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推动转型跨越发展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推动转型跨越发展
——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发展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王克平
工业园区是当今世界各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和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工业园区发展建设水平,促进产业集聚,是加快我市转型跨越发展步伐,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支点和路径之一。加强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我市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基本情况
我市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发端于2000年前后,在这之前,全市尚未形成一个工业集中区,企业发展呈多、小、散、乱特征,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布局分散,管理粗放,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2000年以后在开发区发展的基础上我市开始谋划建设国际铸造园区,至此之后,在工业相对集中区域开始规划工业园区。2003年市政府以晋市政发〔2003〕16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大大加快了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了发展步伐。特别是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型跨越为主线,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型项目为支撑,遵循“产业集结、工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发展路径,使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高科技、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园区开始形成,其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凸现,成为我市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块。
目前,我市“十二五”规划,将原有园区调整规划为“一区六园”。“一区”即山西晋城经济开发区。“六园”为北留周村煤电化工业园区、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区、高平煤焦化工业园区、沁水新能源产业工业园区、金匠新兴产业工业园区、芹池现代煤化工工业园区。现有规划面积114.4平方公里,入驻工业企业63户,总资产624.3亿元,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工业总产值218.4亿元,销售收入209.7亿元,利税总额28.29亿元。
特别是山西晋城经济开发区,近年取得了较大发展。这是我市唯一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入驻规模工业企业12户,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总资产43亿元。主要生产光学镜头模具、智能机器人、LED节能灯、锂电池、制药、泡沫陶瓷等产品。今年1—8月份,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6.44亿元,同比增长125%;财政收入3.64亿元,同比增长54%;外贸进出口2.5亿美元,同比增长1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4.45亿元,同比增长125%;实际利用外资7068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亿元,同比增长134%。
此外,各县(市、区)也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及传统产业优势,分别规划建设了各自的工业园区。泽州县南村铸造工业园、金村新兴产业工业园,高平市装备制造工业园、轻工食品工业园、高新技术工业园,阳城县安阳工业集中发展园、演礼工业园,陵川县礼义铸造园、潞城中药材加工园、崇文高新技术产业园,沁水县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发展,提高了承载能力,提升了产业集中度,加快了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相继建成,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二)主要特点
1、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初步显现。2010年我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54.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25.5%,实现利润20.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利润的14.2%,实现利税34.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15.9%。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日趋明显。2010年,实现增加值71.77亿元,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6.5%。
2、集聚功能日渐增强。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工业园区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全市各类园区无论是基础设施、集聚功能,还是配套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业集聚发展的园区化承载平台已初步形成。目前,我市“十二五”规划的“一区六园”,除芹池工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地积极进行环评编制、引进项目之外,其他一区五园入驻亿元以上企业已达50家。
3、招商引资成绩斐然。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工业园区上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方针,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先后有富士康、中海油、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中石化、国投、大唐、江苏雨润、上海杰隆、日本石川、吉林瑞鑫盛、韩国耐迪、香港华润、苏州钮威等国际国内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我市。这些企业的引进落户,不仅为我市实现转型跨越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发展理念、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为我市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推进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工业园区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促进了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换代。经济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光电通讯、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占到全市的一半以上。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仅2010年一年,就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化基地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2010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亿元,增长100%。“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460万元增至11.33亿元,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由33%提高到88%,5年间提高了55个百分点。其他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引进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转型项目,成为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集聚高地,提升了我市传统产业发展质量,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当前园区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近些年来的大力发展,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提高了工业企业的集中度,促进了产业聚集,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但与东南沿海及工业园区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部分园区尚处于规划建设的初始阶段,仍有许多问题和障碍性制约因素亟待破解。
