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泽州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泽州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二章关于泽州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樊秋宝张雪梅一、我县现代农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态势(一)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十一五”期间,我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农业的多功能性不断显现,具有泽州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南部山区1000亩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率先在全省通过认证,特色种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泽州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第十二章 关于泽州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樊秋宝 张雪梅

一、我县现代农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态势

(一)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期间,我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农业的多功能性不断显现,具有泽州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是蔬菜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000余亩、新型高科技日光温室300余栋,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已达5.2万亩,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到50多种,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二是特色种养业方兴未艾。南部山区1000亩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率先在全省通过认证,特色种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畜牧养殖业产值逐年加大,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30.07%上升到60%。三是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以泽地萃公司、太行荣盛合作社、神农农业,以及在建的双丰农业与韩国青绿园公司合作的食用菌项目为代表,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年产食用菌生产能力预计达到2万吨,必将成为推动“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二)农业产业化步伐日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步伐日趋加快。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迅猛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3家,辐射基地面积10.5万亩,带动农户5.8万户,转化农产品10.6万吨,农产品转化率达40%,产品产销率达90%以上。双丰、彤康和晋宏3家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彤康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省级梯次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优质小麦玉米良种繁育、甜糯玉米、有机种植业、无公害优质小杂粮、无公害大葱、食用菌和蚕桑等7个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培育了504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资金3.4亿元,入社农户1.5万余户,带动农户近2万户,占全县农户的27.4%;覆盖全县17个乡镇,包含生猪家禽野生动物蜂蜜、禽蛋、苹果、酥梨、核桃中药材、薯类、蔬菜、粮食、苗木、蚕桑等17个产业,种植面积达25万亩,养殖数量达250余万头(羽)。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多1190元,在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已认定的无公害产地面积达到64.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48个,有机农产品产地面积1400亩,有机产品11个,“巴公”、“晋大”、“伊健”等3家商标被认定为省级著名商标,“巴公大葱”、“盘松蜂蜜”等2家被认定为山西名牌农产品,“卧龙山甜、糯玉米”被认定为山西特色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三)农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得到增强

农民培训和科技示范户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各类涉农培训平台和农技培训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整合,20余个村级科技示范场、近万名农业科技明白人和近万户科技示范户得到系统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提纯复壮、固定喷灌、畜禽良种培育等农业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不断提高,由2005年的45%增长到现在的52%,加速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先后获得国家级产粮大县奖励、省级产油大县奖励,多次荣获山西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生产先进县”等称号。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有效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农村倾斜的机遇,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上下功夫,有效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首先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县共建成机井591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3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0.6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万亩。完成了全县中小型水库的全面普查,对长河、圪套等4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基本全覆盖,解决了480个自然村,17.8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其次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67.3356万千瓦。全县拖拉机674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66台,联合收获机399台。配套农机具15707台。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60万亩、52万亩、45万亩。第三是农村新能源建设蓬勃发展。全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新能源用户累计达39124户,占全县总农户的31.05%,涉及全县602个村,逐步形成了“以养促沼,以沼带种,以种拉养”的良性循环经济链条,跨入了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行列。

(五)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十一五”期间,我县一方面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规范发放粮食直接补贴、优良品种补贴、综合补贴、农村新能源建设、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等各类补贴资金,如种粮补贴从“十五”末的510.1万元到现在的5736.3万元、2010年落实市级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306.9万元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相继出台并实行了多项扶持政策,继续加大产业化、畜牧、农机、农业开发等项目补贴和对农村文化、卫生、教育社会事业的政策性投入,有效地带动和激活了民间资金。“十一五”期间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9倍。10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油)路、实现了主街巷硬化、通了程控电话和广播电视,90%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同时在全省率先编制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我县现代农业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明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按照中央提出的“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要求,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紧紧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的现状,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编制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既要体现全县的整体特色,也要突出各乡镇的不同定位,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立足我县工业基础较好和难得的区位优势,出台工业企业帮扶农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将先进的工业发展理念和技术装备移植于农业,将工业发展的资金积累注入农业,不断强化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和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的工业化进程,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要打破地域限制,与周边县市在生产基地建设、品牌资源共享、物流运输共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联合、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等方面,开展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合作,把发展的眼光放远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动我县农业向着开放性的现代农业迈进。

