。当前,南部山区七个乡镇在地理换届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在经济发展上也具有较强的产业相似性。在指导南部山区乡镇发展上,要由县级相关部门牵头,挖掘山区乡镇的生态优势、旅游优势,制定一个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把七个乡镇捆绑起来发展,集中在几个产业上做成大规模,聚成大集团,形成大品牌。要围绕产业发展,打破乡镇地域界限,组建专业的产业化公司,在产业布局、产前咨询、产中指导、产后服务上形成“一条龙”。要围绕产业布局,做好土地流转大文章,构建区域循环大交通,形成联动发展大格局。

二是移民并村,带动发展。要加大对山区村庄移民并村的政策研究,制定配套的鼓励扶助政策,切实解决“空壳村”问题。要全面摸清南部山区乡镇“空壳村”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移民并村方案,让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用好移民后的土地资源,集中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产出效益。

三是组织联建,引领发展。要发挥党组织的优势,通过组织整合和联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比如,在周犁公路沿线的犁川、南岭、李寨3个乡镇,可以南岭为中心,发挥郭台铭的名人、名村、名商效应,集中开展“三联活动”,打造中国台乡。“三联”即县乡村三级联创,三个乡镇联动,核心区域的葛万村和邻近的坡东、坡西村联建,借助“富士康”品牌,以农业产业化和名人故里生态旅游为主导,打造一个享誉全国的“中国第一台乡”,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四)一个堡垒:建设好农村基层党支部

对南部山区乡镇而言,建设好农村党支部这个堡垒,关键就是要选准一个支部书记,稳定一批优秀人才,建立一个激励机制。

选准一个支部书记,就是要选好配强“领头雁”。对人口相对较多、发展相对较好的中心村,要内部产生。在农村支部现有党员中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选出年富力强、办事公道、有文化、有责任心、有开拓精神,敢于负责,自己致富还能带动群众致富,且能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宗旨意识强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对党员老化无人选的村,要下派干部到农村任职。把县乡有能力有培养价值的青年干部,选派到党员年龄老化、无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支部去任职,一则对乡镇富余人员找出路,二则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新活力。对现任班子软弱涣散的村,要聘“能人”。从本村乃至本乡镇的“能人”和选调大学生村官中选聘,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以自己的大作为,带动一村群众新作为。

稳定一批优秀人才,就是要培育一批产业带头人。农村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对南部山区乡镇而言,高学历人才本就较少,青壮年劳力又大量外出,人才匮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短板”。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培育产业带头人作为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要用亲情留人,真诚倡导外出务工者中的成功者返村创业,建设家乡;要用政策留人,因势利导,鼓励各类“田秀才”、“土专家”兴办经济实体,实行“五优先”:优先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优先选任村干部或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优先承包农村资源,优先获得农业开发项目、农业贷款、技术资料、良种和先进农机器具设备;要建立乡镇人才工作站,建立各类实用人才信息库,定期向农村发布实用人才供求信息,实行优秀人才“一站式”服务,为农村人才培养打造基地。

建立一个激励机制,就是要深化创先争优。要建立“五个优先”的激励机制,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在县级以上年度表彰奖励名额上优先,在干部提拔使用上优先,在工作经费投入上优先,在发展党员计划上优先,在外出学习考察上优先,调动党员干部谋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作者系中共泽州县组织部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