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动传奇:高原训练中的魔鬼营地

运动传奇:高原训练中的魔鬼营地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什么高原训练有着看似“神奇”的训练效果?高原训练还可以提高人的心肺能力,增加人的脉搏输出量以及肌肉的有氧、无氧的代谢能力,运动员的耐力会因此获得提升。%%参加高原训练的时间长度同样是因人而异。胡教授总结了3个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因素:首先是人体的适应能力。

运动传奇:高原训练中的魔鬼营地

高原训练:“魔鬼营地”里的运动传奇

提起“高原反应”,多数平原人都会谈虎色变。我们在足球或者其他运动中会多次听说“高原优势”,也会经常听说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那么,高原究竟是不是一种优势?高原训练是否真的是通往领奖台的捷径?高原到底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神奇?

“高原优势”也能破解?

春城昆明位于西南云贵高原中部,海拔1895米。2008年3月26日,中国男足在这里迎来了2010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20强赛的第1个主场比赛,对手是实力胜于我国的澳大利亚。本场比赛非常关键,所以我们把主场设在昆明,以期利用“高原优势”限制对手发挥。最终,中国队0∶0战平澳大利亚,很多声音对比赛结果不满,将其视为“高原优势”计划的破产。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院长、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胡扬教授却并不认同破产的说法,他认为比赛结果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另外对手实力本身比我们强大,如果没有高原主场的优势,也许就不是打平这一结果了。

高原反应是指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这对未提前做好适应训练的运动员是一种非常不利的影响。如果我们的竞争对手,对我们也利用高原向我们“发难”,我们有什么办法克服?

胡教授认为,一般有两种对策:一是提前去适应,让运动员充分适应高原环境,我们的队员去昆明比赛前也需要提前适应;第二是“去了就比”,因为一般高原反应最强烈的时候是第4~5天,在这之前就比赛也是一种解决办法,此次澳大利亚选择赛前3天来到昆明,就是这个道理。

高原训练才是取胜之道?

企图利用高原这一自然因素获得竞技比赛的胜利,毕竟只能算是“取巧”,提高自己的实力与水平才是制胜根本。但高原对于运动,就这么一点用处吗?当然不是。

高原训练是当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强度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因为当时某些比赛的举办地海拔在1500米以上,针对这一情况,一些运动队专门组织了一种高原适应性训练,结果在比赛中参加高原适应性训练的运动员比赛成绩比没有参加该训练的运动员有了明显提高,这在运动训练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有各级运动队到昆明进行高原训练,中国女篮、中国女子游泳队、国家女子中长跑队员,以及著名的‘马家军’都曾在昆明的呈贡、海埂基地集训,甚至日本的女子马拉松奥运冠军野口水木等人也曾不远万里到昆明训练……”云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范云生说,中国女子游泳队的“五朵金花”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大放异彩,以及当年“马家军”和中国女篮在世界大赛上取得好成绩,都与高原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原训练是一把双刃剑

为什么高原训练有着看似“神奇”的训练效果?

高原环境具有低压、低氧、寒冷、日夜温差大等特点,其中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由于大气压力降低所致的低氧。

胡教授介绍道,高原训练是一种在低压缺氧条件下的强化训练,主要是利用低压缺氧环境,对运动员机体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增生,血红蛋白增加,这意味着血液运氧能力的增加。高原训练还可以提高人的心肺能力,增加人的脉搏输出量以及肌肉的有氧、无氧的代谢能力,运动员的耐力会因此获得提升。

总之,高原训练有利于发展耐力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中长跑、马拉松、游泳、自行车滑冰、划艇、球类等运动项目中,而对于短跑、跳高跳远等需要爆发力的项目并无明显作用。

是不是经历了高原训练,运动员的成绩就一定会提高?训练的效果有多明显?

对于这一点,从事多年研究工作的胡教授表示具体情况因人而异,而且提高的程度并不能完全量化。成绩到底提高多少取决于诸多复杂的因素,主要看高原训练的过程掌握得好不好。例如,每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同样的训练后有的人提高得明显,有的人没有提高甚至会成绩下降。(www.xing528.com)

看待任何一样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利用得好,就是优势;利用不好,反而就是劣势……如果训练技术不到位,高原训练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除了好的影响,高原训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有很多,比如力量丢失、肌肉萎缩、训练的强度下降等等,这对于一名高水平的运动员是非常不利的。

%%参加高原训练的时间长度同样是因人而异。一般在一个月左右,有的人可能就两个星期或者3个月。至于究竟在比赛之前的多长时间之内开始训练合适,也不能一概而论。

胡教授总结了3个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因素:首先是人体的适应能力。比如高度,有的人在2000米训练合适,有的是1800米,有的则高于2000米;第二是训练强度,大了或者小了都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结果;第三是营养,能不能及时地补充营养不能被忽视。

“高住低训”再不用上高原?

我国现在有昆明海埂、西宁多巴等知名训练基地。这些都是非常成熟的基地,硬件设施与服务堪称一流。另外我国还有甘肃榆中贵州红枫湖等亚高原训练基地,多位冠军从这些基地走出,高原基地是中国体育走向强大的重要保障。

高原地区大多都很偏远,有没有免受上高原的舟车劳顿之苦却能取得同样训练效果的替代方式?

胡教授说,目前在平原就可以实现人工低氧环境,以补充在平原地区训练不足的地方,这就是“高住低训”。

训练过程中运动强度是取得良好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高原缺氧使运动员很难保持与平原相同的强度进行训练。针对这一问题,美国人本·莱文于1991年提出了高住低训法,即运动员居住在高原或人工低氧环境,而训练则在较低高度的地方,用这种方法运动员可以在同一天内分别接受训练和缺氧两方面的刺激,既可以保证正常的运动训练又可以通过缺氧暴露提高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的能力。这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训练方式。

还有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技术是“低氧帐篷”,悉尼奥运会时就有运动员在奥运村里并不睡床,而是睡在自己携带的低氧帐篷内,也能达到“高住低训”的效果。这种帐篷利用抽吸装置将空气中的氮与氧分离开,然后把高氮低氧的空气吹进帐篷,这样能对空气浓度进行有效调节,这种帐篷内可模拟相当于高原甚至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大气环境。

由加拿大政府、企业和加拿大奥委会赞助的“2010年夺冠研究计划”就采用了人工低氧帐篷模拟高原环境训练运动员,他们希望这会成为以后的温哥华冬奥会上,加拿大登上奖牌榜首的“秘密武器”。

高原是世界纪录的诞生地?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美国跳远选手鲍勃·比蒙第一次试跳跳出了8.90米。全场观众和裁判都目瞪口呆,因为这一成绩超出当时世界纪录整整55厘米。直到23年后,这项惊人纪录才被打破。在那届奥运会上,还有很多短距离项目有重大突破,这与高原也有关系吗?

“当然有。”胡教授提醒说,那一届奥运会上所取得的成绩突破皆是来自于短距离赛跑、跳跃等项目。这个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高原上重力相对较小,体重对于运动员来说会相对变小,所以在跑跳时作用明显;另外,高原空气密度小,产生的空气阻力也就小。明白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会有这么多好成绩产生了。高原在此种角度上的确变成了一种先天优势。

是不是在高原上国家的运动员就有可能创造比较好的成绩呢?“这不一样。”胡教授笑道,在高原土生土长,与从平原去高原训练的情况不一样。虽然埃塞俄比亚这样的高原国家出了不少长跑好手,但是毕竟比赛是由诸多条件决定的,除训练外,还有比赛战术、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以及现场发挥等。

“拿足球来说,毕竟它是圆的”,胡教授说。

滕继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