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峰
一、坚持把强化思想认识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根本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越是发展进入新时期,越需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一是面对转型跨越发展的新任务,必须增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使命感。全省、全市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旋律,到“十二五”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目标,力争再造一个新山西、一个新晋城。具体到陵川,“十二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必须分别达到14%和16.8%,到“十二五”末,分别达到45亿元和6亿元,才能实现再造一个新陵川目标。如果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低于这个水平,就不可能实现翻番目标,转型跨越将无从谈起。二是面对欠发展欠发达的县情,必须增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紧迫感。从“十一五”发展的纵向看,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较“十五”分别翻了一番,增长了60%,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横向比,“十一五”末,陵川GDP只有23.4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3.2%,而其他五县(市、区)均在100亿元以上,是陵川的4~7倍;财政总收入占全市比例一直徘徊在2%左右,2010年,全市六县(市、区)中,除陵川外,其他五县(市、区)均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前20强;其中,泽州、高平、阳城、沁水四县市,还进入了全国县域经济中部百强县。面对欠发达县情,面对与兄弟县(市、区)的差距,壮大县域经济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三是面对收入低贫困面大的实际,必须增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责任感。截至“十一五”末,陵川依然是全省57个贫困县之一。从农民收入情况看,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17元,与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相差1902元,与全市平均水平5899元相差1882元。从贫困程度情况看,全县还有245个贫困村,占到全市贫困村的48%;贫困人口10.65万人,占到全县人口的近一半。从区域发展情况看,东部与西部发展的差异性也很大,“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东部与西部相差441元,较“十五”末相差395元,又拉大了46元,现状不容乐观。为此,“十二五”,全县上下必须立足县情,着眼民生,主动融入转型跨越发展大局,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加大扶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特殊机遇,抓住全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市建设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的政策支撑,抓住人心思进、人心思变这个思想基础,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把推进工业新型化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强力支撑
全国各地的实践证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依靠工业特别是新型工业作支撑,离开工业搞发展就是纸上谈兵。陵川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也不例外。“十一五”末,陵川工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6.4%,低于全市工业比重27.2个百分点,工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以发展非煤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为主要抓手,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要载体,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到“十二五”末,工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要提高到50%。一是要利用好有限的煤炭资源。陵川煤炭可采储量为6100万吨,按年产375万吨的设计产能,可采年限为16年,虽不是煤炭大县,但在工业成长期、转型期,煤炭产业的支撑作用仍不可忽视。要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步伐,力争在两年内使7座整合矿井全面进入正常生产期,确保“十二五”期间煤炭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对财政的贡献率要维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期。二是要大力发展非煤产业。这是资源转型的发展方向。要立足县情,以改造提升冶铸、化工、建材三大传统产业为重点,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积极发展一批以球磨铸管、离心铸管、不锈钢管件为主的现代冶铸骨干企业,以二硫化碳系列产品、碳酸钙系列产品、橡胶促进剂系列产品、电石系列产品为主的化工骨干企业,以新型墙体材料、耐火材料产品为主的建材骨干企业,推动产业向下游延伸、产品向高端发展,实现传统产业发展大突破。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一批产值超亿元、税收超千万的骨干企业,使三大非煤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十一五”的10%提高到25%以上。三是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这是壮大工业经济的战略选择。要依托非煤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引领,力争在LED电子产品、镁合金下游产品、装备制造、不锈钢精密铸造、石头造纸、风能发电、太阳能开发等方面,新建一批支撑力较强的新兴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提升工业经济的支撑力。四是要创造条件打造一批工业园区。这是壮大工业经济的重要平台。要坚持“龙头引领、集群推进、园区承载”的发展思路,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规模化和集中度要求,建设好崇文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礼义冶铸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中区、崇文和潞城结合部中药材加工集中区。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
陵川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85%的人口属于农业人口,做好“三农”工作,特别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县富民中不可替代,在壮大县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要以“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为模式,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发展农业贵在突出特色,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陵川山大坡广、区域小气候特征明显,各种农副产品和中药材种类繁多、品质上乘。在农业生产中,只有把这种优势建立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上,推动产业化、品牌化,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要立足乡情村情,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发展模式,以中药材、规模健康养殖、特色种植、林产品开发、乡村旅游业等五大特色产业为依托,切实培育一批特色产业乡镇,逐步形成在全市、全省、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项产业由一个龙头引领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努力打造比较完善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要针对全县农民收入实际,按照“项目扶增收、就业促增收、政策保增收”的总体思路,积极谋划一批农业调产项目,形成“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扶持、跟踪服务”的良性局面,充分发挥调产项目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自我增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认真落实各种惠农补贴政策,使广大农民能稳定增收、持续增收。三是要以深入推进扶贫攻坚为契机,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抢抓片区扶贫开发机遇,加快245个贫困农村扶贫攻坚进度,确保贫困农村差距不断缩小,贫困群体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继续抓好省级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连片建设工程,富有成效地推进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75亿元,年均增长10%;农民通过特色产业增收稳定在2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67元,年均增长11%;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亿公斤以上。
