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科学院发现神秘隐形蝙蝠扁颅蝠

中国科学院发现神秘隐形蝙蝠扁颅蝠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秘隐形蝙蝠发现始末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有一只让科学家困惑了20年的神秘标本。据说,它就是世上唯一一种能钻进竹筒里的神秘蝙蝠——扁颅蝠。2002年9月,受命搜寻扁颅蝠的中科院动物学博士张礼标已在广西宁明自然保护区寻找了整整1个月,神秘的扁颅蝠却依然杳无踪影。到目前为止,张礼标仍未找到扁颅蝠与人为邻的真正原因。经过多年的期待,他终于得以对神秘的扁颅蝠进行近距离研究。

中国科学院发现神秘隐形蝙蝠扁颅蝠

神秘隐形蝙蝠发现始末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有一只让科学家困惑了20年的神秘标本。据说,它就是世上唯一一种能钻进竹筒里的神秘蝙蝠——扁颅蝠。不幸的是,2002年,当动物学家张礼标试图在标本来源地广西展开研究时,却发现它们远比想象的还要神秘难寻!更让人费解的是,4个月后,它们的线索居然出现在了老乡的后院里……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冒险与人类为邻?难道它们与村民之间还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联系?

初寻一无所获,4个月终显身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里的神秘蝙蝠,因为有着独一无二的扁平颅骨,人们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扁颅蝠。事实上,早在100年前,人们第一次在东南亚发现扁颅蝠的踪迹时,它们神秘的身影就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权威动物学文献都对这种罕见的、生活在竹子里的蝙蝠有过粗略描述。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马来西亚的原始丛林里尝试过追踪它们的身影。遗憾的是,自从人们在广西偶然得到标本之后,20年来,就再也没有找到过它们的踪迹。

在中国科学院,著名蝙蝠专家张树义就被这种罕见生物深深地吸引着。2002年9月,受命搜寻扁颅蝠的中科院动物学博士张礼标已在广西宁明自然保护区寻找了整整1个月,神秘的扁颅蝠却依然杳无踪影。

此后,为了寻找扁颅蝠,张礼标努力了整整4个月,如果接下去还是没有进展,他真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一天,老乡说,在砍竹子时亲眼看到从砍倒的竹子里飞出了好几只蝙蝠,现在,它们就躲在上面的竹缝里。张礼标最后仅在这一个竹筒里就捉到了12只蝙蝠。仔细观察,它们的身体仅与拇指大小相当,拿在手里,显得格外轻盈、干净,身上毛茸茸的,呈现出不可思议的金色,温顺而又可爱。

供扁颅蝠栖息的竹缝远比想象的还要细小,呈长条状的入口宽度通常还不足1厘米,甚至连一只普通的铅笔都无法塞进去。扁颅蝠不仅有奇特的扁平颅骨,头部非常小,而且身上的肋骨异常柔软,任何裂缝只要头部能钻进去,身子就没问题。

蝙蝠为何与村庄为邻

随着调查的深入,张礼标忽然意识到扁颅蝠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的栖息地距离村庄非常近,其中绝大部分甚至就在老乡的房前屋后。而文献中曾明确指出:30年前,人们在马来西亚发现的扁颅蝠都生活在远离人烟的天然竹林中。

此外,在考察中张礼标发现,每到多雨的春天,这里的竹子便进入了最重要的生长季节,这期间,鲜嫩的竹笋还会引来很多食客。这种长相怪异的虫子就会用长长的吸管扎进竹笋,品尝里面的甜美汁液,或许竹壁上的神秘裂缝就有它们的功劳。

问题是,之前的调查已经表明,在这里不仅有猫头鹰和蛇等蝙蝠天敌,人类的活动更对它们构成威胁,仅有适合的竹缝显然不足以解释它们与人为邻的奇特现象。

传说中的“吸血蝙蝠”?

事实上,生活在南美洲的吸血蝙蝠也同样偏爱与人为邻。据说,每当夜深人静,它们便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居民区,吸食家畜和人类的鲜血,令人毛骨悚然。在张礼标看来,既然扁颅蝠也同样选择与人为邻,它们的食物就应该与人有关。为此,他刻意从竹筒里找到它们的新鲜粪便,希望从中查出真相。

在实验室,第一份食物残渣居然来自一种很特殊的甲虫。第二份样品显示,这只蝙蝠吃的是一些个头很小的蜂类。此外,剩下的样品更多的就是形态不一的蚊子。(www.xing528.com)

到目前为止,张礼标仍未找到扁颅蝠与人为邻的真正原因。如果仅从食物上看,它们似乎与人没什么联系。

精灵之舞”源自回声定位

2005年5月,经过仔细考察,张礼标在龙州选了一处有蝙蝠的竹林,并通过搭建露天实验室,对扁颅蝠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在广西,张礼标的考察工作已经持续了两年,如今,巨大的露天实验室已经搭建完毕,只要一切顺利,他就有可能首次揭开扁颅蝠在夜幕下的真实生活。

棚子完工后的第一个傍晚,张礼标准时打开了所有灯光,希望给里面的蝙蝠招来足够多的食物。

令人兴奋的是,没等天色全黑下来,竹筒里的扁颅蝠就陆续飞了出来。它们看上去很活跃,只是棚子里的昆虫非常少,不知能否填饱它们的肚子。

就在这时,张礼标他们忽然发现灯光下不知何时已出现了许多白蚁的影子,而且扁颅蝠已经迅速聚了过来,展开急速的盘旋。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些灵巧的蝙蝠似乎并不介意人的存在,即使离得很近,它们也丝毫没有要回避的意思。

灯光下白蚁越来越多,飞行中,扁颅蝠不是用爪子去捕捉,而是直接张开嘴准确无误地把猎物吃下去,效率非常高。

6月初,张树义特地从北京赶到了实验室。经过多年的期待,他终于得以对神秘的扁颅蝠进行近距离研究。因为蝙蝠的所有行动几乎都要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所以,要了解它们奇特的行为方式,就必须对它们的超声波进行研究。

因为有了设计合理的实验室,他们几乎是轻而易举就录到了扁颅蝠发出的所有超声。通过编辑软件处理,它们悄无声息的觅食过程终于现出了谜底

原来,为确定昆虫的精确位置,它们会发出一连串人耳无法直接听到的高频声波。最重要的是,随着与昆虫之间距离越来越近,它们的发声间隔也变得越来越短促,直到捕获猎物声波才戛然而止。

这是被称为“可变频率”的发声方式,即使最细小的蚊虫都能轻易锁定,效率非常高,这或许就是它们每次外出仅仅持续10多分钟的原因所在。

正是凭着惊人的精确定位能力和灵巧身手,这种颅骨扁平的奇异蝙蝠才得以自在地穿行于异常复杂的竹林,与此相比,它们的任何天敌都要自叹不如,这或许就是它们生存至今的秘密所在。

田 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