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23 憎恨别人是一种很大的损失,原谅是给自己留下回旋空间
仇恨只能伤害自己
年轻人往往爱憎分明,认为爱一个人就要彻彻底底地去爱;恨一个人也要痛痛快快地去恨,不留丝毫余地。殊不知,这样的爱憎分明却总是让我们自己伤痕累累。
年轻人要知道,仇恨是一把双刃剑,当你将仇恨之剑刺向你的仇敌时,它伤害的不仅仅是对方,还有你自己。你越是用尽全力,伤得就越深。
《生活》杂志的一篇文章,曾这样描述人类的报复心的危害:它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当我们心中充满仇恨时,就容易愤怒、生气,这会让我们的血压升高,身体内部也会产生多种毒素。如果毒素不能排除,就会影响到健康,生出许多疾病来,比如高血压、心脏病。
几乎每个心脏科的医生都会这样告诉自己的病人:“感觉心脏难受、呼吸急促的时候,躺在床上不要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动怒。”然而,许多人就是无法听从医生的劝解。华盛顿州一家饭店的老板就是因为生气过度而猝死的。
68岁的威廉是一家小餐馆的老板,他患有心脏衰竭症,可是他不听医生的叮嘱,照常工作。
一天,他看见自己的厨师偷拿他的高档咖啡杯,一时气愤抓起一把左轮手枪就去追人家。结果在追的途中他心脏病发作突然倒地死亡,断气时手中还攥着那把左轮手枪。
最终,他的验尸报告上说:因愤怒引起心脏病发作死亡。
还有的人会因为爱生气而导致脸上长满皱纹,甚至更严重者就表现为表情僵硬,面对这样的情况,无论采用怎样的美容方法都不如让他们学会忘记仇恨来得好。
很多时候,仇恨会蒙蔽我们的双眼,破坏我们的理智。当我们心中有恨时,总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总是觉得自己付出太多,而别人却对自己的付出熟视无睹。那时候,我们的心中就会充满委屈和怨恨,认为别人应该怎样却没有做到,于是对他人展开报复。
其实,当我们纠结在仇恨中无法脱身时,可以冷静下来,想一想,在我们怨恨他人的时候,自己从中能得到什么呢?当我们终于报仇雪恨时,又能改变什么事实吗?那时,我们已经被仇恨推向了绝路,没有丝毫回转的余地。
有一个读书人疑心很重,不但容易动怒,还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生发仇恨之心。这个读书人因此也懊恼不已,于是告别妻子和母亲,到庙里去求能够消除仇恨的大智慧。
庙里有一位高僧,经常为人讲经礼佛。高僧听了他的诉说,告诫他:“其实淡化仇恨之心很简单,你只要学会忍耐,遇事冷静、不匆忙,学会做每件事之前‘进三步,退三步’。反复如此,你自然能悟出其中玄妙。”
读书人牢牢记住了高僧的话,于是启程赶往家中。奔波几日后,他在一天的夜晚赶到家里,那时四周寂静,家里人都已经睡下了。为了不把家人吵醒,读书人轻轻推门而入。黑暗中,他突然看见自己老婆旁边还躺着另外一个人。
读书人顿时火冒三丈,仇恨之心四起:这婆娘趁我不在家的时候,竟然勾搭别的男人。想到这里,读书人随手拿起砧板上的菜刀准备向那人砍去。就在此时,他突然想起高僧的话“进三步,退三步”,于是他渐渐冷静下来,在屋子里前进了三步,又后退了三步。
这时,妻子听见响动醒了过来,便慌忙点上灯。这时,读书人才看到,原来妻子身边躺着的是自己的母亲。原来,妻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便把婆婆叫来和自己同睡。
读书人惊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若不是千钧一发之际想起高僧的话,自己就铸成了无法挽回的大错。
如果读书人一时被仇恨之心蒙蔽,犯下大错,不但误杀了母亲,也伤害了妻子,同时也会让自己痛苦一生。
人们在仇恨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会想不明白,结果就会因一时意气而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化解仇恨之心。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不要因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最终却烧伤了你自己。”即使我们无法爱我们的仇敌,至少我们应该爱自己,不能为仇敌增添一份力量来毁掉我们的快乐和幸福。
想要淡化仇恨,就要先学会冷静。对于朋友的误解、同事的批评,过多的争辩和仇恨之心实在无意义。只有冷静对待,才是最好的办法。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总是纠缠于仇恨中无法脱身时,不如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想一想:当我们学会了忘记所受到的委屈,学会了忘记对他人的怨恨时,最大的受益者肯定就是我们自己。
