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成才的基础
家教与成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家教的目标,是要引导子孙成才;实现成才的目标,又在于家教的基础。
“基础”与“目标”之间,虽然还有很长的距离,但基础能打好,就能让孩子在成才的路上迈开稳健的步伐,向成才的目标迈进。
然而,有良好家庭教育培育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成才;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孩子,有的也可能成才。这里有内因与外因等诸多因素。但也不可否认: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成才的几率就会高;没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成才的几率就会低。从这一高一低的差距中,就能显示出重视与不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效应。
有关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前边讲了很多。那么,要培育孩子成什么才,如何成才?应该以实现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观,研究人们普遍关注的成才理念。
那么,什么是人才呢?《辞海》注释是:“指有才智或有高尚道德的人。”也就是说,是指有才识学问、有才学才能、有道德品格的人。这样的解释还不够明确。具体到现实生活中,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人才观;不同的社会制度,也会有不同的人才学。所谓人才,也是有不同标准和不同层次的。如果把人才理解为高不可攀那么神秘,或者是理解为能养家糊口那么简单,都会影响孩子立志成才的信心与追求。现实的标准应该是: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要以培养现代新型人才为目标,塑造出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有用之才,通称为人才。当然,人才也是有不同标准和不同层次的。有实用性专业大众人才,也有高素质、高学识、高科技、高层面的国际尖端人才。从而就会给多数不同家庭、不同孩子追求成才的理想与目标,留下多途径发展、阶梯式攀登的更大空间。
为孩子健康成长精心抚育,为孩子勤奋成才耐心服务,为孩子立业成家尽心谋划,已成为父母和长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值得欣慰的是,面对时代进步的新情况、不断发展的新理念、教子有方的新模式、成才有道的新经验,提出了人才观的新转变,这就是:
一、在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上,由单纯的“片面教育”正在向综合性“全面教育”转变。过去往往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与教育。为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必须通过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人格道德的、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有身心素质健康的各类人才。(www.xing528.com)
二、在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由“望子成龙”愿望正在向“教子成才”的实施上转变。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父母历来把自己的子女当成是“私有财产”,家庭教育的目标仅仅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现在逐步认识到:孩子是自家的,也是社会的,国家的。孩子的前途命运只有与国家社会联结在一起,将来才能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
三、在家庭教育的内容上,由落后的“封闭型”正在向世界的“开放型”转变。过去的“封闭型”教育,往往导致一些孩子形成畸形内向的个人性格,有学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能工作、没创新。这些孩子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与现代社会发展形成极大反差。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冲开了家庭教育的封闭闸门,使家庭教育同样面向现代、面向世界,有益于孩子尽快成才。
四、在家庭教育的模式上,由“我说你听”的单向输出正在向平等交谈的“双向循环”转变。过去家长的“我说你听”,往往会形成学用脱节的两张皮和代沟,如果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平等的交谈,有利于孩子的理解与接受。
五、在家庭教育的理念上,由整齐划一的“大锅饭”正在向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转变。只有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和个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六、在家庭教育的方向上,由崇拜“偶像”正在向学习身边榜样转变。当今的孩子都有自己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更为现实的是,要引导孩子学习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为自己增添信心与力量。
培育人才理念的六个转变,正是为了培养子女成才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打得牢不牢,决定于家庭教育是否有效。明确了现代社会的人才观,就能为培育孩子成才树立新理念。并要在打好学习基础上下功夫,在转变人才理念上做文章,在实现成才目标上看效果。所以说,家庭教育是成才的基础;成才的基础来源于家教的效应。基础能打好,成才的几率高;孩子要成才,全靠基础好。
2011年春节时,与贤侄杨玉昆和杜美荣夫妇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