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关于如何将我阳城县教育优势 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调研报告
白继军
阳城县现有中小学115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5所,初中23所,小学84所。在校学生62471人,教师4589人,其中专任教师3943人。
一、阳城教育优势明显,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职业教育紧盯市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为指引,以就业为导向,共开设有16个专业,其中县职中的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为省级示范专业,华泰电力和陶瓷是2011年根据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形势新设的专业。我县各职业中学推行多种模式的校企共建,组织学生到太原、广州、烟台等地顶岗实习,很多学生在当地实现了就业。实施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县职中推荐就业率达98%,对口升学率达95%。
(二)短期培训注重实用,助推科技普及应用
近年来县职教中心为人事局举办了行政事业单位收银员培训,为团县委举办了基层团干计算机培训,为县人大、公安局举办了计算机考核培训,为西关村举办了企业财会人员培训,与省煤炭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了成人大专函授班等,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360余班次,年均培训人数3000以上。这些实用技术培训,极大的推进了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县充分发挥乡镇成教中心和村级农技校的阵地优势,积极承担起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返乡农民工培训等工作,大力开展优种桑栽培、小蚕台育、立体养蚕、食用菌、核桃栽培、中耕管理、大棚蔬菜、牛羊猪鸡饲养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每年培训近10万人次。尤其是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势,培养培训食用菌从业人员9000余人次,扶持发展360余户、7个企业从事食用菌生产,栽培食用菌1200余万袋,实现产值过亿元。培养培训蚕桑从业人员近3万人次,普及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推广纸板方格簇,保证了蚕茧质量好,产量高,效益好。这些培训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四)大批学子升入高校深造,助推阳城聚积高层人才
近年来,我县教育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追求,每年有大批人才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高考成绩屡创新高,二本以上达线人数06年822人、07年986人,08年1027人,09年1564人,10年1677人,11年1709人。恢复高考以来我县考入大中专院校达6万余人,这些莘莘学子大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回阳城就业创业,成为各类专业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为阳城发展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没有回阳城的也时刻关注着家乡,支持着故里,是“隐性”的力量、宝贵的资源。
(五)回乡青年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坚力量,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广大的回乡青年,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大学梦,但他们立志农村,立足农村,逐步成长为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农业经纪人、新技术推广能手等。近年来,我县探索并实施了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阶递进”工程。近年来共有200余名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600余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200余名党员致富能手进入支村两委班子,其中40余人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回乡青年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已经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培养培训,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职业教育规模过小,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
国家要求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比为1:1,2011年我县初中毕业7729人,普通高中招生2895人,职业高中招收1228人,招生比为2.6:1,远远不达国家要求。2011年我县实现了中职教育免学费全覆盖,补助标准为职业中专每生每年2100元,职业高中学生每生每年1200元,极大地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将有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高中。2012年我县有8757名初中毕业生,其中普通高中能招4000余名学生,职业高中能招1200余名学生,其余的学生在阳城将没有较好的高中阶段教育机会。因此,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经济问题,还是民生问题。
(二)成人教育活力不足,制约“留得下、用得上”的本土人才养成
一是农民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农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因农民属于弱势,不适应简单的市场化运作,政府投入不足,农科教结合还是遥远而沉重的话题。
二是培训内容没有吸引力,不能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各种需求,制定和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农民培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通过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形式传授技术,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和掌握他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培训层次不高,尤其是外出打工的农民,更需要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和认证,从而到城市能找到好工作,有个好收入,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www.xing528.com)
(三)就业创业渠道狭窄,制约大中专学生返乡发展
一方面阳城人才“走的多,进的少”。由于处于内陆山区,没有区位优势,鲜有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少,产业集聚功能不强,对高层次的人才缺乏吸引力。造成我县引进的人才少,高层次人次更是凤毛麟角。同时我县人才外流现象却比较严重,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回到阳城的仅30%左右。所以总体而言,阳城处于人才缺乏状态。另一方面阳城人才“能用上的少,能用对的少”。我县急需的煤化工、农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文化产业等高级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而回到阳城的毕业生中,由于学历层次、研修专业等问题,大多学非所用,用非所长,不能得到很好的安置使用,造成人才资源浪费。所以阳城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三、进一步扩大阳城教育优势,服务好阳城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对策
1.加快发展普通教育,奠定人才培养基础。