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我们就要学会快乐地生活。年轻人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应该快快乐乐地生活。日子总要一天天过,快乐也是过,痛苦也是过,既然没有人愿意生活在痛苦中,就不如宽容一点,谅解一点。这样,仇恨才不会有机可乘来伤害我们的内心。而这样的你,也必然会生活在一个幸福快乐、充满脉脉温情的世界中。
原谅他人,就是为自己松绑
仇恨就像一条绳索,当我们将它牢牢套在仇敌身上时,同时也困住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别人的错误或伤害而耿耿于怀,就是在折磨和束缚自己。仇恨的绳索勒得越紧,另一端的我们也被束得越紧,直到无法呼吸。
这时,要想让自己得到释放,就只能原谅对方。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俗话说,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当我们学会宽容和原谅时,彼此间才能得到松绑和释放。
一个女孩小的时候,因为家里太穷,她的母亲把她送给了别人抚养。当她长大后,知道了这件事,心里十分怨恨自己的亲生父母,觉得他们当初太狠心了,她实在无法原谅他们。当她长大成人,为人妻为人母之后,虽然了解了做父母的艰辛,但同时也明白了一个母亲再苦再累也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孩子的。于是她一方面理解父母的艰辛,另一方面又更加痛恨自己的父母。而她的亲生父母曾多次前来相认,都被她无情地拒绝了。
她还记得亲生母亲最后一次来找她时的情景。她记得母亲送给她一件自己亲手织的毛衣,可她并没有接受,还把毛衣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当母亲流着泪走后,她又默默地收起那件毛衣,将她藏在了箱底。
之后几年,母亲再也没有来看望过她。可是,前不久,她得到了亲生母亲病危的消息,送信的人还告诉她,她的母亲一直等着她来见最后一面,还让她一定要穿上那件她亲手编织的毛衣。
女孩的心里开始慌乱了,自从得到消息后,她夜夜无法安睡,工作时也总是心不在焉。有人建议她找心理医生看看。
听了女孩的叙述后,心理医生问道:“为什么你母亲一定要你穿上那件毛衣呢?你又是否穿过那件毛衣?”
女孩回答:“从来没有穿过,我一直将它藏在箱底。”
心理医生说道:“回去穿一穿它吧!”
女孩回到家中,找出那件手织的毛衣。她心中充满了矛盾,犹豫良久后,她终于流着泪穿上了它。当她把手伸进暖暖的衣兜里时,惊奇地发现一张纸条。她拿着纸条,好奇地打开,原来是母亲写给她的一封信。母亲在信上说,那年他们在门外捡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婴孩,当时婴孩奄奄一息,他们实在不忍心弃她不顾,就把她抱回了家,还为她治病。可是家里太穷了,实在养活不了两个孩子,况且捡来的这个孩子又小又病。于是,他们夫妻忍痛割爱,将自己亲生女儿送给了别人抚养。读到这里,女孩已经泪流满面,这么多年来,母亲该有多伤心啊!于是,她慌忙奔向亲生父母那里,希望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并请求她的原谅。
然而,她还是晚了一步,等赶到母亲那里时,母亲已经与世长辞了。母亲走的时候,手里紧紧握着一颗扣子,正是她毛衣上缺少的那枚扣子。原来,母亲那年送衣服回来,才发现落下一枚扣子在家中。母亲捡起扣子,一直想有机会将它缝在毛衣上,这一想就想了十几年,那枚扣子都被母亲摸得掉了颜色。(www.xing528.com)
女孩从此不再怨恨母亲,却又沉浸在对自己的悔恨之中。这种悔恨,没有人可以帮她化解,也许会伴随她走完一生。
女孩缺少一颗宽容之心,结果令她的一生都在恨中度过:前半生她一直活在对母亲的怨恨中;后半生她将活在对自己的悔恨中。如果在母亲给她送来毛衣的那天,她能够宽容一次,那么她的后半生就不至于在悔恨和自责中度过了。
悠悠岁月,茫茫人海,任何人都无法保证不犯一点错误。抛弃怨恨,选择宽恕吧,宽恕别人,也是给自己一片新天地。
冤家宜解不宜结。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乍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复仇真的能够解开仇恨吗?其实不然,最终报仇的有多半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释迦牟尼说:“以怨报怨,怨永远存在;以爱报怨,怨自然消失。”世界上能够消除仇恨的,只有宽容和原谅。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当我们不能用仇恨去解决时,不妨试一下去原谅,或许它就能帮你实现目标,解决矛盾了。
一个虔诚的信徒,有一次这样跟神父述说:“三年来,不知为何,我一走进教堂,身上就痒得要命,甚至没办法让我专心做祷告。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事,要受到这样的惩罚。”
神父宽慰她说:“上帝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你不妨回去省察一下,看是不是有什么心事让你放不下的?”
