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16 眼见并不一定为“实”,不要过分相信你的眼睛
事情也许并不是你看到的那样
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事实上,这句俗语也有些片面。很多时候,事情的真相不会直接通过表面呈现出来,我们看到的很多事情,实际上并不是那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透过表面现象来解析事物的真相,就会产生误解,被我们自己的眼睛欺骗。
就像《西游记》中讲的故事一样,在没有火眼金睛的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的眼里,白骨精所变的村妇、老妪及老翁,都是善良纯朴的村民,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对方是想吃唐僧肉的妖精。而只有孙悟空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看破白骨精的原形。
一对新婚夫妇非常恩爱,但是家中生活贫困,常常食不果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丈夫决定去很远的地方找一份工作,直到自己有条件给妻子一种舒适体面的生活才会回来。
后来,他找到一份工作。那位老板非常慷慨,对他也很关心,于是那位丈夫就在那里干了整整20年。一天,他告诉老板,自己想要回家了。老板把工钱给了他,并给了他一个忠告:永远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更不要在仇恨和痛苦的时候作决定,否则你以后一生都会后悔的。
他归心似箭,一路跋山涉水,一心赶路。终于在一天的黄昏时分,他远远地望见了自己的小屋。屋里的烟囱正冒着炊烟,依稀可看见妻子的身影,他开心异常,加快了脚步。然而,走得近些了之后,他突然看见妻子不是一个人,还有一个男子伏在她的膝头,她抚摸着他的头发。
看到这一幕,丈夫的内心顿时被仇恨和痛苦填满,他很想马上杀了他们。正要付诸行动的时候,他突然想起老板临行前郑重地给他的忠告。于是,他决定冷静一下,在原地露宿一晚,第二天再做决定。
天亮后,他决定去见妻子,告诉她自己一直忠于她。他敲了敲门,妻子打开门,认出了他,扑到他的怀里,紧紧地抱住了他。他眼含泪水,正要推开妻子,指责她不忠的时候,妻子突然抬起头:“你还不知道吧,你走的时候我刚刚怀孕,如今咱们的儿子已经20岁了。昨天黄昏的时候他还伏在我的膝头问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呢。”原来,昨天他看到的那个男子,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丈夫感慨万千,他快步走进家门,拥抱了自己的儿子,然后给儿子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一家人开心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世人受现实社会中的观念所阻碍,往往认为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相。其实,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世界的表面现象,再加上人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捕捉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甚至经过大脑过滤的信息也未必是准确无误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亲眼所见或者是亲身经历的事情,都并不是表面上那样的。如果仅仅凭眼睛看到的来做决定和判断,往往会给自己留下遗憾或悔恨。
孔子有一次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这个地方,他们带的粮食都吃尽了。他们好几天没吃上饭,都饿得有气无力。于是,孔子就派弟子出去借粮。有一名学生颜回,他把粮食借来了,孔子很高兴,吩咐他赶紧做饭。
弟子们都眼巴巴地等着开饭。就在米饭将熟之际,有人看到颜回抓了一把米饭送进嘴里。这人心想:这颜回是老师树立的道德典型,怎么煮饭竟自己先吃呢?于是向孔子报告了此事。孔子不信,那人便说:“我亲眼看到的,还会有假吗?”
孔子为了证实这件事,等颜回过来请他吃饭时,便故意说:“我刚刚打了个瞌睡,梦到了我父亲,我想用这米饭先祭奠他一下。”不料颜回着急地说:“不行啊老师,这饭已经不洁净了。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掉进锅里,我觉得弃之可惜,便把脏了的米饭抓出来吃掉了;这样再用来祭奠先人不是不敬吗?”大家这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消除了误会。
孔子借着这件事情教育弟子们说:“大家一定记住:眼见未必为实,何况道听途说?”
