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正说明人们很早就知道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伯牙,姓伯,名牙,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他是春秋时的音乐家,善于弹琴,在当时极负盛名。他在晋国做上大夫,属于晋国的贵族。
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拜当时的著名音乐家成连为师。成连见伯牙音乐天赋很高,就悉心指导伯牙。成连还带伯牙到各地游历,让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从大自然中汲取精华,这些使伯牙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伯牙琴艺高超,举世无双。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知道这些人并没有听懂琴中的真谛。伯牙并不在意这些人的赞美,他需要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需要与人坐而论道,伯牙一直在寻觅着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牙奉晋国国君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当天,风大浪猛,他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云开月出,夜色朦胧。他听着江水拍打着江岸,望着远处月光下幽幽的山影,心境无比纯净、清澈。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醉心地弹了起来。
一曲未终,琴弦猛然绷断。伯牙从未遇到此事,心中吃了一惊。他知道琴遇知音才会断弦,难道此处会有知音?停手四望,果见不远处岸边有人伫立。他借着月光仔细观看,见这个青年眉目清秀,举止不俗,却一身农人打扮。那个人见伯牙看他,就微微地笑着说:“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路过此地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美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听。”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可能听得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我刚刚弹的曲子吧。”打柴人笑着回答:“先生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www.xing528.com)
伯牙大喜,他刚刚弹的正是此曲。于是忙请打柴人上船。打柴人上了船,伯牙换上琴弦重新弹奏,并请打柴人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婉转流畅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潺潺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从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能明白琴中之意。没想到,在这荒郊,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的知音。伯牙于是起身,请教打柴人的姓名。打柴人自言叫钟子期。两人坐下来,谈论对音乐的理解,谈论琴法与乐理,认识竟出奇地一致。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于是结拜为兄弟。因有公务,伯牙依依不舍地与子期告别,相约来年中秋再来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久久不见钟子期的身影。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无比伤感与失落。他来到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对着钟子期的坟墓幽幽地说:“你是我唯一的知音,知音已逝,琴声谁知!”说完,将心爱的琴摔向一块大石。从此,伯牙再也不肯为任何人弹琴了。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理解和情谊。
伯牙鼓琴图·元·王振鹏此图画春秋名士伯牙过汉阳在舟内鼓琴时路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事见《吕氏春秋》。画中二人对坐,左边清瘦、蓄长髯、坐巨石上弹琴者为伯牙,对坐垂首凝神静听者为钟子期。侍者三人分立左右。图中人物神情生动,笔法流利劲健。白描与渲染皴擦相结合,画法简洁而富于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