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城旧县城改造开发调研报告:突破成果

晋城旧县城改造开发调研报告:突破成果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关于旧县城改造开发的调研报告张星社一、旧县城基本情况1.旧城是一座千年古城,它浓缩着阳城的历史,积淀着阳城的人文,承载着阳城的精神——城池制式全国罕见。政策是决定旧城改造开发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晋城旧县城改造开发调研报告:突破成果

第八章 关于旧县城改造开发的调研报告

张星社

一、旧县城基本情况

1.旧城是一座千年古城,它浓缩着阳城的历史,积淀着阳城的人文,承载着阳城的精神

——城池制式全国罕见。旧城自北魏兴安二年(453年)濩泽县治由固隆泽城迁治至今,已有1559年的历史,明代万历年以后,最终形成了东西总长900米,南北最宽300米、城墙周长2300米,城内占地约20万㎡的规模。民间流传的“十山九回头,一河绕城走,石门锁水口,街在城上头”的古语,概述了旧县城龙盘虎踞、凰歌凤鸣、藏风聚气、钟灵毓秀的选址风水理念,尤其是依山就势、覆土筑墙、城开三门、街在城上的特点,打破了当时筑墙围城、开沟为池、四面开门、内城与外郭处在同一平面的建城模式,体现了阳城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在工程实施中与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着“借天地造化之机,开万世太平之业”的共同理念。

——人文资源内涵丰富。据旧志记载,自城东“惠元门”入城,反映清顺治年间阳城先后十人进士及第、十人乡试中举的“十凤齐鸣、十凤重鸣”两座牌坊沿东街次第排列;自城南“蔚文门”入城至十字街,记录明代万历、崇祯年间白所知、白胤谦叔侄官至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的“八座双隆”石牌楼矗立街心;自城西“丰泽门”入城向东至城隍庙前,记载明代成化年间“不私一钱”、名列“天下四大清官之一”的杨继宗牌坊,以及沿司上巷经试院往北,矗立着“统率百僚,均平四海”的“王国光故里”石牌楼,共同构成明清以来旧城的地标性建筑,彰显出阳城在当时全国县级城市的气派,是阳城“名列三城、风高五属”最好诠释。直至今天,开福寺、文庙、旧县衙、阳城四合院、太岳军区首脑机关旧址等多处精品古建仍被列为国保、省保等重点文物(详见附件一:旧城及城郊人文资源略考)。凤凰古城,这座被有关专家称为“一肚子文化”的古城,应该说特点显著,卓尔不群。

2.旧县城是一座疲惫的老城,随着新城框架的不断明晰、功能不断完善,旧县城落后于时代、滞后于发展的问题日趋凸显

——旧城现已成为一座危城。周边城墙逐年老化,使以南北城墙为基的诸多连体建筑物,如友谊幼儿园、开福寺南门外民房、实验小学、文庙、博物馆档案局、阳城二招西楼厨房、阳城一招北楼、东城幼儿园等十多处单位,已处累卵之危,每到雨季来临,都要着专人昼夜巡护,城建管理部门每年都要在外周城墙不同地段张示“城墙塌落小心坠物”的警示标牌。同时,县城内大量古建民居、商业店铺的建筑寿命已近极限,檩梁椽榫几近腐朽,窗门墙基多数变形,居民出入时有惊险。尤其是城内地下自明清以来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次开挖,形成纵横交错、东西南北串联互通的危旧地道,使民居、临街店铺、部分单位的墙体不断发生开裂、地基下沉甚至房屋塌陷。去年公安局旧址门外路面突然塌陷,前年人民巷两户民居房屋地陷墙裂,红学巷临街店铺地基下陷等事件,一再提醒和警示我们,旧城建筑安全、办公安全、人居安全、通行安全、商业安全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

——旧城已成为一座乱城。经初步统计测算,旧城方圆不足20万M2的区域,至今还容纳着大小4个医院、3个学校(幼儿园)、2个政府招待所、3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10多个商业公司、200多个临街店铺和430余户居民,每天进出车辆2000辆(次)、行人1.8万人(次)以上的流量,都要靠平均不足6米宽的街道负担,车人梗阻道路、进出困难,交通混乱每天都在发生。同时,地下管网年久失修,排污系统断点缺面;空中电网老化严重,各种线路杂乱无章;加之煤层气管网没有覆盖,垃圾堆放点没有封闭,公厕数量不足、面积不大、相距甚远等问题,导致旧城脏、乱、差的问题逐年恶化,积重难返,与新区形成强烈反差,成为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可以说旧城区环境容量、承载负荷、功能寿命已近极限,非经大开发难换新颜,非经大改造难获重生。(www.xing528.com)

