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18时29分,嫦娥一号离开托举她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开始了100多万公里的奔月之旅。
未来两周内,卫星经过了4次变轨、2~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对月球开展了科学探测。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至今,中国的卫星与地球的距离均在8万公里以内。而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表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现在,让我们为您揭开“嫦娥一号”的神秘面纱。
工程解读篇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这个被称为“月亮女儿的故乡”的地方,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就圆满成功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那么,这10个关节点是指什么呢?
关节点一:发射。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迄今该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
关节点二:入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变轨。10月25日下午,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调姿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10月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运行3圈后,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这一时刻在10月29日。
关节点四:奔月。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热身”后,嫦娥一号正式奔月。10月31日,当卫星再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
关节点五:修正。在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一号卫星需飞行约114个小时。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来讲,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第一次是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一天之内,第二次是在到达月球的前一天内。
关节点六:制动。11月5日前后,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需要进行减速制动,也就是“刹车”。只有这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这是实现绕月飞行的一个重要步骤,我国科学家已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关节点七:绕月。嫦娥一号的第一次近月制动,发生在11月5日。11月6日前后,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11月7日前后,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轨道。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
关节点八:探测。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携带的“8种武器”开始大显身手。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在11月下旬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展开探测;而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不间断地捕捉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40万千米范围的“地-月”空间环境展开探测。
关节点九:传输。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传输天线有两部:一部是定向天线,方向始终对着地球上的接收天线;一部是全向天线,也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天线。
关节点十:研究。嫦娥一号获得的数据十分珍贵。能否利用好这些数据,将决定探月活动价值的高低。传到地面的数据将被送到设在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完成预处理的数据,由地面应用系统组织更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研究。
太空探索篇
每一点进步都是一次艰辛的跨越
50年前的10月,前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1961年4月,前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造访太空的人。8年后,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个足印时,这位美国宇航员留下了一句载入人类史册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如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1971年6月,苏联3名宇航员在飞船气压阀失效时因为缺乏航天服的保护而死亡;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爆炸,7名壮志未酬的宇航员献身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它的第28次飞行返程途中突然解体,只差16分钟就能踏上地球的7名宇航员全部牺牲。在人类迄今开展的123次月球探测中,成功率不到50%。
但是,牺牲从来没有阻挡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没人知道我们能走多快多远(www.xing528.com)
今天,航天领域的合作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来自日本、德国等国的航天专家,出现在了中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场的观礼台上。在不远的将来,从嫦娥一号卫星上传来的数据,将被全世界的科学家共享。
传说中的嫦娥也许在广寒宫中寂寞一生,但嫦娥一号卫星并不孤单——就在她奔向月球时,行走在太空中的各类飞行器达上千颗。美国科学家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目前已飞行到距太阳150亿公里的地方。根据传回的数据分析,它正在脱离太阳系,真正进入银河系的空间,成为人类发射的跑得最远的航天器。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太空探索,没有人知道我们能走多远,能走多快。”太空就在那儿,月球和其他行星就在那儿,人类获得知识与进步的希望就在那儿。——这,也许就是中国发射“嫦娥一号”的终极目的所在。
百姓生活篇
卫星电视、移动电话、数码照片……航天技术诞生之初,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有一天,它会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密接触”。几十年来,航天技术的发展,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太空文明”,已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触手可及。
卫星技术:天涯若比邻
仅一个卫星通信技术,就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电话、数据传输、电视转播、卫星电视、移动通信、救援、远程医疗等上百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国的通信卫星承担了几十套电视节目、30路对外广播的传输任务。运用航天技术研制出的数字电视机顶盒,还可以让我们收看到更多频道、更加清晰的节目。
几十年来,与百姓心贴心的“太空文明”,当然少不了气象卫星提供的“天气预报”。目前用于航天器回收的天气预报方法,还可以服务于一些体育赛事的天气预报。例如,可以直接用于北京奥运会某一场馆、某一时段的天气预报,甚至可以细化到预测半小时内天气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损失高达2000亿元。近年来,我国广泛利用卫星遥感对台风、暴雨、泥石流等进行预报和评估,使国家每年减少自然灾害损失达数百亿元。
空间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太空具有在地球上难以模拟的、独特的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等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导植物性状变异,培育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就是太空育种。
自1987年以来,我国进行了300多种农作物种子卫星搭载试验,完成了50多个品系大面积种植推广。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有43个品系在大面积种植推广。“航椒三号”、“航椒四号”、“太空葫芦瓜”、“航茄一号”、“航茄三号”……这些可口的太空蔬菜,营养成分普遍提高了30%~46%,已经摆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
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探测月球:深空探测,天机无限
月球的探测前景非常诱人。月球上已知有100多种矿物,其中有5种是地球上没有的。月球表面的不同岩石富含硅、铝、钾、磷、铀、钍和稀土元素。据初步估算,月岩中的稀土元素达225~450亿吨,铀元素达50亿吨。
在月球表面厚厚的尘土里,还蕴藏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氦-3。这种燃料是核聚变的主要原料之一,地球上的全部储量只有15吨左右。据估算,月球上的氦-3储量达100~500万吨,能满足人类上万年的需求。
月球的环境有着地球无法复制的优点——高洁净、微重力、没有磁场、没有大气,地质状态非常稳定。“这是极好的环境,有很多东西在地球上是不能生产出来的,那么只有在月球上能生产,如一些特别昂贵的生物制品、药品,以及很多特殊的材料”,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
月球,作为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还可能是人类探测更遥远天体和宇宙空间的理想平台。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比地球表面稳定得多,这使其成为架设天体望远镜和遥感器的极好场所。同时,月球没有大气层,设置在月球上的观测系统能比地面同样的系统更清晰地对天体进行观测。
“嫦娥一号”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应该说我们国家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在科学和技术上是成熟的。嫦娥一号工程的实现,将使得我国在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获得突破性、创新性的进展”,欧阳自远说。
综 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