(一)发展较慢,规模偏小。从规模和数量上来看,我市工业园区在发展建设上还处于低水平。虽然不少园区规划面积动辄十几、几十平方公里,但里面摆放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实际开发规模较小,土地利用产出效率较低。而另一种情况又是园区规划面积小,基础设施投资明显不足、环保设施缺乏、配套服务水平不高,集聚效应难以体现,投入产出比不能有效提高,对企业和项目的吸引不高,阻碍园区建设、成长和发展。在市政府规划的六个工业园、以及各县(市、区)自建的园区中,投资几十亿、上百亿的项目少之又少,其辐射带动作用不容高估。
(二)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不高。我市的工业园区,普遍带有先发展后规划建设特征,有的园区起初是企业自发地“扎堆”布局发展,而后有关部门便根据需要将此干脆叫成了园区,规划建设往往跟进滞后,使得园区发展先天不足。如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入驻企业18个,煤转化、煤转肥项目占据重要地位,装备制造业优势并不突出,且布局极其分散;北留周村煤电化工业园区、泽州县金村新兴产业工业园区企业间相距较远;高平市米山镇引进了唐一新能源锂电池项目,在当地落户兴建,因而就叫做了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企业布局这种随意性,使企业间相距较远,相互之间缺乏链接,不仅与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悖,给园区内统一资源配置和基础措施共享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也增加了企业入园和项目建设的成本。
(三)有些园区定位模糊,发展层次偏低。我市的多数工业园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忽略了专业化分工,有的园区产业定位模糊,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低,主导产业趋同,特色也不够鲜明。在招商中往往存在“饥不择食”现象,不管“萝卜”、“土豆”都往筐里装,园区中既有少量的新兴产业项目,又有众多高能耗、重污染企业,致使园区产业集聚成了“大杂烩”,影响了园区的健康发展。如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区、高平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中便存在类似问题。
(四)企业间关联程度低,产业链条短。我市工业园区发展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大多数起源于企业自发形成的工业集中区,缺乏统一指导和规范,缺少辐射能力强、带动能力大的企业和项目,多是一些资源型传统产业的堆积。资源、能源转化利用率普遍较低,即便是我市发展比较成功的煤化工产业,也仅限于尿素、甲醇、焦炭等基础化工产品,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链条上仍未取得大的突破。园区企业间关联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企业生产副产物得不到有效利用,废弃物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造成了巨大压力。
(五)受用地指标约束,工业用地供求矛盾突出。这是当前园区建设、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土地存量不足,不能满足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的需要,招商引资工作受到了很大制约。在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管制的背景下,我市在土地报批方面缺乏前瞻性,未能处理好土地收储与申报关系,土地供给困难和用地需求增加的矛盾愈加突出,造成工业园区用地及建设用地储备不足。受土地审批政策的限制,工业园区不能整体征地,而只能以入驻企业单个申报征地。一些虽在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还没有从耕地调整为工业用地,只能看,不能用,影响了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入驻。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高平市2006年至2020年规划用地18000亩,而摊到该市所规划的4个工业园区,可用地仅有2300亩,通过调整,园区用地也只能达到6500亩,还需经国土资源部门审批。另外,土地出让价格、土地使用补偿价格的不同标准,也直接影响园区引进项目的入驻热情。
(六)资金支撑脆弱,园区发展建设困难。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仍较单一。园区开发建设不外乎依靠政府投入,上级补助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工业园区发展建设任务重,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资金不足已成为园区发展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加之缺乏市场化运作的投入体制和机制,融资渠道不畅,单靠政府财政资金和一定的负债投入,很难完成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其直接后果便是使得园区建设水平偏低,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以形成。
通过深入调查和认真研究,我认为我市工业园区在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上述困难和问题,其形成的原因既有认识上的不足,也有体制上的制约,还有操作层面上的偏差。一是管理机构不健全,运行体制不顺畅;二是缺乏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和园区建设较为随意;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四是政策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滞后,园区发展缺少活力。
三、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工业园区是实现企业升级、产业集聚和建设现代工业体系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我市促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转型跨越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前,我市正处在调结构、促转型,抓项目、促发展的关键时期,突出工业园区主体地位,提高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打造发展新优势,对于加快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和意义。要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优化、规范工业园区发展建设,推动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一)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发展建设
1、完善领导体制,切实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全市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协调领导组,由政府分管领导兼任组长,加强对园区发展建设的组织领导。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定期会同政府办、发改委、经信委以及财税、审批、土地、科技、规划、招商等有关部门,对园区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强力推进。
2、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机制。在全市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协调领导组的领导下,市县两级要建立健全地方和有关部门协作、上下联动、服务发展的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业园区发展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及时研究和认真解决园区发展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3、理顺市县联办和跨行政区划的园区管理体制,明确管委会的组织机构和职能。要进一步完善“六园”的组织机构,建立统一高效的运行机制,明确园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管理、协调和服务。重点应由市政府明确管委会的机构设置、班子配备和人员编制等问题。特别是北留周村煤电化工业园区,应尽早建立强势的园区组织机构,统一对整个园区的规划布局、发展建设等事宜进行管理,统筹协调泽州、阳城两县之间的利益和责任关系。
4、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市县行政服务中心与各园区管委会应密切协作,统一步调,创建“一站式”服务制度,实行“一个窗口”办结制、“一卡清”收费制,简化项目审批手续,降低行政成本。逐步建立健全园区管委会、市县行政服务中心与各企业的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实现网上证照审批,财务统计报表等信息网上传输,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率。(www.xing528.com)
5、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强发展目标考核管理。要明确目标,责任到人,把全市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发展建设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研究制定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考核及管理办法,建立园区工作目标和统计指标体系,将园区工作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园区、有关部门和责任岗位。并将考核结果与表彰奖励、干部提拔任用直接挂钩。
