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伦理文化与企业发展成果

伦理文化与企业发展成果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言论伦理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和浓厚伦理文化氛围中的中国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所以,从传统伦理文化的角度研究当代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伦理文化与企业发展成果

前 言 论伦理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课题。Ariede Geus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现今世界上的主要企业(大型的目前发展良好的企业)100年之后大概只有40家还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假如只包括那些不仅自己存活下来,而且还能为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效益的公司的话,那么这个名单还会更小。Ariede Geus的研究和世界权威的统计都证明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视野来探讨中国伦理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问题。企业持续发展问题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的新课题,既是在企业成长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研究深化和拓展,又融入了知识经济新时期人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以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从成长的要求来看,企业持续发展是对企业永续成长的一种追求,同时在知识经济新时期,又融入了“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利润稳步增长的同时,必须努力处理好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2005年问世并风靡一时的“蓝海战略”,揭示了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悖论:今天,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竞争白热化,而需求却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萎缩,企业取得获利性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似乎可以称之为“竞争悖论”——当竞争走到市场经济的一个临界点,就会与其原有的功用——竞争创造财富(并且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财富唯一的源泉)发生背离,坚持竞争战略和竞争手段越来越造成赢利率的降低。对于这一“竞争悖论”的解释之一是,对于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导致的人的利己心的片面的和僵化的认识,没有全面理解斯密理论在提出“经济人”假设的同时还提倡“道德情操”和“伦理关怀”,以致后来当主流经济学的推波助澜使得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被抬到市场经济发展理论的巅峰的时候,竞争走上了神坛而被顶礼膜拜和不容置疑。对于“竞争悖论”的解释之二是,西方的所谓主流经济学长期以来主张的“无价值判断”的实证研究,用“休谟铡刀”砍断了对于复杂的经济社会的更全面、细致和真实的认识,以致忽视了经济哲学的功用和历史的辩证法所揭示的市场经济的阶段性发展现实,以及经济学研究中规范性分析的无可替代的意义,从而造成了一个根本缺陷——“经济学的贫困”。走出“竞争悖论”困境的根本办法是要有理念更新,要重视经济哲学的分析和历史的辩证法的功用,要坚持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有机统一,当然,这还需要一个实践的展示过程以及认识的与时俱进过程。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不仅以其倡导的基于伦理考量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和发展理论赢得了历史上第一个由亚洲人获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也进一步开辟了走出“竞争悖论”困境的广阔通途。从此,西方“经济学的贫困”开始柳暗花明,战略联盟理论、虚拟企业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物流和价值链理论、合作理论和博弈理论、“双赢”及“共赢”理论、“竞争合作”及“合作竞争”理论,乃至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蓝海战略”相继问世,经济伦理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具有实际意义。所以,“蓝海战略”祈求于通过“彻底甩脱竞争”和要素“整合”,去开创“蓝海”这样一个“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从而实现其所谓的“价值创新”,或者是“新的利润和增长的契机”。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管理学研究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利益相关者战略理论,则是基于伦理道德的考量,从“和谐共存”、统筹兼顾与企业存在各种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的利益需要出发,追求“双赢”或者“共赢”目标的实现。伴随着21世纪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一种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挖掘和传统管理的历史扬弃中创新发展的中国式的和合管理,提倡遵循以人为本与和合价值观准则,通过“和气发财,合作制胜”的路径选择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这些新的思考,都为企业持续发展的讨论开辟了新的视野。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在认真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在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和浓厚伦理文化氛围中的中国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本研究所要揭示的对当代中国企业持续发展存在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相互联系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奋进、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所以,从传统伦理文化的角度研究当代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Adam Smith的研究,对于道德的作用、经济学和实际生活中伦理问题的相互交叉给予了肯定。一个应该特别注意的现象是,在中国,伦理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文化都呈现出伦理型的特点。对于中国文化饶有兴趣的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的序言中特别指出:“你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念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秘的宇宙万物本原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逻辑思维告诉我们,能够维系同一制度的经济社会数千年的持续发展,其中必然有一个共识性的精神支柱,一个被公认而又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长河中,去发现、去挖掘、去总结这种能够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当代经济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给予中国学者的新启示就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中实现新的繁荣与振兴,必须在认真挖掘传统伦理文化精华中,寻找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之路。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所共同提倡的传统和合文化最为悠久流传。“和合”哲学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成为支持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今天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营养。

20世纪70年代末从美国兴起的经济伦理学,旨在通过伦理道德的引入,去有效地克服商业欺诈、恶性竞争、环境污染以及腐败行为等,以保证和促进企业的持续成长。这使得企业为了更健康地发展,不仅在原有探讨的基础上要继续深入和拓展,还必须认真思考关于商业道德、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同时还必须认真思考市场经济新发展对于传统的竞争战略和新生的合作因素的选择。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且是一个社会性学习组织。这表明企业不但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且更应该追求社会效益,通过学习不断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效益。

