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化与林改同步推进,实现生态富民

绿化与林改同步推进,实现生态富民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坚持绿化与林改齐推进实现生态与富民相统一刘万堂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兴林富民促转型的催化剂我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7%,居全省首位。三年来,我们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推进“生态兴市”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绿化与林改齐推进,努力实现生态与富民相统一,以明晰产权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四轮驱动,同步推进,林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绿化与林改同步推进,实现生态富民

第七章 坚持绿化与林改齐推进 实现生态与富民相统一

刘万堂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兴林富民促转型的催化剂

我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7%,居全省首位。现有集体林地面积538.6791万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这一林情决定了集体林是晋城转型发展可循环利用的一大资源、一大优势。全市纳入本次林改的面积为505.6196万亩(不含15.2174万亩纠纷面积),涉及6县(市、区)80个乡镇1801个村。三年来,我们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推进“生态兴市”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绿化与林改齐推进,努力实现生态与富民相统一,以明晰产权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四轮驱动,同步推进,林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已确权504.6123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9.9%。

林权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改善了林业生产关系,解放了林业生产力,促进了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而且拓宽了全社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渠道,加快了林业产业发展,极大地繁荣了农村经济,推动了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三增、两减、两转变”。“三增”:一是农民收入增加。林改后农民获得了集体林地70年的使用权,自己真正成了林地的所有者,获得了资产评估价值达几千元、上万元、甚至超过百万元的林地资产。尤其是山区农民,把就业岗位转移到了林地上,把致富项目选在了林业经营上。如陵川县窄相村林改后人均林地达34亩,户均100多亩。沁水县庙沟村“人均十亩林,户均十箱蜂”,户均林业收入超过5000元。二是集体经济增加。林改盘活了集体林地资源,村级集体从林地承包和经营分成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入,不仅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而且也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社会效益增加。林改坚持做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公开,保障了林农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两减”:一是林地纠纷减少。林改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些林地纠纷问题,使国有和集体、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的林地界线清楚了,权属明晰了,消除了一些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二是林政案件减少。林改后林地林木权属落到了个人头上,山有主、树有户,过去一些偷砍滥伐、偷挖偷运的林政案件明显减少,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两转变”:一是干群关系转变。林改确立了农民权、责、利一体的主体地位,林农对山林资源十分珍惜,把林地林木当作“绿色银行”来经营管护;村干部主动承担起组织引导、政策咨询、产业服务的角色,干群关系和谐融洽。二是政府职能转变。林改放权于民、还利于民,激发了农民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保护的潜能,各种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纷纷成立,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由过去的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五项林改举措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生三大转变

1.抓住机遇,率先启动推林改。省委省政府将试点任务交给我市,可以说为我市的林业大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围绕“农民得实惠、生态得改善、林业产业大发展”的目标,把林权改革与我市实际相结合,把中央和省、市委要求与农民意愿相统一,做到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同步推进。我们建立了“市里统筹指导、县里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坚持市县乡村四级党政“一把手”挂帅,层层成立林改领导组,实行了领导包县、科级干部包点包片工作责任制,邀请了多位退下来的市级领导担任林改专项督查组组长,抽调300名机关干部、100名大学生村官、7名律师充实到领导组办公室,落实市县两级林改经费939万元,确保了林改工作有人管、有人干、能干好。

2.突出特色,对症下药抓林改。针对我市公益林比重大,林权成份复杂,历次林改遗留问题多的市情特点,林改一开始,我们就组织开展了林权改革现状性、历史性、政策性、机制性、管理性、保护性、服务性和产业化八大调研活动,基本分析和把握了国有与集体、集体与农户、大户与小户、外来户与本地户、商品林与公益林、生产与管护、历次林改与此次林改的七大敏感性矛盾和问题,发现林改重点在分、难点在均、焦点在利。因此,我们在制定林改方案时,明确提出“三重、三让、三均”的原则:即尊重历史、尊重民意、尊重法规;国有让集体、集体让个人,党员让群众;均山、均股、均利。同时,林权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多方利益再调整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掌握林改的目的、林改的要害和林改的意义,从而积极参与,通过政策跟进,大造宣传声势。为此,我们召开了市县乡村四级领导和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的千人动员大会,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办了林改专栏,各级林改主管部门创办了林改简报,印发林改相关政策法规宣传资料160余万份,组织林改技术培训69次,使林改政策进村入户,林改办法家喻户晓,林改氛围进一步浓厚,为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依靠群众,阳光操作保林改。林权改革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村长远发展。在推进林改中,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忽略一个林改环节,严格程序,注重细节,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本次林改的有关规定,把林改程序细化为四个阶段十六个步骤,按照“一把关、二民主、三清楚、四签字、五公示”的操作标准抓落实。“一把关”就是乡镇林改办为村组方案审核把关,尽量做到分山到户;“二民主”就是选择林改模式,必须经过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三清楚”就是林改政策清楚、林改程序清楚、林地林木家底清楚;“四签字”就是会议通知签收、参会人员签到、表决结果签名、林地勘界签字;“五公示”就是参与分配人员公示、林地面积林木数量公示、林改方案公示、分山结果公示、登记发证公示。阳光操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实惠农民,分类指导搞林改。按照“分、均、稳”的基本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胆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五种林改模式,确保了农民得实惠、生态得改善、林业产业大发展:一是沁水庙沟村家庭承包模式,主要特点是户为单位,家庭经营。二是泽州龙王山联户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自愿联户分得人均林地,共选一名组长领取林权证,与每户签订委托协议书,且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上两种模式是主体,主要在地多人少的山区、城乡结合部和低山丘陵区大面积推广。三是兰花集团股份合作模式,主要特点是分利不分林,企业与农户联合开发,企业投资经营,村民均利不分山。主要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省级森林公园范围内的地方推广。四是泽州玉喜庄园大户承包模式,主要特点是村民大户承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在林改前大户承包林地的地方推广。五是阳城有偿转让模式,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出资租地绿化,集体林地流转经营。主要在经济相对富裕、人多地少的地方推广。

