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守瑛
一、耿山村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耿山村位于郑村镇西北部,全村2个自然庄,98户,367口人,耕地980亩,多为山坡地,较贫瘠,主要以玉米、小麦,谷子,红薯等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主,虽有个别养殖户,但规模小,结构比较单一,机械化程度很低,2010年人均收入为4426元,村内无集体经济企业,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
总体来说,耿山村经济基础薄弱,村民生活水平低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是传统的种植结构,仍没有跳出吃饭农业的圈子,粮食仍然是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农作物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靠天吃饭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如果天公不作美,特别是遇上干旱、暴雨、冰雹等天气,收成就会受影响,收入就会降低。二是缺乏支柱产业。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户为单位,生产经营过于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在经营行为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便是调产也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服务、示范、引导滞后。农民不论是种地还是搞养殖只注重量的增加,不注重质的提高。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由于煤炭资源整合和其他一些客观因素,周边虽有部分煤矿,但是对于该村促进农民增收的带动辐射作用很弱。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农田水利条件。调研发现,该村在经济发展中最大的困难主要是一到夏天干旱人蓄吃水十分困难,要解决吃水问题,若从短期考虑,需要投资50余万元进行打井,但是受周边开采煤矿资源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见水时间短,不能稳定解决该村人畜吃水问题。为此,需要从长远考虑,投资300余万元,进行深水打井,建设提水工程来解决,但造价相对较高,资金的落实至今还是一个大问题。同时,该村依然存在着交通不便利,道路绿化、亮化未达标等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农民自身相对素质低,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农业生产决策主要看左邻右舍而选择。种田无所适从,不知种什么赚钱,往往受趋同心理影响,看到别人种啥、他种啥,一哄而起,谷贱伤农。农村基层科技队伍名存实亡,基本上不为农民搞服务。同时,由于农资偏高,粮价偏低,社会保障力不从心,教育医疗负担重、该村就业难,靠苦力吃饭,因灾因病致贫的问题也很严重,一些农户由此造成子女辍学,生活无着,陷入极度贫困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和操作不规范存在的差距。
(四)农民素质比较低。农村文化匮乏,信息不灵,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一是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无论是村干部、党员还是群众,信息较为闭塞,眼界不开阔,思想不开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特别严重,从思想上制约了快发展、奔富裕。农作物的品种受到限制,交通不便利,没有矿产资源,资金缺乏,难以发展产业经济,致使该村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二是思想保守,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同时怕冒风险,缺乏闯市场的勇气,坐在家里谋求生活安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三是农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低,对科技实用型技术知之甚少。大部分人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左右,即使出外打工靠的是苦力吃饭,在家多以种植为生。
二、耿山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www.xing528.com)
(一)抓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出品牌”的要求,结合耿山村坡多地广的实际,要大力发展优质核桃、中药材等种植业,创出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要抓住大象农牧集团落户该镇的契机,做强做大养殖业,使之形成体系,让村民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带动力,以特色产业来提升农业、带动农村、致富农民。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耿山村基础设施建设虽有明显成效,但离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就是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解决该村人蓄吃水的问题,同时要按照农村新“五个全覆盖工程”的要求,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广大农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增产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抓村民素质提升。近几年的“民工荒”,总理讲其中的一条,就是我们工人的技术、技能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这就警示我们,必须把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把造就一支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遵纪守法、敢闯市场、勇于致富的新型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性的工作抓深抓实,这既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巩固成果的力量源泉,也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相对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
三、对目前我县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要紧紧围绕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1356”转型跨越发展思路,依托县委、县政府在农民增收硬仗动员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促进农民增收“八条路径”,农业产业化的“三艘航母”,建设“四大基地”,形成“五大板块”,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一要夯实“四大支柱产业”基础,进一步把四大支柱产业做实、做精、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二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在四大农业基地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业产值比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逐步使各种特色农产品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三要壮大优势产业。要把连翘、核桃、生猪、羊养殖等在我县目前已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产业,做好产业的深加工和市场推广,从而帮助壮大优势产业。
(二)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农产品市场预警体系,及时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等有价值的市场信息;要积极扶持和培育中介组织,架起农民与企业、农产品与市场联系沟通的桥梁;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上,要定位其公益性,以坚强的财政支持确保网不破、线不断、人不散,建立一支热爱农村、贴近农民、为农民直接服务的农科队伍。同时,对农口部门的科技人员要放活政策,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向农村流动,和生产要素结合,靠服务“三农”和科技创收致富,为促进农民增收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运用力度。面对沁水农业效益不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缺乏后劲的客观现实,在政策和投入上必须加强以外,生产率的提高还要依靠科技进步。为此,结合实际,一是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运用力度,扶持优质高产、抗旱御风、节本增效的种子和配套技术的运用;二是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饲养水平;三是加强土壤、肥料调查检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升产出率;四是建设良种基地,繁育、推广县内适应的优良品种,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三)不断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是要充分利用政府扶持资金。近年来,中央、市、县各级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购置农机具、特色农业建设、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逐年增加资金投入,要充分利用政府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向农业投入,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努力培养农业高技术人才;二是要广泛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在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等过程中,要通过典型示范、参观学习、效益对比等各种方式,调动农民发展的积极性,以此带动农民自己向农业的投入,盘活农民手中的闲置资金;三是要积极争取信贷支持。为解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资金不足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并开展与金融部门的合作,以此来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解决农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服务网络建设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提高服务水平,广泛加强与各金融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四是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尽可能扩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广泛宣传我县的资源和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有志之士投资我县农业现代化建设,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业。
(四)不断创新农业经营理念。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在于创新,出路在于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我县资源优势,要善于突破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要立足于高效农业这一发展定位,不断创新农业经营理念。重点要搞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品牌建设相结合。农业要发展,产品要占领市场,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品牌意味着质量保证,意味着可信度。在品牌建设上,要注意挖掘和保护传统品牌,要不断创造新的品牌,要在质量和服务上维护品牌的形象,确保品牌的长久不衰。二是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仅靠农民一家一户去经营土地,还难以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一些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农业,实行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才能加速推进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三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我县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与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规划发展农业项目,要充分考虑到今后旅游观光、采摘、休闲等内容,要注意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现代农业项目的附加值,真正体现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在价值。
(作者系沁水县人大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