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却傲气傲骨长存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
国画大师徐悲鸿说过一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也就是说,人不应该骄傲,但不能没有骨气。
大师的一生也实践了这一名言。徐悲鸿在巴黎学美术时,一个外国人污蔑中国留学生“生就是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把中国人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听了很气愤,他针锋相对地对他说:“我们比试比试,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徐悲鸿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学习更加努力刻苦,后来在多次竞赛中他都得第一,他的画技轰动了整个巴黎。这给了那个向他挑衅的外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使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回国后,徐悲鸿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也不被政治上的高压所屈服,坚决拒绝为蒋介石画像。他坚持走自己的路,用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祖国服务,为中华民族争光。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种傲骨就是做人的骨气。晋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家里人口多,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粮断火,揭不开锅,但宁愿挨饿也不去领“救济粮”;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抗战期间闭门谢客,拒不替日本侵略者演一场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不为重重诱惑所动,不顾美方的重重拦阻,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华之时,冼星海回到了祖国,他表示:“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用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的人民大众,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服务。”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冼星海归国后,曾经应邀到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担任音乐指挥。在那个时代,工部局交响乐团是外国人出资办的,其中从事音乐的人也都是外国人,冼星海去工作,已经属于破例了。
一次,冼星海指挥乐团的人演奏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冼星海对演奏不十分满意,于是停下指挥棒说:“先生们,你们的演奏过于华丽和轻松了。为了表现贝多芬,我认为宁可粗犷些、坦真些,以体现出快板乐章的浪漫精神。”(www.xing528.com)
说完之后,乐队中似乎没有什么反应。半晌,首席小提琴手说:“我们从来都是这样演奏的。”
毫无疑义,乐手是应当服从指挥的音乐处理的,除非找到真凭实据的指挥的谬误之处,这位乐手的回答显然是在有意顶撞冼星海。但冼星海却耐着性子说:“我觉得,一个指挥对整个演出负有责任,这点你们是应该了解的。”
这位乐手非但不反省自己,反而气势汹汹地说:“我们了解,一个不曾产生过一部交响乐的国家,能够出现一个什么样的交响乐指挥。”
冼星海极其严肃而沉痛地放下了手中的指挥棒,毅然地说:“我和我们的国家都不能容忍这种卑劣的侮辱,再见吧!先生们!”说完,他推开上来劝解的乐队负责人,大踏步地离开了工部局交响乐团。冼星海能够忍受个人的屈辱,但他不能忍受对祖国、对民族的污蔑,这就是一个音乐家的傲气,是他高尚品质的体现。
这些生动的事例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艺术大师徐悲鸿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的确,人不可有傲气。有了傲气的人,往往会自命不凡,认为自己能干,比别人高出一筹,从而目中无人。这就是他今后失败的先兆。有了傲气的人,当成功的时候,赞扬、奉承之词迎面扑来,他就会飘飘然,听不进批评和忠告,辨不清真假与是非,最终还是失败。所以“人不可有傲气”。
我们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所谓傲骨,就是从精神上体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傲骨,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傲骨,是一种内心世界的顽强品质,是敢于面对恶劣环境不卑不亢的底蕴。梅有傲骨,因为她能蔑视严冬的冷酷;牡丹有傲骨,因为她能不畏权贵的淫威。傲骨,是骨子里具备的抗争或者叛逆思想,这种思想被人所称颂,被人所推崇。傲骨,是一种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要具备的精神。
有傲骨的人,就是有自信和不屈的性格。当失败和挫折降临的时候,不唉声叹气,不气馁;有傲骨的人,不屈服于势力,敢于同逆境抗争。
傲气与傲骨不可能相提并论,傲气是我们所排斥的,而傲骨是我们所崇敬的;傲气注定会失败,而傲骨却能帮助我们走向胜利。
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