关于“蓝海战略”所揭示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竞争悖论,就是市场经济这一转型时期或者过渡阶段的必然表现。“蓝海战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中国式的和合管理所证明的就是市场经济已经发生了阶段性转化。按照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阶段性的观点,市场经济应该有着阶段性的发展。竞争与合作因素作为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一对矛盾范畴,其双方力量的对比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践而不断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于合作因素的需求超过竞争需要的时候,市场经济就会发生转型,渐渐地由竞争型阶段转化到合作型阶段。市场经济新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在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商业道德、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挑战的时候,必须特别注重这些挑战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只有把企业的成长问题与全球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等共同问题联系起来,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新时期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之所在,从而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的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的获利能力就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也就是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当前的市场经济正在由以竞争性因素为主导向着以合作性因素为主导的新的发展阶段转化,西方的“蓝海战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中国式的和合管理就是对这种市场经济新发展的新思考。从竞争力到核心竞争力,曾经是长期以来的竞争型市场经济时期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之所在,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客观上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对于合作的需求,使得我们必须重新探讨企业在新的形势下能够继续健康成长的新途径,探索市场经济新时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新能力。如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所说:“齐心协力,成就卓越”的能力,或者如西方学者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和谐共存”所形成的能力、“蓝海战略”的“整合”所形成的能力、中国式的和合管理的“和合发展能力”,就是市场经济新时期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历史上成功企业持续成长的经验以及那些已成过眼云烟的企业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中国企业的成长,根植于五千多年传统历史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上,必须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从中国的国情实际、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实际、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理论及其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更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挖掘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正确发挥传统伦理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有效地保证中国企业的健康成长。

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能否长期保持好的管理效率和效益。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告诉我们,企业组织行为、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是影响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本文通过伦理文化对于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这些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有益的启示: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实践说明,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力是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力的重要源泉。因此,从传统伦理文化的角度研究当代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是企业实现与时俱进的需要。西方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蓝海战略”,以及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挖掘中创新发展的和合管理,就其深层次的思想根源来说,就是建立在一种伦理道德上的考量,同时,也是对市场经济发生新的阶段性变化的一种新思考,其中的合作性要求实际上也是对长期以来的竞争性战略的检讨和扬弃。因此,伦理文化的有效运用,对于深刻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由竞争型向合作型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得出的有普遍意义的新的认识是:(www.xing528.com)

其一,伦理文化的有效运用,有助于选择和塑造与市场经济新时期相适应的价值观。基于伦理道德考虑的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蓝海战略”和中国式的“和合发展战略”认为,管理者不再仅仅关注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单一目标,同时更关注企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与其他利益团体和谐共存的问题,更关注在与利益相关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主张通过“和谐共存”、“整合”或“和合”实现“双赢”或“共赢”的目标,最终求得企业自身的顺利发展。这些创新性思想同时也表示以人为本与合作性理念成为市场经济新时期的新的价值观选择标准。

其二,伦理文化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形成和培育市场经济新时期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企业能否保持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能否有效地培育和提升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市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一方面,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伴随着知识经济到来的市场经济新发展,经济伦理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又揭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赢利目标越来越相悖的现象,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寻找一种适合市场经济新时期需要的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学者所提出的通过“和气生财,合作制胜”的路径选择形成的和合发展能力,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范畴,与西方学者提出的通过利益相关者方法形成的“和谐共存”能力、“蓝海战略”通过“整合”形成的“价值创新”能力一样,都是一种由合作性努力所形成的市场经济新时期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三,伦理文化的有效运用,有助于规范企业行为和提高组织绩效。当代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说明,管理效率或者绩效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过程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执行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西方学者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和谐共存”能力、“蓝海战略”的“整合”能力、中国式的“和合发展能力”,这些通过合作性努力形成的合力,对于提高组织的领导能力、凝聚能力、执行能力乃至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转化时期仍然需要的核心竞争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四,伦理文化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构造适应市场经济新时期需要的企业发展战略。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要求企业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发展战略。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目标的企业应属传统企业而不属现代企业。现代企业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社会责任为最高宗旨和最高追求;以实现赢利性和道德性有机统一为保证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与中国式的和合发展战略一样,西方管理学研究中产生的一种建立在利益相关者方法基础之上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蓝海战略”的核心观点,提倡“整合”、统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通过某种“联盟”或者“合作”方式,最终使得利益相关者都能够相得益彰,实现“双赢”、“共赢”和共同发展。