是呀,眼见未必为实,更勿论道听途说。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都不免会犯偏听偏信的错误。更有甚者,总是把自己看到的当做不可动摇的真理,认为那就一定是“实”的。正因为这些偏见和认识上的错误,才使得人们产生了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误会和麻烦。可以说,世间太多的误会、偏见、谬误和愚昧都是从此而来。
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会因为一些表面现象而误解了自己的亲人、朋友,其实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事情的真相。很多时候,事情的真相是需要验证的,就像以前人们曾认为地是方的一样,直到有人做了环球航行,一直向着一个方向走竟然又回到了原点,人们才终于认识到地球是圆的。
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所以,请不要过于相信你的眼睛,相信它所看到的表面现象。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地思考验证,或者听听别人的解释,尽可能真实地去揭开事物的谜底。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避免做出不理性的判断。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更有一些事情,从表面上看去,我们的判断毫无错误,但实际上距离真相却还有一步距离。因此,要想全面、公正、客观地了解一个问题,不要对自己的眼睛太过自信,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相,我们必须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两个天使一起出门旅行。一天晚上,天使到了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然而主人对他们并不友好,不仅没有给他们端上热腾腾的饭菜,而且拒绝让他们在客房里过夜,只是随便在冰冷的地下室指给他们一个角落。在他们入睡之前,年老的天使看到地下室的墙上有一个破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这家人对我们这么刻薄,你怎么还帮他们呢?”老天使答道:“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第二天晚上,两个天使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这家主人对他们非常热情,不仅把仅有的一点食物拿出来款待他们,还把自己的床铺让出来给他们住。第二天早上起床之后,年轻的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哭泣,原来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一头奶牛死了。这位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对待他们那么刻薄,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而第二个家庭如此贫穷却还热情款待他们,老天使还夺走他们家奶牛的生命。
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里面堆满了金块。我不想让那家人发现,所以就把墙洞补上了。昨天晚上,死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是的,有些人总是喜欢用单一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生活,甚至用偏颇的眼光挑剔着周围的一切。比如他们看见的好人永远都是装蒜的,看见的坏人永远都是主流的,看见的小孩永远都是被惯坏的,看见的老人永远都是打算讹人的;看见的老师都是误人子弟的,看见的学生都是不好好学习的。
这样的视角,不仅仅是片面的,更是可悲的,这正彰显了他们自己内心的阴暗面。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遇到佛印正在打坐,苏东坡便在佛印的对面静静地坐了下来,也学佛印打坐。
过了约一柱香的时间,两人同时睁开眼睛,结束打坐。由于刚打坐完,苏东坡觉得浑身舒畅,满心欢喜。他问佛印说:“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回答苏东坡:“我看阁下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佛印说自己像尊佛,心中大乐。
佛印也问苏东坡:“那阁下看我像什么呢?”
苏东坡心想:“平常老是被你占便宜,今儿个可让我逮到机会了,也换我来占占你的便宜。”于是他回答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微微一笑,便又继续打坐了。
苏东坡占了佛印的便宜之后,越想越乐。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将事情的本末告诉了苏小妹。
“哥,你被佛印占了便宜了,你知道吗?”苏小妹听完苏东坡的说明之后,提醒苏东坡。(www.xing528.com)
“为什么?他看我像尊佛,我看他像牛粪,怎么会是我被占便宜呢?”
“佛书上说,心中有佛,则观看万物皆是佛。佛印因为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尊佛。那敢问大哥你,当时你的心中到底装了什么?”
是的,人往往只看到内心里想看到的东西。比如教师,当你怀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时候,每一个学生在你眼中都有那么多缺点,甚至非常可恶;可是当你带着赞许的目光看他们的时候,便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其缺点和优点,关键是你能否公正客观地去看待。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能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往往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当你抱怨自己走路太劳累时,也许你该感激上帝给了你一双脚;你失业的时候万分沮丧,可不久后你会发现有一个更好的工作在等着你。是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不够理性的一面而已,要想全面客观地看待它,必须要用辩证的眼光。
生活有时候爱和我们开玩笑,它在给予我们美好生活的时候,常常还伴随着痛苦,而痛苦的事情发生之后,又往往蕴藏着一种新的转机。世间之事其实就是如此辩证,得与失,快乐与痛苦,没有绝对的纯度。
要想领悟生活的真谛与美好,则要求我们拥有一双能揭开生活本质的辩证之眼。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用来发现丑陋,一只用来认识美好。如果我们只用一只眼睛看问题,就只能看到生活的一个方面,这是不完整的,是需要被矫正的。
