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个性太坏怎么办?
有的孩子个性太犟,不服管,不听劝。有时候还要以逆反的心理,专门与家长、老师“对着干”。往往让家长揪心,常常挨老师的批评。在家长眼里是个“不省心”,在老师看来是个“差等生”。
这样的孩子果真是没有出息的“差等生”吗?其实不然。这种个性太犟、性格倔强的孩子,只要精心呵护,善于引导,有可能把所谓的“偏才”、“怪才”,培养成能够创造奇迹的奇才。我国著名童话作家、由联合国颁发“国家出版创意大奖”和“中华慈善楷模奖”获得者郑渊洁,就是一位个性太犟的典型,更是一位有奇思妙想、有奇特效应的成功奇才。
与郑渊洁相识、相知20多年,因为有青少年教育家杨宗的支持、有郑渊洁和我家小儿子赵岩平联手创办的《童话大王》杂志这个平台,又把渊洁家、杨宗家和我们家联结在了一起,成为三代世交。所以,对渊洁的倔强个性比较了解,对渊洁的成才经历比较清楚,对渊洁的成功成名也都熟悉。从小个性倔强、学习不是很好、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郑渊洁,被老师批评为“最没出息的”差等生。但他能够创作出600多万字的童话作品,比“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作品多两倍;能够塑造出皮皮鲁、鲁西西、罗克、贝塔等等童话艺术形象;成为全国亿万少年儿童喜欢的童话作家;成为“2010年中国最值得信任的二十人”之一,实在是一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童话般奇迹。
郑渊洁的成才、成功与成名,固然是靠他的遗传与天赋,靠他的奇妙幻想,靠他的神奇想象,靠他近30年的不懈努力,靠他那股倔强的性格和古怪的犟劲,这些都是成功的内因。然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起了重要教育引导作用的外因,就是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有一位不是名人的无名人士,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经典名言。他说:“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不一定能有了不起的儿子;但一个了不起儿子的背后,可能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就是那种了不起儿子背后的了不起的父亲。
郑洪升出生在山西省浮山县,只在村里上过私塾小学,14岁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先在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当学员,后到华北军政大学和石家庄步兵学校任教员,还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国防科委和山西省军区从事思想理论工作。历任省军区宣传处处长、省军区大同煤矿政委。不仅成为一名副师职领导干部,而且是一名自学成才的杰出代表和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
正如郑渊洁所说:“我从父亲身上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是自学能力,我父亲是一个自学狂。”他又说:“我将自学这个传家宝,又传给了我的儿子郑亚旗,形成三代人自学成才的良性循环。”(www.xing528.com)
郑洪升的教子理念有四条:一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二是激励孩子的自信心,三是开启孩子的想象力,四是增强孩子的向心力。尤其让人震撼的是由郑洪升所著的《郑渊洁家书》和《人生十论》。前一部是写给郑渊洁20多万字的家庭教材,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启示。当时给人的感受是:“竟然有这样坚持10年为儿子写信的父亲。应该让天下人想想,应该怎样当父亲,应该怎样做儿子。”从此,不仅看到了一位伟大父亲发自肺腑的爱心,而且也看到了郑渊洁所以能走上成才成功之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期,郑渊洁在北京工作、写作,老郑仍在太原工作、居住。那时候电话通讯还不太方便,更没有手机、电脑,父子间的交流沟通主要靠写信。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父子间往来通信多达1000余封。《郑渊洁家书》只是选编了其中郑洪升给郑渊洁书写的59封长信。在这期间,正是郑渊洁童话创作的起步和成熟的关键阶段。通过家书这种传统的、谈心式的形式,将数十位中外名人的成功经历以及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故事讲给儿子听。这一封封用毛笔书写的、加了标题的、量体裁衣的、雪中送炭的育才家书,不仅极大地激励了郑渊洁从事童话事业的信心与勇气,而且又充当了郑渊洁童话创作需要鲜活素材的“二传手”。这样的父亲能不让人敬佩,这样的儿子能不让人欣喜吗!
读了《郑渊洁家书》这部震撼人心的家庭教材,十分钦佩洪升兄的良苦用心,同时相信书信往来的特殊效应。我也试着给孙辈们写过一些激励性的长信和期望性的短诗,显然比当面谈和电话里讲,亲切得多、有效得多。当面谈心,谈完就会忘记,电话里交流,讲完也会淡忘。唯有用心写在纸上,用情表达爱心,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肺腑之言,传递到孩子的心灵里,会收到预想不到的、长期留存的奇特效果。
孩子个性太犟怎么办?就从郑洪升写给郑渊洁这些珍贵的示儿家书和四条教子理念中,能够受到启示,可以找到答案。
2011年4月,在五台山锦绣山庄与高玮和蔡献君一行留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