普通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要服务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自身必须首先实现转型,即从重视“量”的规模发展转到重视“质”的内涵发展上来。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多样的教育。
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养成渠道。坚持“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培养原则,坚持德育为先,切实抓好养成教育,坚持推进教学改革,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发展了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实用型人才培养。
一是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形成职业教育品牌。加快县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含县职教中心)建设势在必行,只要我们建立并办好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又能培养大批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还会形成一个“知名度高、含金量大”的职业教育品牌,像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那样,规模大、专业多、设备全、质量高,立足阳城,辐射周边,实现“输出一个青年,富裕一个家庭,带活一方经济”。
二是要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努力实现“四个对接”。一是办学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对接。按照阳城县十二五期间“123456”的发展战略,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高技能、高素质新型劳动者”的办学目标,逐步完善“就业为主,升学为辅,两轮驱动”的办学模式。二是培训内容与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接,根据阳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姻,实行“订单式培养”,变“计划驱动”为“需求驱动”,变“服务企业”为“借企发展”,变“学校教育学生”为“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积极开设和办好采矿、电力、陶瓷、蚕桑、化工、物业管理等新兴专业,特别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做大做强对区域经济有重要作用的品牌学科和特色专业。三是实现培养模式与县域人才整体规划的对接,继续实施“双证书”制度,坚持组织学生进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积极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培养大批的初、中、高级专业技能人才,实现劳动者技能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四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对接。要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学校地方课程或课外活动等途径,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探索“初二后、高二后”分流,因材施教,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机会,都能成为用得上的人才。
3.着力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成人教育特别是继续教育,要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当前不仅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有较大的需求,而且复合型人才是实现“大创业、创大业”的“人力之基,人才之源”。各类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要把培养“1+N”复合型技能人才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抓手,使培养的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要不断拓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渠道,与农业、科技、人社、煤炭等部门合作,大力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大批造就复合型人才。
对于广大农村而言,既懂科技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更为迫切。我们要充分运用乡镇成教中心和村级农技校的阵地优势,重点放在初高中毕业的返乡青年身上,结合“一村一品”进展,按照“农民想学什么,就教他们什么”,加强与科研院所联系,同党员远程教育网等媒介有机整合,着力培养五支队伍:即培养一大批基层组织负责人,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培养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培养一大批种养能手,率先发家致富,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培养一大批经营能人,兴办实体,繁荣农村市场,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
4.建立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要树立全民学习理念,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框架,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各社区、行政村都要建立教育机构,形成面向居民的终身学习社会环境和资源平台。广泛开展读书周、“三学一推广”(学电脑、学农业技术、学科技知识、推广普通话)、“三下乡”(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等活动。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创建一批充满活力、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行政村)、学习型单位。有效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文化、体育、科技等场所开放率达到100%。
5.发挥在外阳城籍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引智引才、招商引资
阳城升入高等院校的天之骄子,大都在外地发展,有些成为行业内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对阳城产生类似郭台铭对于晋城一样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更新完善在外阳城籍人才资源库,建立联络渠道,通过“亲情、乡情、友情”多方投入,联谊会、恳谈会以及邮发招商资料等多措并举,让他们及时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积极为家乡改革发展贡献力量。特别是今年要以阳城一中六十周年校庆为契机,广泛开展校友联谊,大力进行项目推荐,努力进行引智引才、招商引资。
6.设立“高新创业园区”,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阳城创业。
现在上级对于各类开发区、园区审批严格,但我县可以利用现有的工业园区,设立“高新创业园区”这样的园中园结构,对于能带来高科技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升级的高层次人才,建立引入“绿色渠道”,提供“创业风险基金”,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专利代理、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提供土地、税收、用工等方面的优惠,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加快入驻企业的发展,真正把一些产业链条高端、利润链条高端的企业引进来,安好家,培育成阳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作者系阳城县政府党组成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