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加快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不断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魏平
一、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我市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1.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情况。2007年,晋城市首家由农民自愿出资入股组建成立的“天富农机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成为当年7月1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成立的我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近五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到90个,合作社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55台,收获机械491台,配套机具1751台,维修设备233台(套),完成作业面积70万亩。入社人数达到992人,入社成员人均收入1.8万余元。其中,农机大院占地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合作社达10个,总投资过百万的达到5个,服务总收入达1862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我市推进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为稳定全市粮食生产提供了装备支持,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途径。
2.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生产和农机作业项目的主力军。每逢“三夏”、“三秋”农忙时节,田地里到处可见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的身影,据统计,2010年“三夏”期间,参加夏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达到了583台,在市县农机部门的统一调度下开展抢收抢种,为夏粮丰收和秋粮生产赢得宝贵农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优势和市场优势,保障了小麦颗粒归仓。在秋季作业中,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投身到农机深松和玉米机收的主战场,仅2010年就完成机深松面积6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8.4万亩,玉米机收5.2万亩,同时合作社还首次组织实施了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充分实现了农业机械作用的最大化,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1.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机化发展的排头兵。农机专业合作社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农田作业,不仅增加了自身收入,壮大了自身实力,而且极大地方便了周边乡邻,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如:由阳城县町店镇农机维修大户王学兵等11位农机大户共同创办的我市第一个农机维修合作社——“天地粮人农机维修合作社”,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设备优势、人才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站稳了脚跟,目前该社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日趋扩大,服务区域半径达到80余公里,辐射周边5个乡镇,已成为该镇名符其实的明星合作社。
2.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促进和支持了城镇化建设。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近50%以上的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批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加快了我市城镇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以沁水县军轮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共有社员12户,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1台,小麦联合收割机3台,玉米专用收获机2台,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机等配套机具23台,总投资68万元,年机耕、机播、机收等农田作业达到1.8万亩,服务项目以耕地、播种、夏收、秋收为主,也提供机深耕(松)、秸秆还田、机械喷药等服务,年收入30余万元,合作社成员每年收入也达到2.5万元左右,此外,合作社还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0余个。他们农忙时搞农机作业,农闲时搞多种经营,不仅使自己的收入成倍增长,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力军(www.xing528.com)
一是由农机大户牵头创办。主要是由具有丰富农机作业、市场经营、技术维修等经验的农机专业大户强强联合,形成集团优势。或由农机专业大户发起,联合种粮大户、农机手等自愿带机或带资按股份制入社。泽州县兴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农机大户田义城带领4户农机专业户以资金和农机具入股的方式创办的,目前该社院落面积达1800平方米,拥有各种类型的农机具近30台(套),固定资产达75万元。二是由村级组织促动创办。主要是依靠村集体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农机大户带机或带资组建合作社,主要为本村服务,也进行跨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服务。高平市原村的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该社总投资60余万元的农机大院由村集体和农机户共同出资,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现在的农机资产总值已达到57.9万元。三是由“能人”带动创办。所谓“能人”就是在市场化经济大潮中涌现出的具有经营头脑、文化素质较高、在当地颇有一定威信的农民。主要是利用他们生产、加工、维修、营销、技术、市场、资金、经营管理等优势,吸收农机户、农户参加建立农机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户”的农机服务产业化链条。阳城县芹池镇虎林农机服务合作社就是由“能人”陈虎林组织王正等10位农机大户建立起来的。
四、我市在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的几点做法
1.在平原地区。一是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跨区作业。跨区作业是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代表模式。目前,我市跨区作业的范围正由小麦机收向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拓展,跨区作业模式不断扩大,农机跨区作业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二是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订单作业是目前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方式。合作社通过提前考察作业市场,与用机户签订作业协议或达成口头协议,按照协议开展机械作业服务;三是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一条龙”作业。合作社通过签订协议承包农民土地的耕、播、收、运等各个生产环节,对农田进行统一作业、统一供种、统一标准服务,深受农民欢迎;四是倡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适度规模经营。合作社通过提前签订作业合同并实行统一供种供肥、统一作业、统一管理服务,把分散的地块集中起来,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五是指导农机合作社规范内部管理。通过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作业合同文本、规范作业形式和服务行为、建立农机作业服务承诺明白卡等举措,让合作社成员阳光诚信作业,让种粮农民明明白白用机,使合作社组建伊始就形成健康良性运转的机制。
2.在丘陵山区。针对自然环境恶劣、道路通行能力差、农机利用率低、农民经营农机积极性不高的客观现状,则从谋长远、打基础的工作做起,把大力加强机耕道路建设作为提升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发展山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抓手,实现“机到山前要有路,有路才有机械化”的战略目的。2009年,在沁水县进行机耕道路建设试点。以郑庄镇南大村为例,该村自筹资金修通了14公里长的机耕道路,路面宽3.5米,厚20公分,每公里投资约20万元,村里通过各种渠道集资160万元,发动农民投工折款40万元,我市农机部门从其它项目中挤出扶持资金8万元,县政府补助资金达7万元。象南大村一样,沁水县先后涌现出端氏镇马寨、郑庄镇东大、龙港镇赵山等一批机耕道路建设典型村、先进村。据统计,2009年,沁水县共完成拓宽、改造机耕道路280公里,其中水泥路120公里,对全县农机化水平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机耕道路建设在沁水的成功试点表明,要使机耕道路建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就必须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选准典型、树立榜样。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出台相关政策,协调交通、农发、土地、农业等部门给予全力配合,把机耕道路建设这项惠农工程办好办实,为山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政策扶持上,不断为其“输血造血”“强筋壮骨”。一是在创办上大力帮助。按照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扶持一个。如:从200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20万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机合作社加强机具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行“三优先”政策,在发展上大力扶持。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安排上,优先补贴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在农机燃油补贴资金的发放中,优先考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在农机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中,优先安排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三是建立联系点制度。市、县两级农机部门都建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系点,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引导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提高效益。在此基础上,在全市所辖乡镇实行的“一乡镇一个联络员”制度,为农机部门和农机专业组织架起了更为高效便捷的沟通桥梁。在我们的精心培育和大力扶持下,仅2010年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增大型拖拉机115台、玉米收获机10台,农机装备结构和装备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4.在农机化信息建设上,积极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了以本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为龙头,“金土地”农机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网为中心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信息网络,及时向农机服务组织及广大农民发布信息,加强信息引导,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农机化信息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5.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加大了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各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调动和引导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舆论氛围。开展了对乡、村干部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投资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作者系晋城市农机局局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