(二)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提高园区科学发展水平
6、优化空间布局。工业园区的空间合理布局,是一个涉及城市规划、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土地合理利用的长远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园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园区主业特色、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配套和发展优势,统筹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突出主导产业。要强化区域经济联动、产业协作发展意识,促进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尤其是优势产业发展接轨,形成园区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强化园区定位、园区定位催化城镇功能、城镇功能推动工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7、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多目标、多部门、多因素影响的经济战略部署,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优化我市产业布局,应以加快推动产业集聚,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为目标,培育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园区发展建设中要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进行招商,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关联性和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带动相关企业的集聚和配套,形成优势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迅速提高园区的集聚功能和发展水平。各级各类园区要按照全市工业园区总体发展战略,对各自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完善,各园区要服从全市“一盘棋”,找准各自的功能定位,避免与周边园区的雷同,实施差别战略、错位发展。
8、注重规划的多方联动、上下互动。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经济、建设、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要加强联系,相互协调,密切合作,在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时,把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小城镇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之中,努力使各类规划充分衔接、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经得起发展的验证和历史检验。同时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体系建设。
9、严格规划管理。园区的发展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性、前瞻性的规划来指导,而且必须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在园区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规划管理,坚持以规划指导建设,依法按规划进行管理,严格规划审批,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大规划实施监察和督察力度,杜绝违法、违章建设的发生。各类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各专项规划的制定和调整,应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或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要求组织实施和建设,坚决杜绝规划执行的随意性。
(三)构建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0、加强政策引导。要按照提高园区发展水平,促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实现转型跨越的目标要求,修订和完善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制订促进园区发展建设的优惠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园区发展的政策环境。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明确规定园区鼓励、限制、禁止的项目,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高度引导投资,引进项目。对于那些有重大辐射和带动作用新兴产业项目,优先列入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并在资金、土地、税收等要素上给予优先支持。
11、进一步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各级各类园区管委会要与市财政、科技、税务等部门积极协调沟通,及时兑现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市级产业发展资金、科技经费等要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转型升级项目的支持力度。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于科技领先、产业化程度高、集聚功能强的科技型企业要予以资金扶持,认真落实和及时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12、理顺财税管理体制。按照现行税收管理体制,园区新增财政收入除中央和省级分成外,应兼顾地方财政和园区财政,以及企业利益,以利于增强园区经济实力,提高自我发展壮大能力,促进园区持续发展。如晋城经济开发区上划市级分成中,建议按照一定比例来进行分配,市级财政留一部分,返还企业一部分,其余部分归经济开发区财政,用于扶持企业项目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之需。
13、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思路,多渠道破解融资难题。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政府投入撬动信贷资金,加大资金向工业园区流动。各级财政对园区发展的引导性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的乘数效应,采取贴息、参股入股等办法,拉动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鼓励企业通过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上市融资、风险投资、信托、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适时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争取信贷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互相持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多元化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金以参股、获取红利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14、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拓宽园区发展空间。要充分利用全省进行转型综改实验的战略机遇,着力突破征地难的困境。首先要用足用活国家的土地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园区用地规模。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立城乡一体化土地制度和矿业用地置换改革,盘活存量土地,提高集约利用,改造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着力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和集约用地水平。制定我市有关集约用地管理的规定和制度,对入园企业的建筑容积率、投资密度和投入产出率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对园内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要鼓励其增资扩股,做大做强,对轻工类企业要提倡使用多层厂房。对入驻园区的中小企业可通过建造标准厂房,以租赁的方式予以解决,坚决遏制浪费土地的行为。
15、加强项目管理。园区项目建设要按照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建立重大项目库,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完善各项基础条件,促进项目按进度达产达效。要切实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实施重点项目审核、征地、环评绿色通道,确保在承诺时限内完成评审审批。建立技术改造投资统计体系,开展预测预警。建立重点项目领导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及时协调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技术改造项目评估考核激励机制,对组织合理、成效显著的项目单位要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宣传。