世间之事本来就是辩证发展的,我们能够看到的,永远都只是冰山的一角。明白了这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就能洞悉生活中的美好和丑陋。同时,因为看得通透,也就自然有了选择快乐或者痛苦的能力了,因为快乐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快乐,就不会非要执于一面了。拥有辩证的眼光,你才能发现生活的真相,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人生。
心灵比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
对生活充满着智慧的人,总是具有一双“慧眼”。他们看到的东西,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跟别人没什么不同,但是,他们总能穿透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之中。而很多人只是看到事物的表象,却无法抓住潜藏在表象后面的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无法参透生活的本质。
我们眼睛里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吗?即使是两个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心灵上又隔着多少距离呢?我们看到的东西有多少是被自己的眼睛蒙蔽了事实的真相呢?房子、车子、票子能够用眼睛看见,但是幸福能够看得见吗?让人幸福的东西有些是眼睛看不见的,金钱、学业、成绩虽看得见,但是却不能使人幸福;幸福的心灵需要善良、爱、希望和梦想。因此,要认清生活,就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的眼睛,它太片面,要学会用心灵去看。
一户人家养了一只狗﹑一只猫。
狗是勤快的。每当主人家中无人时,狗便竖起耳朵,巡视在主人家的周围,哪怕有一丁点儿的动静,狗也要狂吠着疾奔过去,就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兢兢业业地为主人做着看家护院的工作。每当主人家有人时,它的精神便稍稍放松了,有时还会伏地沉睡。
于是,在主人家每一个人的眼里,这只狗都是懒惰的,是极不称职的,便经常不喂饱它,更别提奖赏它好吃的了。
猫是懒惰的,每当家中无人时,便伏地大睡,哪怕成群的老鼠在主人家中肆虐。睡好了,猫就到处散散步,活动活动身子骨。等主人家中有人时,它的精神也养好了,这儿瞅瞅那儿望望,倒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时不时地它还要去给主人逗逗趣。在主人的眼中,它无疑是一只极勤快、极尽职守的猫,好吃的自然给了它。
由于猫的不尽职守,主人家的老鼠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老鼠将主人家最值钱的家当咬坏了,主人震怒了。他召集家人说:“你们看看,我们家的猫这样勤快,老鼠都猖狂到了这种地步,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只懒狗,它整天睡觉也不帮猫捉几只老鼠。我郑重宣布,将狗赶出家门,再养一只猫。大家意见如何?”家人纷纷附和说:“这只狗是够懒的,每天只知道睡觉。你看猫,每天多勤快,抓老鼠吃得多胖,都有些走不动了。那就将狗赶走,再养一只猫。”
于是,勤快的狗被赶出了家门,而懒惰的猫则继续受宠。
很多人在生活中就像故事中的主人一样,只会用眼睛看东西,而不会动动脑筋。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是生活的表象,对于真正的内涵则视而不见。他们的心灵一片荒芜,只看到那些有形的东西,而对于生活中的幸福和感动却甚少体会。
我们的生活是实在的,看得到的,但更深层的生活却在存于心灵空间,那是用眼睛看不到的。眼睛能看见花的艳丽,而心灵却可以体味生命的美好;眼睛看到的是蜡烛燃烧时的消逝,而心灵看到的是它的无私奉献;眼睛看到的是成功者耀眼的光环、鲜花、掌声,心灵感受到的则是他们的付出、追求、品格。
正如海伦·凯勒所说:“我渴望看到所有的东西。如果我仅仅凭触觉就能得到那么多的快乐,那么凭借视觉将会有多少美展现出来啊!可是,那些有眼睛的人显然看得要少些。对于世界上充盈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万花筒般的景象,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许人类就是这样,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去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是的,很多人只盯着房子、车子这些表面的东西,却不懂得用心灵去体会生活的真谛。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取道地中海从英国乘船回印度。在甲板上漫步的时候,他听到一对母子有趣的对话: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那位妈妈回答不上来了。于是,旁边的拉曼告诉男孩:“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然而,在做出这一解释之后,拉曼却觉得这个原因并不能让人信服。于是他回去之后对此进行研究。最后,用光散射效应成功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的,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海水的蓝色反射了天空的颜色,却没有真正用心或者动脑筋去研究这个问题。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是如此,简单地相信了自己眼睛看到的事物,却没有用心灵去探询过。
跟眼睛相比,心灵总是能够超脱视觉的层次,去体味、感受、思索、发现生活或事物的精神、品格、情感、美丑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用心灵去体会世界,才能辨别是非,洞察世事,认清前行的方向;才能明察自己的使命,扛起自己的责任;才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并超越自己;才能明白爱的真谛、生活的内涵……
心灵可以看到金钱的庸俗、权贵的虚华。用心灵去看人生,你才不会被世俗所媚,不会被金钱所诱,不会被权贵所压,你才能浩然正气。学会用心灵看事物,你才能透过父母的唠叨、责罚,朋友的挑剔、批评,老师的苛责、严厉,感受到父母深沉的爱、朋友真挚的关怀、老师良苦的用心,你才能收获亲情、友情、师生情。
有人说,人有两双眼睛:外在的眼睛和心灵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到部分,看到表面,看到现象;心灵的眼睛看见真情,看见内蕴,看见灵魂。被外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大脑的储存;被心灵的眼睛看到的,成为心灵的财富。我们要学会用心灵看世界,它比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