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我的“下泊之见”——对沁水县柿庄镇下泊村的调查与思考
原健
贫困农村不发展,转型跨越难实现,这是硬道理,也是硬任务。全省开展下乡住村活动以来,我与沁水县柿庄镇下泊村结成对子。作为我的住村联系点,从村前到村后,从农家到田间,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到村便民店、卫生所等等,我都实地进行了调查。让我倍感欣慰的是,虽然村里很穷,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想发展、要致富的劲头很足,不管是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座谈会上,还是在走访过的30余个农户中,包括老的、中的、少的、小的,都表现得很强烈。这是一个好兆头。
下泊村位于柿庄镇西北10公里处,地处偏远山区,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辖12个村民组,14个自然庄,336户,1120口人,男女全劳力480人,半劳力282人。全村有耕地2886亩,林地3100亩,草地8000亩,荒地900亩。全村40名党员,60岁以上13名,占33%;高中以上文化5名,占13%。
在住村调研中我了解到,下泊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三:以种粮为基础,养家糊口,略有盈余;以畜牧养殖和提供劳务为辅助,提高收入,增加存款。种粮以玉米、谷子为主,其次为豆类、薯类等杂粮,正常年份粮食总产695吨,人均占有621公斤,温饱问题早已解决。畜牧以养羊为主,最好年份达到1650只,随着封山禁牧政策出台,羊群数量有所下降,目前全村年存栏1140只,出栏400只。劳务收入主要以从事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人员212人,人均年收入3000至5000元。2010年,全村农业总收入完成261.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0.1万元,畜牧业收入8万元,劳务收入133.4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2334元,不达全县平均水平,村里年收入在1550元以下的有674人,占总人口的61%,是全县的贫困村,农民增收困难较大。
应该说,像下泊这样的贫困山村,在全县有很多。这种类型的村,地处偏远山区,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农民除了传统耕种,就是外出打工,常年居住人群多为老中年。对此,我在调研之余,着重对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产生了一些想法,无论对下泊村,还是其他贫困山村,都可以相互参考。
思考之一:支部村委没收入。村集体没有固定收入,经常是入不敷出,更谈不上建设新农村和发展集体经济。
分析: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由于贫困村本身底子就薄,地下无资源,地上没项目,没有固定的产业基础,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有的村负债比较严重,只能靠“外面要一点、上面拨一点、社会筹一点”的方法来维持。但这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输血”,村集体的“造血”功能没有形成,缺乏长久之策。因此,“无钱办事”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增长,可逐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提供资金保障。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也要落实好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养殖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做到已实行的政策不变、已给农民的实惠不减。另外,还要抓住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机遇,整合各种资源,引导社会投入。比如通过社会各界捐助、在外工作人员捐款、帮扶单位帮助、外出务工创业有成人员返乡发展等等,引导民营企业、闲散资金、农村能人等投资农村。
思考之二:农业发展没看头。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一部分因子女上学到县城租住),常年在村里生活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留守人员老弱严重,导致农业发展看摊守本、没有特色。(www.xing528.com)
分析:当前,偏远农村人口转移和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农村中有一定文化和一技之长的青年纷纷外出打工创业,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儿童,他们目光狭隘,对新技术和新事物接受又慢,给贫困村的发展造成了“人才断层”的新问题。再加上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区位交通、体制机制等主客观因素,不同程度上又对贫困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制约和影响。
对策:一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供智力支持。要加大农村科技教育投资,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大力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培养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指导、鼓励农民就地、就近科学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从而留住人才,变体能增收为智能增收,实现科技致富。同时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的二次培训,引导他们争做“大学生农民”和“大学生村官”,鼓励他们到农村一线干事创业,带动农民积极就业和增收致富。二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广开增收之路。根据下泊村情地貌,今后五年,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发展。一是发展“一村一品”,利用柿庄黄梨品牌,大力发展梨果产业,力争5年内栽植梨果新品种“玉露香”1000亩,改造、嫁接旧果树500亩,完成人均1亩果园的目标任务(现已帮扶5000元苗木资金)。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兼种红薯(已开始实施)。在这里,我和村干部算了一笔梨果产业账。按照1亩地55棵梨树计算,平均每棵挂果50斤,1亩地可产2750斤(50斤*55棵);按照市场价每斤5元计算,1亩地可实现经济效益13750元(5元*2750斤),1000亩地可获利1375万元,全村1120口人,人均可达到12200多元;林下种植红薯的收入,可以与梨园每年的投资相抵销。当然,这个可观的收入,必须是在风调雨顺和市场销路好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二是推广种植优质种子,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农民增收。三是培育特色养殖,养羊要达到人均15只羊的目标;养猪要达到年出栏20头、养猪大户8户的目标。四是利用荒山、荒地、荒坡,实施百株万户干果林建设工程,以种植核桃为主,实现人均2亩干果林的目标。五是利用采收药材的传统,可以规模化种植中药材,比如连翘。六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用“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这六个方面,梨果种植已有基础,要以梨果产业为主,其他稳步实施。
思考之三:基础建设落后头。虽然说主村通了水泥路,但毕竟资金有限,部分自然庄道路还是土路,雨天影响出行;田间道路大部分为小路,不通机动车辆,影响农产品外运。加之该村地表水浅,气候干旱时用水受到影响。
分析:由于沁水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全县大多是山地、坡地,耕作条件差,加之长期以来对农业投入的历史欠账较多,导致农业生产基础十分脆弱,“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改变。有的村人口居住分散,有的山庄窝铺仅有两、三户人家,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落后。
对策:加大“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延伸力度,及时解决偏远自然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问题,让更多的山区群众享受政策的阳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淤地坝、“人字闸”、水窖等适合贫困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移民并庄和整村推进工程,对50口人以下的自然庄分步实行整体搬迁,切实改变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的落后面貌。
在住村期间,通过座谈讨论,我和全村党员干部初步制定了一个五年规划,产业发展已经说过;在水利方面,通过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和争取上级资金,把梨果基地水利设施建设好;在道路方面,争取用三年时间硬化道路到每个自然庄;在生活方面,抓住煤层气开发机遇,力争到2015年沿路各自然村用上煤层气。这些规划切合下泊实际,我想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另外,村民反映种植的红薯需打成淀粉,才能更好地保存。但一个淀粉池需要资金3万元,目前村集体才筹资1万元,还有2万元缺口。对此,我当场表态负责筹集解决。
在调研的过程中,农村的一些不良现象我也发现了不少,借此机会提出来,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一是在农闲时间,村民打麻将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受一些富裕村的影响,大多数贫困村流行年终发福利(每户一袋大米或一桶油,甚至更多等等),不管有钱没钱,盲目跟风,导致村集体经济雪上加霜、负债累累。三是关于偏远农村唱戏的问题,现在的戏价很贵(一般的标准,一台五六万左右),但在戏台上唱戏的人比看戏的人多(村里中青年外出务工不在家,剩下的只有老年人所剩无几),已成为一种怪象。四是农村干部干的活多,得到的报酬却很少。每一项工作都要落实到村级,都要由村一级来落实,但农村干部得到的报酬反而少得可怜。五是党的惠农政策好了,但一些老百姓,特别是一些党员自愿投工、无偿奉献的积极性却小了。
这是我下乡住村以来的一点收获,还有许多未尽之处,我会继续努力,深入调研,帮助下泊村摆脱困境,走向富裕。
(作者系中共沁水县委纪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