四、坚持把推进旅游产业化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www.xing528.com)
旅游业是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陵川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气候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条件得天独厚。一是要树立产业意识,增强旅游引领力。要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新兴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围绕打造“中国南太行最具影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这个目标,紧紧抓住列入全省山水旅游重点县、全市旅游东线主战场的发展机遇,统筹“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切实推进旅游深度开发,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二是要树立品牌意识,增强旅游竞争力。打造旅游品牌是增强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要依托比较优势,全力打好王莽岭品牌,将这一品牌举高、打响、擦亮,以王莽岭景区的发展带动其它景区的发展,切实发挥好王莽岭景区的“龙头”作用;全力打好生态品牌,主动适应当今回归自然、生态休闲游的时尚潮流,努力将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发展优势;全力打好人文品牌,充分挖掘全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为发展特色旅游提供有力文化支撑。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统一品牌”的宣传促销模式,围绕“领秀太行、清凉陵川”宣传主题,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节庆活动、专业会展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促销,切实提高陵川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要树立统筹意识,增强旅游辐射力。旅游产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要跳出旅游抓旅游,站在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旅游发展。要把发展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打造一批特色旅游集镇和旅游名村;要把发展旅游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兴村富民产业。要依托旅游产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扎实提升商务流通、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特别是要依托高陵高速公路,积极谋划现代物流项目,不断增加全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五、坚持把推进县域城镇化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载体
城镇化水平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承载力。要抓住全省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的机遇,以县城为龙头,以建制镇和中心村为纽带,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加速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一是要举好县城建设这个龙头。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建设中要突出宜居重点,注重宜业功能,彰显宜游特色,努力打造一个产业之城、活力之城、文明之城、幸福之城,充分发挥县城对发展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抓住建制镇和中心村建设这个枢纽。要以突出特色、服务农民为中心,以建制镇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主导型、市场贸易型、旅游服务型等特色城镇发展;以乡镇为单位,合理布局建设中心村,引导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逐步构建县城—建制镇—中心村建设体系,充分发挥建制镇和中心村在承接县城、带动农村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力争“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2%。三是夯实基础设施这个支撑。要着眼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破除水、电、路等主要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水利建设要在提高水源地的蓄水能力和水库的防洪能力上下功夫,重点实施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真正实现水源有保障,水库能防洪,自来水能入户;道路交通要以“上等级、全循环”为目标,打通省际、县际、乡际“断头路”,努力打造现代化公路网络。同时,大力推进电力、通讯网络建设,切实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六、坚持把民生普惠化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终极追求
壮大县域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立足县情,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坚持每年办一批利民惠民的实事好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紧紧呼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需求,强化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教育全面发展;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不仅要保证“有学上”,更要解决好“上好学”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和灵魂,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要大力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全力推进农家书屋和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工程,两年内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目标。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和廉租住房建设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七、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发展环境正日益成为影响生产要素流向的主导力量,成为鼓励创业、吸引投资最为关键的因素。要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工程来抓,动员各方面力量,全力创优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创优政策环境。要树立“政策优则环境优,政策活则经济活”的理念,坚持立足县情,着眼长远,注重实践、科学管用原则,精心编制好“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具体政策措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提高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要在用好用足上级政策上下功夫,力争在全省综改试验区和全市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市中长期大盘子,为陵川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赢得先机。二是创优招商环境。坚定不移地实施“以特招商、以企招商、以商引商”战略,紧盯大企业,瞄准500强,进行定点式、跟进式、持续式的精细化招商引资,进一步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全面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力争在石头造纸、旅游三产开发、装备制造等领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落户陵川,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三是创优项目环境。牢固树立“项目是发展基石”的理念,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项目审批事项,建立项目建设绿色通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向外引进项目,向内挖潜项目,努力形成项目“论证储备一批、开工在建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局面。同时,把项目建设作为综合指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包抓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为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依靠项目建设的强势推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通过多方努力,确保“十二五”末实现再造一个新陵川的目标,为全市转型跨越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系陵川县政府县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