她回去之后左思右想,心中只有一件事放不下。原来,三年前,她的父母过世,给她和唯一的姐姐留下许多财产。当时,她姐姐是分配她们遗产的执行人,却没有把她应得的的那份遗产分给她。她对此怀恨在心,决定跟她的姐姐断交。
后来,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神父。神父说一定是因为她心里放不下这段仇恨,才会在潜意识里对进教堂感到愧疚,所以出现身上发痒的状态。神父建议她去化解心中的仇恨,原谅对方,这样久治不愈的痒症可能就会好。
她接受了神父的建议,但这并不容易,因为她的怨恨已经深入到了她的心里面。她鼓起勇气跟姐姐通了电话,这是排除怨恨、原谅姐姐的第一步。结果当罪恶感日益减轻的时候,她的痒也减少发作了,最后竟完全好了。
更令她高兴的是,她的原谅也影响到了她贪心的姐姐。姐姐后来又给了她该得的那些钱,两个人从此和好如初。
年轻人血气方刚,总认为应该有仇必报,报仇还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其实,这样睚眦必报并不能让我们的内心获得轻松,反而会让内心越来越纠结。
因此,不如鼓起勇气,尽量原谅对方,原谅是一切行动中最伟大的行动。原谅别人,就是在心里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在我们接受别人的长处时,也一定要接受别人的短处和缺点,原谅别人的错误。这样,我们才能忘记仇恨,获得内心的释放。
得理也要让三分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和、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你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就算他人有错在先,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心中常有这种想法的人,他的人生才会快乐和祥和。
清代康熙年间,宰相张廷玉在京城为官。一天收到老家送来的家书,说是老家有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毗邻而居。叶家在重建府第的时候,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不服,引起了争端,这才请求在朝为官的宰相出面做主。
张廷玉二话没说,只赋诗一首,送去给了家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到诗后即刻命人退后三尺筑墙,叶家为之感动,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就有了一个六尺巷道。这件事也被传为了佳话。
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张廷玉贵为一朝之宰相,不但没有得理不饶人,反而显出自己的宽宏大量,更让出三尺巷道,实在难能可贵。
年轻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要学一学张宰相的肚量。其实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有时候越谦让事情越好办,越争理事情越复杂,更免不了一场争斗,结果使手足变对手,兄弟变仇敌。
得理不让人,看似是断对方的后路,其实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得理不让人,让对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有可能激起他“求生”的意志,就可能不择手段,最后闹得个鱼死网破,害己伤人。
其实对方既然自知理亏,那就不妨放他一条生路,他不但会心存感激,更会知恩图报。退一步讲,就算他不会知恩图报,也必然不会再与你为敌。当你一味争理的时候,不仅伤害了对方,还可能累及对方无辜的家人,这未免就失了品德。因此,年轻人得理让人,不仅是一种积蓄,更是一种财富。
年轻人易冲动,感情用事。在人际交往中,他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就觉得对方无可原谅,于是与对方绝交,彼此成为陌路仇人。可是多年以后,你会发现这样的痛恨也不过是自己折磨自己,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其实就是原谅。结果,这样的原谅又带了许多悔恨和疲倦。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越是年轻的时候,越容易心生怨恨,越容易将对方的错误扩大,越容易用对方的错误惩罚自己。
有个女孩,很爱她的男朋友,并打算同他步入婚姻的殿堂。可是,就当她沉浸在爱情的温暖和幸福中时,却发现男友在和她恋爱的同时,还和另外的女孩交往。女孩忍无可忍,觉得受了侮辱,便有了轻生的想法。
但是,女孩实在气不过,她不明白为何自己付出的真心,换来的却是对方的冷漠和不珍惜。最后女孩提出了分手,就在她们分手那天,男友竟然还带着另外的女孩来他们居住的房子搬东西。
女孩心里怨恨极了,她想自己再也不能原谅这个男孩,她在心里诅咒他,发誓要看着他失去一切的幸福。于是,女孩一直生活在前男友的周围,见了就要诅咒他,还到处宣扬男友是怎样脚踏两只船的。
突然有一天,女孩发现男孩搬走了,她再也找不到他了。她想,一定是男孩内心有愧,实在无法忍受这种折磨了。女孩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可是痛苦像一枚深深的刺,早已刺向了她的内心深处。
几年后,女孩依然孤单一人,她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办法相信他人了。一天,就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她再一次看到了男孩,只不过男孩肩头还坐着一个可爱的婴孩。他们擦肩而过,男孩竟完全没有看见女孩,女孩一时间被定格了。心里一阵莫名的痛,如刀割,如绳绞,让她无法呼吸。
女孩太执著,既然你已经挽不回这段感情,就不如离开他,原谅他,这样你才能得到心灵上的平静,才有可能重新开始另一段感情。年轻人的生命里,除了爱情,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女孩若是懂得珍惜自己,就应该学着去原谅对方和自己。只有懂得原谅,才能笑着面对未来。
原谅曾经你爱过的人对自己的伤害,就是原谅自己曾经痴心的付出。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长长的岁月里,无怨无恨地像当初一样,用纯真的心态去爱,去付出。
年轻人无论是在日常人际关系中,还是在恋爱或婚姻里受到伤害或有了委屈时,都请大方地原谅吧!用宽容的心态去原谅对方的错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那么复杂了。
有句名言说:最高贵的报复是宽容。你的宽容和谅解,也是保护自己最有力的武器。当日后别人认识到自己当时的鲁莽和冲动,他会感激你曾经的宽容,那是世界上最温柔的战斗。胜利,永远属于宽容者。
年轻人,要善用宽容,要懂得换位思考,得理却饶人,大方地原谅他人所犯的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给对方一个改过的机会,就是在给自己一个轻松面对的理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