16、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加快引进一批海内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实现产业聚才、项目引才、环境留才、创业成才。加快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在创业启动资金、工作场所、住宅公寓和商业担保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员工培训的投入,培养一支以中高级技工为骨干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指导中心、就业训练中心和市职业技术学院等自身优势,培育高水平技术工人。加大对企业核心技术开发有突出贡献、起关键作用的人才激励力度,实施高薪、期权期股、技术入股等政策,使大企业的研究开发岗位能够吸引人才、稳住人才。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17、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配套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工业园区发展建设中,要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基础设施先行”的方针,把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配套能力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重点,使之适度超前,做到“九通一平”,即道路、给水、排水、污水、电力、供气、供热、电信网络、有线广电光缆通达项目覆盖园区,土地自然地貌平整,以提高园区综合配套能力。
18、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优越的软环境,更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和优秀便利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应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相结合,积极探索新的园区开发模式。在园区发展建设中,要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具有运作经验的城市运营商,在园区现有可利用的地块及整合出的土地上,按照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限期投资建设功能齐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多赢”的开发模式。
19、完善承接平台,增强承载能力。以完善园区功能为重点,切实加强园区基础设施、物流配送、专业市场、公共服务等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在做好“九通一平”的同时,要加快建设标准化厂房,完善公交等生活配套设施。积极争取煤、电、油、气、运等要素配额指标,搞好科学调度,确保园区内企业有力使够、有劲用足,开足马力、加快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0、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政府有关部门和园区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管理方式,变行政事务的管理为全方位的服务。把为企业服务、为项目服务、为投资者服务,作为园区管理机构的主要功能。建立健全服务限时办理制和责任追究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的一条龙服务。全面清理、合并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审批内容、标准和程序的公开化、规范化。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不允许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行政干预,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同时,建立服务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组织监管。
21、重视和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业园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物流服务体系、融资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检测服务体系等。每个服务体系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职能,共同构成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和鼓励各类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和其它服务实体建立和完善园区服务支持体系,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要加大对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满足园区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
22、加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积极推进和建设“三中心、三平台”,即园区创业服务中心、新兴产业开发服务中心、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和企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和产品展示平台、企业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此外,重点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聚技术研发机构和实验、检测中心,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高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持。同时要加强信息服务,及时公开发布园区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逐步建立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六)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23、牢固树立和切实加强发展循环经济意识。各级各类园区要从产业定位和企业集聚实际出发,全面客观地认识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加强与发展循环经济走在前列的园区进行合作和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营造更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舆论氛围。
24、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将循环经济原则贯穿落实到工业园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把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园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另一方面,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节能、节水,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25、建立项目引进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好节能关口。加强能耗监控工作,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要把好项目入口关,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止土壤、水源污染,防止工矿企业排放污染和生态破坏。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和项目进入园区。
26、实施“补链”战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引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规模、品牌优势,通过加快引进关键“补链”项目,明确优先招商产业及项目,确立和坚定“绿色招商”、“生态招商”、“补链招商”理念,大力发展上下游产品,拓宽拉长产业链,提高能源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和水平。
27、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小、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28、充分发挥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社会服务组织的推进作用。各级政府和园区管理机构,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建立市场化的循环经济公共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在目前市场化的信息服务行业刚刚起步,规范性和专业性尚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情况下,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园区免费提供公共信息,并逐步扶持专业化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成长。
(作者系晋城市政协副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