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是一种力量
哈利·米尔斯说过:“真正的信息并不是你所说的,而是对方所记住的。”
广告商证实,信息重复是成功说服的根本所在。广告理论家赫伯特·克罗格曼认为,一个人需要接触某一广告三次,才能确保广告会对他起作用。第一次接触产生兴趣,第二次则使人思考该信息,第三次起到提醒、催促或者放弃的作用。
凡是做说服工作的人都应注意这个经验之谈:不要期望你的信息第一次发出就被对方接受;你的信息起码得发三次,而且只要有可能,就应该将其反复展现。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是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部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之一。戈培尔出生于德国莱茵地区雷特城。1921年4月,戈培尔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加入纳粹党。
他之所以会成为纳粹的铁杆党徒,源于1922年6月希特勒的一场演讲。听完了希特勒的讲演,戈培尔惊叹不已:“现在我找到了应该走的道路———这是一个命令!”从这一刻起,戈培尔狂热地宣传他所信奉的“纳粹主义”。
戈培尔得到了纳粹上层和希特勒的赏识,爬上了纳粹的高级领导层。“英雄”总算有了用武之地,于是,戈培尔丧心病狂地调动纳粹党宣传机构的全部人马,进行了德国历史上空前的宣传运动。他为希特勒上台立下了汗马功劳。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立即任命戈培尔为国民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
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不但牢牢掌控着舆论工具,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以愚弄德国人民,他本人还在各种场合亲自出马,发表演说,贯彻纳粹思想。
戈培尔通过不断的重复灌输,给谎言穿上了真理的外衣。他还对这种做法进行了一个颇富哲理的总结———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这就是著名的“戈培尔效应”。
我们所要借鉴的是,在说服中,即使我们的看法是对的,我们的意见是正确的,被说服者也完全有可能不接受它。在大多数情况下,别人不会被我们一“说”就“服”,我们应当明白,对方的看法、想法和做法,并不是一天形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人在认识事物时,首先要有正确的感觉和知觉。有了这些,才能产生印象,才能进入想象和思维,也才能接受你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说服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反复强调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增加论证,给被说服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说服别人时要有耐心,绝对不能说一遍就放弃。很多时候,说服本来是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说服者过早地失望,或是满足于已得的部分认同,放弃了坚持到底,使得本来很可能更有利的局势毁于一旦。(www.xing528.com)
你要有长期做说服工作的准备。对于“成见”这座山,今天挖一个角,明天铲一块土。逐步解释一些细节和要点,日积月累,“成见”就会渐渐被消除了。正确的做法第一要耐心,第二要耐心,第三还是要耐心。
日本理研光学公司董事长村清先生,想说服W先生购买新发明的感光纸,但他听说W先生对这类新技术、新发明一向不感兴趣。
拜访中,村清先生细心地向W先生解说蓝色晒图为何要改用感光纸,一次、两次……六次、七次,一再拜访。有一天,W先生不耐烦了,破口大骂:“我说不行就是不行,要讲几次你才了解。”
这时村清却认为,他生气了,证明他已经开始在意我的行为了,这是有希望的事情。因此,村清第二天清晨又去了。
“昨天跟你讲过,怎么你又来啦?”
“喔,昨天很难得挨骂,所以我又来了。”村清先生微笑着回答,“打扰你了,再见!”W先生一下子呆住了,而村清先生认为他已经有了反应,达到了一定效果,所以暂时以退为进。
第三天一早他又去了。“早安。”在四目再次相接触时,W先生终于被村清说服了。
经过村清的反复强调、再三坚持,W先生最终购买了他的新发明。事实上,当时这位W先生平均每天都会见到一位推销新技术的人,但几乎都是见一面就再无瓜葛。村清之所以能得偿所愿,就是在于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反复强调自己的产品,让本来毫无兴趣的W先生记住了这件事,并且最终说服了他。
作为说服者,要永远记住,不到最后的时刻,不要放弃你的说服目标。当你怀着一片热心找到对方,对方本可以办到,但是他找出很多理由来拒绝你,让你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碰到这种情况,有些人往往会打退堂鼓,撤回去了事,也不再另行组织进攻。但是也有一些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友好地赖着对方的时间,赖着对方的情面,甚至赖着对方的地盘,直到对方被他说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