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城市2011年度百日调研优秀成果:文化产业推动转型跨越

晋城市2011年度百日调研优秀成果:文化产业推动转型跨越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发展文化产业推动转型跨越康吉仁山西是内陆省份,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市场的开放性不足。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推动山西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努力改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发挥好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的同时,做好文化这篇新文章,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更加自觉主动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我省的转型跨越。

晋城市2011年度百日调研优秀成果:文化产业推动转型跨越

第四章 发展文化产业推动转型跨越

康吉仁

山西是内陆省份,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市场的开放性不足。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推动山西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努力改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发挥好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的同时,做好文化这篇新文章,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更加自觉主动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我省的转型跨越。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首先,发展文化产业是世界经济的大趋势。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美国电影业逆势而上,赚取了世界财富,输出了美国文化。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经济陷入低迷,而动漫产业却迅速成长为日本的第三大产业。1997年,韩国遭受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以网络游戏为突破口,带动韩国经济复苏。自此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越来越看重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注重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产业已经从附属的产业形态,发展成为不可缺少的产业部门。2002年以来,全球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增速的一倍多。美国文化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高达25%,日本达到20%,韩国高于15%,欧元区处于10%至15%之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文化产业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支撑。

其次,振兴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的影响力,取决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实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握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的形势,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不适应全球化进程和日益开放的对外形势。在此背景下,2009年9月,我国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钢铁、汽车等产业规划之后的第十一个专项产业规划。在“十二五”规划中,又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些都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全国各地,正下大功夫,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振兴文化产业,以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实现我省的转型跨越必须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山西的优势在煤炭,劣势也在煤炭。在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山西还有一大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这就是文化。文化产业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受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不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不仅能够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文化条件,而且能够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是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抓住文化产业,就抓住了转型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抓住了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从某种意义讲,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制约着我省转型发展的程度。做不好文化这篇新文章,不仅发挥不了山西的比较优势,而且极有可能重新陷入单纯依赖自然资源的怪圈。

二、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

十一五”以来,山西的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加快,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近300亿元,与2005年相比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速超过20%。这从一个侧面显现出社会各方面对进入文化领域具有非常高的潜在积极性。同时,也说明我省文化产业具有其它产业没有的发展潜力,其健康快速发展将有效地改善我省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www.xing528.com)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文化产业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还很不成熟。具体表现在,产业规模比较小,龙头企业不突出,新兴业态发展缓慢,产业链条比较短。制约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突出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煤炭之缚。受“煤炭思维”的禁锢,人们研究煤炭经济多、研究文化产业少,推动煤炭延伸转化多、推动文化资源转化少,“挤出效应”的存在致使社会投资远远不够,与全国乃至中部省份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第二,市场之惑。人们往往感到文化市场脉搏难以把握,文化市场开拓难以入手;谋划文化事业多,谋划文化产业少;重视文化政治功能多,重视文化经济功能少。表现在市场供给上,我省文化产业“相关层”发展滞后。全国“相关层”创造的增加值占到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而山西仅占四分之一。第三,创意之乏。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意,才能转化为文化商品;物质产品只有经过文化创意,才能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山西的人文资源丰富,其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很高,市场价值也很高。但由于缺乏创意,变不成商品,走不出山西,也就形不成消费市场。第四,人才之困。山西不乏优秀的文化人才,也有众多的优秀企业家。但文化人做产业,还需要市场经济的磨练;经济人做文化,也需要对文化规律的把握。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因此,培育文化原创、创意转化、市场开拓、资本运作经营管理等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是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总的来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其自身能够产生的效应比,差距还很大;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对推动转型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要使文化产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我省发展文化产业拥有的独特优势。第一,文化资源品质优秀。山西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历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黄河文化、太行文化、边塞文化、佛教文化晋商文化、农耕文化、古建文化、根祖文化、红色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文化创意的源头,都是文化产业的要素。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众多、分布之广泛、类型之丰富、品质之卓越都是其它地区难以比拟的。第二,社会资本储备丰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能源供给为依托,山西积累了丰裕的社会资金。2010年底,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640亿元。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整合和产业转移加速,大量社会资金急需寻求新的出路,仅晋城市就有30多亿元煤炭积累资金投向文化旅游产业。2010年,中央和省里相继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其中晋城市金融机构在“十二五”期间将为文化产业提供50亿元规模的信贷支持。这是发展文化产业十分有利的条件。第三,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全国重要的军事、经济战略要塞。新时期,山西已经成为黄河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力量。同时,强大的交通网、信息网、物流网,缩小了山西融入全国、走向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所有这些,必将大大改善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助推文化产业的区域协作,促进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第四,综改试验机遇难得。中央把山西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时机。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起来。