5.促进发展,配套改革活林改。明晰产权只是深化林权改革的第一步,要真正实现保障林农利益、促进林业生产大发展快发展,必须同步推进林权配套改革。为此,我们从政策扶持、科技服务、信息咨询、法律保障、产品流通和融资服务等多个方面,先后出台了《晋城市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办法》和《干果经济林造林直补政策》相关配套改革措施,成立了森林公安分局和林权管理办公室,创新了林业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改革的整体效益。

事实证明,五项举措不仅成功将集体林分到百姓手中,而且将兴林富民促转型推向高潮。

(一)通过林改,林业经济由“砍伐买卖森林树木”向“经营利用森林资源”转变

林改之前,人们看重的主要是利用木材的价值,靠“砍树”来实现;林改之后,人们看重的则是利用森林的生态价值,靠“看树”来实现。从‘砍树’到‘看树’,一字之差,折射出我市林业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的根本转变,其根源是国家的政策稳定,林地林木产权长期有保障,广大林农吃了‘定心丸’,注重追求长期利益和长远效益,对林木不急于砍,而是发展森林、保护森林。我市农村,充分利用青山绿水,积极发展休闲林业、乡村“农家乐”、森林旅游等生态旅游项目和相关服务业,靠生态增收;通过发展各类林产品,特别是非木质林产品的精深加工,大力兴办林产工业,提高附加值,靠加工增收,实现森林资源的充分利用。(www.xing528.com)

林改促进了林业产业大调整。在第一产业上,多种树,少砍树,通过开展生态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贷款,培育和发展森林,发展核桃山楂、刺槐等生态兼用种树和速生丰产林,实行林果、林药、林粮结合,发展林下经济。在第二产业上,发展低碳经济。城区的中晋药业,依靠科技创新,开展山楂产品深度加工利用,从山楂和山楂叶中提炼黄酮,泽州县彤康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山楂产业,延伸了山楂产业链条,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生力量。在第三产业上,发展森林旅游业等,增加经济收入。我市把生态旅游作为富民兴市的新兴支柱产业来抓,201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亿多元,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50元。

(二)通过林改,农村经济由“耕地为主”向“耕地林地并重”转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的是林权,活的是农村,富的是农民。过去,农民重田轻山,主要是在耕地上做文章、要效益。现在,广大农民把集体山林当作致富舞台,依托林地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靠山林致富,靠林地增收,成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正如陵川县夺火乡窄相村李永茂说:“林改使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集体的山如今变成了自家的,我们对待山林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更精心更珍惜了,收入增加了很多。我家去年添置了台电脑,今年还打算买辆车呢。”

为破解“山林分散,一家一户经营难”“信息不灵,闯市场难”等难题,我市积极探索,推进配套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为解决林农分散经营与林业生产规模效益的矛盾,积极引导农村组织成立林农专业合作,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把分散的林农联合起来,将分散经营的林地集中起来,作为林农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实现了林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林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不仅让林农得到更多实惠,而且带动了村级经济发展。通过林改,林地发展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产出效益明显增加。农民利用自家的山林发展林下经济,很多穷山沟里涌现出了不少富裕户。

(三)通过林改,区域经济由“传统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变

林改激活了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促进我市区域协调发展。我市落后地区多集中在山区、林区,这些地区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在于山,希望和出路同样也在于山。通过林改,盘活了山区、林区的森林资源,沉睡多年的山林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很多地方通过兴办林业产业实现了绿色崛起。通过林改,农民获得了新的生产资料,很多“打工仔”回家成了“林老板”,有效地拓宽了农民就业创业的渠道,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钱包鼓起来以后,整个农村社会的消费能力随之明显提高。随着林改的深入推进,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还将加速向农村流动,必将进一步盘活林地和劳动力资源,有效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消费潜力,为我市经济发展增添强大的内生动力。

三、深化林业改革发展现代林业是实现兴林富民的有效途径

1.调整林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市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由之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结合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下大力气做优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做大做强以林产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做活做优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比例,目前我市林业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弱,需要大力调整优化。

2.致力绿色增长,加快提升森林资源质量。绿色增长是森林资源有效增加的形象概括,是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努力方向。我市提出到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150万亩、新增森林蓄积量498万立方米的“双增”的目标,以“绿起来”为基础,大力实施十大造林绿化工程,统筹推进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逐步形成山上与山下统筹、城市与乡村并重,大力营造环城林带、通道林带、乡村林带,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造林绿化格局,加快建立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

3.扩大科技支撑,加快推动林业创新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核心要求,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提升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把提高素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加大对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知识培训,广泛开展“林业送技术下乡”培训活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管理林业、经营林业的技术和技能,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持。

4.强化栽后管护,加快构建生态保护体系。构建林业系统监测、预警、应急、法治“四位一体”的生态保护体系。整合营林、林政、森林防火等数据信息系统,全面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做好信息预警,及时准确发布有害生物灾害、森林火险等预警信息,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建立完善林业各类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能力。坚持依法治林,要充分发挥森林公安作用,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力度,当好森林资源的保护神,维护林区社会治安和生态安全,推动和谐林业建设。

5.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全面推进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必须把林改作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通过林改激发山区经济发展新动力,从根本上促进林业体制机制创新,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在林业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突出改进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改革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管理,改革森林采伐管理方式,简化森林采伐审批程序,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为林业发展“松绑”。

(作者系晋城市林业局局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