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于“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田伯军
一、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破解影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要更新农业传统观念。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①要树立“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的思路。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走一条特色化、信息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现代农业之路,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②要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大户。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③引导农业进入市场,促进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要着重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
二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核心内容是要按照中央关于“将土地经营权推向市场,规模开发”的要求,可以通过委托村集体经营、组建经济合作社等形式,实现土地出租、互换、入股,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调地难题,由原来的纯种植农业向基地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迈进。这方面,我县在皇城相府及其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建设中已经积累了经验,而且我省定襄县的崔家庄千亩枣园建设等经验也可借鉴。实行土地流转,不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使城市资金流向农村成为可能。
三要培养新型专业化农民。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培养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知识化”农民。要引导农民融入市场,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培养农业经纪人,塑造“组织化”农民。
四要加大支农惠农力度。①要继续加大“财力支农”力度。建议政府加大相关配套资金的投入,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以煤补农”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三农投入保障机制。要将生产救灾资金列入预算,增强农村防灾救灾能力。②要切实加快“科技兴农”步伐。要依靠科技“做大”,推广农字号规模产业;要依靠科技“做强”,鼓励各乡镇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农字号产业;要依靠科技“做精”,借鉴蚕茧产业的发展经验,在“向科技要质量,以质量打品牌,靠品牌生效益”上下功夫,切实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③要继续推行“政策惠农”措施。推广町店、固隆等乡镇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经验,有效降低农民参与种养殖业的市场风险,加快农业特色化建设。农业部门要建设农技服务网络,增强农业执法队伍力量,坚决打击坑农害农案件,维护农村群众切身利益。
二、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
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遵循民意,顺应潮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修高中,建初中,扩职中,通过大规模的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的修建等大手笔,有效解决了县城班容量过大、教育资源不足、农村教学条件较差的问题,使小学和高中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在欣喜的同时,我县的教育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不高。据调查,全县年均初中毕业生有8000余人,高中和职校招生合计4000人左右,另有各类中专招收约2000人,也就是说每年将有2000名左右初中生流失于社会。统计显示,2003年到2007年的全县初中毕业生流失人数为10081人。2008年到2012年,据估测将流失7200人左右。前后10年有将近18000人流失社会、过早就业或外出打工,这将直接影响我县的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安定。
我县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路,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县解决“初中生上高中难”这个问题的科学出路。我认为,一要继续抓好高中学校建设。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积极推进示范高中建设,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学,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二要着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①要立足县情,发展特色实用职业教育。围绕县委“1+3”“1+4”“1+5”发展战略,设立蚕桑、煤炭机电、旅游、陶瓷等“订单专业”,建设以“高新设备、注重实践、培养技能”为特色的实训基地,形成“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实用人才“双证教育”模式。建议县政府尽早做规划、认真抓落实,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就业,又能适应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人才的需要,得到一举两得的双赢效果。②应政府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采用“政府鼓励、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办法,充分利用弃用厂房等闲置土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职高。通过新建、扩建、改建等方式,建设一批标准较高的中等职业学校,解决我县每年1000多名初中学生流失社会的突出问题。
此外,还要继续提升义务教育水平,集中精力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提升幼儿教育水平,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农村教师队伍和城市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www.xing528.com)
三、把“完善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