三、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我省发展方式的转变

面对全球全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努力开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加快推动我省的转型跨越发展。

1、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引导。从长远来看,发展文化产业,主要还是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但是,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同煤炭、化工电力、信息、房地产、装备制造等产业相比较,在市场配置资源中处于不利地位;文化产业还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既需要扩大文化的经济效益,更需要保证文化的社会效益。因此,应该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引导,以此来优化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保证文化产业沿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如何支持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呢?一是做好产业规划,把文化产业融入国民经济的大系统当中,明确导向,优化布局,确立重点,引导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强化扶持政策,鼓励各类生产要素向文化产业聚集,推动各类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流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三是搭建要素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人才机制,完善物流网络,促进产权交易,从而建立起信息畅通、流转有序、便捷高效的要素市场;四是扩大招商引资,加快文化产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配置国内国际优质资源,分享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五是加强行政监管,依法打击各类非法和低俗、媚俗的文化产业活动,维护文化产业的市场秩序,保证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推进文化资源的整合、重组。山西的文化资源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多,种类多、形式多,物质形态的多、非物质形态的也多;一个是散,大都散落在乡村、民间。“多”是优势,“散”是缺陷。由于“散”,多数文化资源进不了市场、走不出本土,难以吸纳资本、无钱创意研发。所以,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面临着一个文化资源整合、重组、融合的问题。整合文化资源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以资本为纽带。皇城相府集团过去只有皇城相府一个景区,游览时间两小时,客留时间三小时,旅游综合效益难以体现。与皇城相府相邻的九女仙湖,是一个很美的高山平湖,但包装滞后、营销欠佳。皇城相府集团兼并九女仙湖之后,打包重组,推向市场,形成了人文自然相协调、休闲体验各不同的景区内涵,从而提升了皇城相府的吸引力,也盘活了九女仙湖旅游区。由此来看,以资本为纽带,把文化资源整合为一体,打造文化产业旗舰,文化及其产业就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挤占一块地、分享一杯羹。二是以产品为纽带。晋城素有养蚕种麻、抽丝织布的历史。晋氏织造文化公司在泽州县周村镇建立了一个纺织基地,把生产车间放在农户家里,公司出创意设计,农户出手工产品,由此推出的文化家纺、粗布服饰迅速打开了市场,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手工纺织艺人。以文化产品为纽带,以“公司+基地+艺人”、“市场+中介+艺人”为基本组织形式,把文化资源整合于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对于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整合、开发,都有着重要意义。三是以市场为纽带。随着财富的增长,人们越来越亲睐于富有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在市场的引导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与物质载体嫁接、与相关行业融合的开放性综合性产业。比如,晋城吉利尔公司把悠久的潞绸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当中,创意研发出一系列极富文化气息的丝绸织品,在第七届深圳文博会上,一次签下5800万元的销售订单。以市场为纽带,把文化资源、文化创意融入到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当中,不仅可以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而且能够拓展文化传播、资源转化的渠道,培育不同形态的文化产业,从而大大提升文化的市场空间。

3、加快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的融合。李长春同志讲,“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的文化产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如前提到的美国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网游,其背后的支撑力量,都是信息技术。可以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潮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加快文化的科技化进程。一是运用科学技术拓展文化传播渠道。现在,中国备案网站382万个,网民总数4.85亿,移动用户突破9亿,手机网民3.18亿,微博用户1.95亿。同时,“三网融合”正在推进,物联网也正在兴起。所有这些,都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模式。有鉴于此,应该提炼优质文化资源,开发一系列同互联网、手机、微博、物联网相关联的文化产品,以此为载体,扩大山西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山西文化产业的市场份额。二是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沁水县柳氏民居的六尊教化石狮,寓意深刻,价值极高。作为文物,确实需要很好地保护起来;作为产业,却可以复制产品,进入市场。对于文物复制、工艺美术等传统的文化产业,需要把文化创意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一方面改造传统工艺,开发手工产品,挤占高端市场;一方面,运用现代技术,推行标准生产,满足低端消费,走出一条专业化、规模化、系列化的路子,真正把山西打造成为工艺美术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中心。三是运用科学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泽州县府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唐朝彩塑,是海内孤品、国宝文物。以此为故事原型创作的动画片《二十八宿传奇》,即将在央视动画总公司完成制作。这是古老神话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催生新兴文化产业的一个成功事例。山西各类历史主流文化的传说和故事、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完全有条件借助信息技术,创作一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精神、贴近公众欣赏习惯的动画片,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开发一批具有娱乐精神的网游产品,进而建设全国重要的动漫基地。

总之,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产业的融合进程,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从而有效地推动我省的转型跨越发展。

(作者系中共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