二、对旧城改选的建议

1.参照国家5A级景点的标准,高起点、大手笔谋划制定旧城改造开发的新规划。规划要突出“千年历史文化古城”的主题,体现“旧城与新城协调发展、旅游与休闲功能兼容、人文与商业同步开发”的思路。地面,设计恢复明清“十凤齐鸣”、“十凤重鸣”、“八座双隆”等具有阳城人文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在主街两侧合理安排具有阳城民风民俗建筑特点的诸如钱庄、当铺客栈、店铺、茶楼、书场等临街商业老字号,参考旧城图(见附二、附三)做大开福寺、文庙、城隍庙、县衙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体量。地下,选择数段安全系数较高的古地道纳入开发范围,通过巧妙串联沟通,做成景点,展示不同时期古城地下的防御、备战、贮藏等功能,全面盘活旧城地上、地下的空间资源、人文资源和建筑资源,使旧城成为入境游客全新的观光、购物、休闲景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游客集散地,成为涵养阳城人文、蕴化阳城精神的“风水宝地”。

2.把握旧城“地贵如金”和“民间有力可为”基本判断,审慎研究制定旧城改造开发的政策。政策是决定旧城改造开发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在研究政策、制定办法的过程中,宜着重考虑“钱从哪来,人往哪去”两个核心问题。县政协常委会认为,只要旧城开发的政策能体现“依靠市场机制,相信民间资本”的主旨,实行“以土地换资本(除去公共建筑设施用地外)”的办法,完全可以实现民间资本和政府资源的有效对接,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只要旧城开发的政策能与县城内所有国有集体地面工商企业的改制结合起来,从土地拍卖的资金中拿出足够的数量,用于安置职工、安置居民,就一定能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3.旧城改造工程,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去开发,做成一个项目去招商。市场具有促进资本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的巨大作用。就旧城改造来说,既可以把整个工程打包为一个项目放到全国、乃至更大的范围去招商,由一个实力雄厚的主体去实施,也可以将旧城所有开发区化整为零,分区拍卖,使民间分散的资本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共同完成旧城改造开发。换句话说,在规定的时间内,有实力雄厚、彼此信任的财团介入,我们就用前一办法,否则就用后一方法。

4.抓住旧城改造的契机,腾笼换鸟,实现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外迁。旧城改造开发中,现有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全部外迁,把有限的、珍贵的公有土地资源置换出来,用于开发利用。我们建议,在现有的城市发展框架中,宜重新选址定位,建设一个规模适度超前的“全县行政办公中心”或“政务超市”,把所有政府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纳入其中。这样,既可以解决旧城行政事业单位去哪里的问题,更有利于优化全县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方便群众办事。

5.保证旧城开发的文化品位,移花接木,把旧城打造为国家5A级景区。旧城改造开发,除了旧城原有的重要文化遗存和遗产外,还要把全县范围内、尤其是城周边文化圈内有代表性的历史人文元素包容其中,比如原址在东关的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田从典故居、抗战时期英国传教士格拉蒂丝·艾伟德(GladysAyl-wand)义救孤儿的“六福客栈”,比如太岳区党政军办公地旧址和著名抗日将领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比如独具一格的阳城四合院、琉璃、犁镜、焙面娃娃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城民歌、道情、秧歌、古书、社戏、社火、游艺等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等等,都可以在旧城的开发中有机植入,充分演绎,使旧城成为外来游客白天游山玩水观光,晚上休闲娱乐消费的又一个新景点。

6.建立专人负责、部门协调、分步实施的“一盘棋”工作机制。旧城改造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面大,涉及人多,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建议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给编制、配干部、保经费,确保前期规划、全程监管、协调管理等工作步步推进。同时,也宜高度重视旧城改造开发的宣传工作,引导舆情,营造旧城要改快改、改好建好的社会氛围,使旧城改造成为百姓拥护、社会支持、民众受益的一项德政工程,成为展示阳城历史风貌、人文气象、文化品位的形象工程,进而使全县“3+1”旅游格局、“1+5”县城发展战略得到更具体、更实在的体现。

(作者系阳城县政协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