其五,伦理文化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企业伦理文化对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境界和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履行社会责任,有着导向和支持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伦理,是一种旨在追求“共同福祉”的企业社会实践。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精忠报国、为官爱民、克己奉公等内容,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非正式规则或者非正式制度安排,对于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而且,其中的部分内容已逐渐转化为正式规则或者正式制度安排,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些内容融为企业伦理文化以后,对于企业明确和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六,伦理文化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企业伦理文化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重要保证,对企业持续发展过程有着全方位的积极意义。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内容,企业伦理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其非正式制度的方式,通过习惯、习俗、舆论、信念、伦理道德等非正式规则的教化作用来实现的。所谓伦理管理,就是运用伦理文化的力量来进行管理。运用这种非正式制度的伦理管理,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道德品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主体的努力程度,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激励团队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其七,伦理文化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构建一种能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告诉我们,伦理文化以其潜移默化的力量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全过程存在着全方位的影响作用,正确地发挥传统伦理文化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培育和提升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能够有效地发挥伦理文化的积极影响作用来催化这一系统工程和提升这一系统工程的效率,必须对发挥伦理文化影响作用的全部过程进行有机的组合,才能真正形成市场经济新时期企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合力。基于这种考虑,可以依照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由赫尔维茨开创并由马斯金、迈尔森进一步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综合企业成长理论的资源观的资源配置思想和能力观的能力构建机制思想,充分运用伦理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及其催化、组合、提升和放大作用,设计一种能够在企业价值观准则、企业组织行为、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都能够有效发挥伦理文化积极影响作用的整合机制,也就是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构建机制,就能够更有效地保证和实现市场经济新时期企业的持续发展。

在本书付梓之际,时逢“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首当其冲的是曾经在全世界金融市场甚至全部市场经济中翻云覆雨的美国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一个接一个地轰然倒下。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注资、降息等措施来企图维护自己的金融秩序,然而,在扑面而来的“金融海啸”面前,一切自保的行动和以邻为壑的做法都无济于事了,全世界被迫联合行动,合作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当然,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伦理文化与企业持续成长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要讨论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危害及其应对。但是,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的根源、危害及其应对状况的审视,可以给我们许多有意义的启示。尽管从金融研究的专业角度来说,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有其复杂的根源——已经被无数次讨论的美国的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是其直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应该追及传统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制度,然而,在这些原因的背后,以及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而被越来越多地揭露出来的金融诈骗,乃至最近揭露的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证券欺诈骗局,深刻地揭示出道德风险的不可估量的重大危害性。正如一篇题目为“麦道夫骗局与价值投资的死亡”的评论文章所言,投机就像山岳一样古老,麦道夫不可能是华尔街上唯一一个涉嫌欺诈的家伙。如果麦道夫只是偶尔做了一次假账,或是对于年度的财务审计略有“改动”,这些虽然都构成了违反信息披露的业界规则,但也可能被人们原谅。最让人们感到愤怒的是,这样的一位名人竟然会以这样一种不可原谅的方式进行欺诈,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刺痛了华尔街价值观念中最柔软的内心地带。麦道夫的投资骗局告诉我们,华尔街腐败了,而且我们都错了。

随着“一场百年不遇的危机”日益暴露出来的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欺诈所反映的种种不道德行为,也折射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所谓非价值判断的实证研究方法所带来的越来越多的脱离现实的判断。非价值判断的实证研究方法只能是基于“经济人”假设之上的一种理论推演,忽视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和因此而来的社会性,换句话说,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的任何理性行动都摆脱不开价值判断,否则只能是由一相情愿而陷入“经济学的贫困”。正如莫里斯·阿莱(Maurice Allais)所指出的那样,“现代经济学是在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发展,即脱离现实地、纯粹地构造人为规范。同时,经济学越来越为数学形式主义所控制,而这绝对是巨大的倒退”。[1]像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中所揭示的华尔街的种种贪婪、自私及其巧取豪夺、损人利己的肮脏现象,不仅是竞争逐利行为造成的罪恶,而且归根结底正是由于脱离了道德伦理的底线。这也因此说明,市场经济行为中需要道德伦理规范,否则势必沦落入不道德的、非人性的泥潭。所以,当代经济伦理学揭示的伦理道德对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应该受到重视,伦理道德因素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认真研究,以便更有效地应对金融风险和进行金融秩序及金融制度创新。

今天,当“社会人”假设、“道德人”假设越来越成为共识的状况下,传统的由“经济人”假设规定的利己心及其由此生成的逐利行为和无所不用其极的竞争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理论和实践的质疑,当代经济伦理学揭示的伦理道德对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应该受到重视,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社会风险防范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认真研究,以便更有效地应对金融风险和进行金融秩序及金融制度创新。由此引发了笔者的下一个研究命题——伦理文化与金融风险防范,希望能够不断地有所进步和收益。

【注释】

[1]莫里斯·阿莱:《虚伪经济理论面面观》,李仁贵主编:《24位诺贝尔奖大师解读经济学与人生》,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