1.要继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行新农合政策后,我县参保人数逐年增多,参保率位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享受补偿人次也不断增加,报销金额以翻番速度递增,农村群众“小病拖、大病挨”的现象随着新农合政策的深入推进而明显扭转,基本实现了“打针输液不出村,日常小病不出乡,大病治疗不出县”。新农合政策,确实是“关注民生,方便群众,惠及百姓”的一项有效举措,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具体如下:①流动人口的报销问题。迁户、长期在外、在村不在册等人员群体,只能在户口所在地报销,虽然政策规定乡内可以联网报销,但对于长期出乡务工人员来说,极不方便。建议制定全县范围内联网报销政策。可以借鉴已经推广并成熟运作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些好办法,或实行“办理医保卡,全县电脑联网‘一卡通’”;或凭本和相关所需资料、证件,在居住地就近进行报销。打破乡镇界限,更多的方便特殊群体。②“多头参保,单向报销”的问题。农村在煤矿、民企等务工的人员群体,进入煤矿、民企等厂矿后,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他们办理了“农民工医疗保险”。根据新农合政策,这些人又在户籍所在地交纳了“新农合”参保金,等到需要报销医疗费用时,却只能“单向报销”。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相关协调解决办法,捋顺和解决厂矿务工人员“多头参保,单向报销”的问题。③大病出县报销比例低的问题。政策制定不科学。大病县内难治疗,出县治疗报销少,群众看不起大病,因病返贫几率高。这类人是合作医疗应该关注的重点人群,但政策却没有倾向于这类急需帮助的群众。建议适当提高大病出县治疗报销比例。切实体现合作医疗的优越性,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④慢性病补助及治疗的问题。心脑血管疾病、胃病等需长期治疗的人员群体。补助方面每年都得提供医疗证明,每次都得进行检查。偏远乡镇的群众进行检查加上个人交通花费,远远超过了现行补助金额。“远的是老人,亏的是慢性”,群众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治疗方面耗时长、治愈慢、需静养,长期住院群众负担加重,回家养病又享受不上报销。建议在补助方面可以尽量简化手续。医院提供有效证明,村出具介绍,确实证明病情就行,没必要进行重复检查;在治疗方面可以开办家庭病房。可以在加强监管和指导的基础上,“在乡镇医院购药下医嘱,村所打针输液拿提成”。⑤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方面:拆并后的乡镇保留着原有卫生院,每乡镇都有2~3家卫生院(例如河北镇3家医院3部车),存在着服务人数少(有的不足300人)、医疗资源浪费等现象。小村“空村”建成的“达标卫生所”设施与其他村一样,但服务人数有限。建议对于拆并后的乡镇,可以根据服务人数,整合乡镇医院;对于小村“空村”,可以联村合办卫生所,也可雇佣人员服务若干村。乡镇医院要利用现有条件(统一配有车辆、拨有经费),方便和服务群众。村卫生所要免费为群众看病、打针、输液。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强队伍。吸收高素质人才进入县乡村“三级”医疗队伍,解决乡村院所医疗人员年龄大、技术差、人员少等问题;要抓设施。医院普遍存在床位不足、大型医疗设备短缺等现实问题,要拿出学校建设的力度和办法,搞“矿院携手”,夯实我县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还要集中人力、财力办“精品医院”;要提待遇。合理提高医护人员工资待遇,给予办理相关保险。
2.要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体系建设。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加快社会建设,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省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近年来,我县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城镇人口养老保险、农村18~59岁农民参保试点、农村80岁老人生活补贴等方面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群众一片赞扬声。农村养老工作也迈开了新步伐,如岳庄村,建设了老年公寓、老年活动室等,为养老敬老活动提供了场所,实现了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我想,县政府可以提倡有条件的村,村村修建“养老院”;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以由乡镇集中修建“养老院”,或者几个村联合修建一个“养老院”。政府在资金方面可以给予适当的扶持。其次,要在社会养老救助方面形成制度。要摸清鳏寡病残老人的底子,关注、关心、关爱这些弱势群体,让他们同样充分享受安度晚年的权力。
四、要把“夯实经济基础”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要着力发展民营经济。要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理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只要符合环保和节约资源等要求,就可以帮助民企从快从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要畅通贷款融资渠道。可以学习引进发达地区民间借贷的经验,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推动企业发展。要利用好信贷担保公司在融资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为企业贷款进行担保。还要在占地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业是就业之源,资金是创业之本;没有资金,创业就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走出去“大招商、招大商”,充分利用引进的资金“大创业、创大业”,充分发挥“四大工业园区”在推动转型跨越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要大力兴办地面企业。①实行“一矿办一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煤炭企业利用积累资金,让煤矿积极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参与现有优势项目和潜力项目建设,积极兴办地面企业和非煤企业。鼓励国有、二轻、乡镇煤矿充分利用资金、人才、技术优势来办地面企业,因地制宜大小项目一齐上,形成“一矿一企,百花齐放”的创业局面。以此来拉动就业,实现“人人有活干,个个有钱赚”。②支持关闭煤矿实现转产。利用关闭煤矿的土地、房屋、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养殖、种植、物流运输、煤矸石空心砖等中小企业。不仅能拓宽民营企业经营领域,也能极大地促进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四要继续发展园区经济。建设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城乡建设的结合点,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经济发展的样板和科技实验新区,建瓷园区建设等已经为我们积累了经验,应鼓励乡镇根据各自实际建设特色化工业园区。
五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为我县实现以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建设循环工业、循环农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抓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以此来实现“人人有活干,个个有钱赚”。
“百姓民生无小事,家事连着天下事”。只有真正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才能形成“转型跨越人人有责,改革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建设富裕、宜居、文明、和谐新阳城的宏伟目标才会早日实现。
(作者系阳城县人大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