(二)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投融资体系(www.xing528.com)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现代农业投融资机制,确保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要紧紧抓住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发展机遇,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大型农业项目落户我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各类项目补贴资金,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要按照中央“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要求,加大财政扶持,将现代农业发展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产品质量认证、名优品牌创建、特色产业壮大、流通体系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培育等,给予大力扶持和奖励。要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降低信贷门槛,理顺农业项目贷款渠道,加大信贷对农业的倾斜和扶持力度;同时着力增强政府财政担保能力,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建设,综合运用税收、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逐步建立政府持续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现代农业投融资体系。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着眼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谋划长远的战略举措。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住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有利契机,对我县长河、丹河等主要河流水文情况搞好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做好各类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工作,重点抓好任庄水库灌区改造、渠头高效节水灌溉、背阴河废水利用、丹河龙门提水等节水工程,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有效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对于农业灌溉条件较差的南部山区乡镇和其他一些山区农村,要重点抓好以雨水积蓄为重点的山丘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包括雨水、小泉小水、煤矿废水等在内的各种水资源,大力推广喷灌、管灌等节水技术,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二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财政对农业生态建设项目的投入,全力组织实施好各类造林绿化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搞好水土保持,加大长河、丹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良土壤,结合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综合措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同时要加强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安全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基础条件。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是重视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实力雄厚、诚信可靠、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县23家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改项目、精深加工和先进设备引进等予以支持;采取重点突破,对双丰、彤康和晋宏3家省级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和提升,力争实现建设国家级龙头企业的新突破;搞好同步规划,在建设蔬菜、核桃、红果、有机农产品、食用菌等规模生产基地的同时,对农产品的储运销售、商标注册、精深加工等也要提前规划,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抓好农产品的就地消化和升值,促进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市场的高效对接,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发展。二是全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要按照省委提出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狠抓我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通过比较、调整、改进、提高,整合全县现有的小米、小杂粮、中药材、蜂蜜等品牌资源,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效应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无公害蔬菜、有机农产品、干果经济林健康养殖业等基地建设,每个产业着力打造1~2个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育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三是加强农业中介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各类协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支持同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跨乡镇、跨地域开展联合和重组,培育一批“龙头型”专业合作组织,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尝试团购农资等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新方法,不断增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和带动能力。四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创新和完善现代农业流通模式,在我县东西南北分片修建4个与生产基地呼应的优势农产品集散市场,积极探索网络营销手段,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家店”等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起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批发、直销、连锁零售经营等多功能于一体、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逐步迈上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

(五)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要大力推进新一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起一支管理体制顺畅、人员结构合理、技术水平较高、经费保障到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技推广队伍。要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方式,按照农业科技下乡、农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要求,结合各乡镇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的农技推广活动,实现农技服务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村的有效延伸。要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积极利用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科技示范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率,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我县农业科技水平,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科学化,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

(六)加强农民培训,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要继续大力抓好各类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监督管理,整合培训资源,落实培训资金,创新培训形式,健全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坚持务农、务工两种培训一起抓,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打造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强化教育引导,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板报、赶集日、宣传标语等媒介,加大现代农业的宣传力度,培养农民在现代农业中的主体意识;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结合形式多样的农村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远离封建迷信,弘扬新风正气,杜绝歪风邪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脱离愚昧无知,逐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七)加快土地流转,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土地向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大户集中。要加快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和组织,通过建立县乡土地流转中心、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搭建土地流转供需平台,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要认真落实对土地流转大户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的扶持政策,促进土地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八)优化政务环境,形成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合力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深化认识,正确对待农业作为弱势产业的发展困难,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强化主动服务、创优服务的意识,在转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降低收费标准、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办理时限、提升行政效能等方面下功夫,吸引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落户我县。要认真落实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符合政策的扶持补贴资金要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增强广大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

(九)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加强对现代农业工作的领导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要把现代农业摆在重要位置,成立县现代农业工作领导组,吸收有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要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树立全局观念,细化工作措施,搞好分类指导,加强协调配合,减少职能交叉,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格局,合力推动我县现代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系泽州县政协主席、政协副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