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称呼,好的第一印象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渴望友谊,希望拥有更多的朋友。但朋友都是由陌生人发展而来的,有相当一部分朋友是萍水相逢时认识的。在风光绮丽的景区、在熙攘喧闹的汽车上或者在小型聚会上,凭一个会心的微笑、几句得体的幽默话、一个礼貌的动作等,都可以与他人相识。关键是得找出交往的契机,主动伸出友谊之手,打开对陌生人关闭着的心灵之门。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健谈的,有的人沉默寡言,虽然有交谈的欲望,却不知从何谈起。这就需要其中的一方改变态度,率先向对方发出友好信号,激起对方的谈话欲望,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如果把交际语言比喻成浩浩荡荡的大军,那么称呼语便是这支大军的先锋官,没见哪个人不打招呼就说话的。
打招呼就得有称呼,然而仅仅有称呼也不行,还要看你的称呼是否合适,因为人们对称呼的恰当与否,一般来说都很敏感。尤其是初识者,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你这次交际的成败。
有一次我出差广州,和朋友到一家餐厅吃饭。因为习惯,我随口喊道:“小妹,给我们拿点纸巾。”让我没想到的是,不仅服务员迟迟不动,周围所有的人都以不屑的眼光看着我,我以为她没有听见,又高声叫了一下,谁知这位服务员干脆走开,再也不搭理我了。后来,在朋友的解释下,我才得知“小妹”这个称呼和“小姐”一样,在广州很敏感,特别是对一些外地打工的女孩来说,是一种鄙视和瞧不起的称呼,这就难怪我称呼人家“小妹”受到了冷遇。
那么,在现代交际中如何派出“先锋官”让称呼恰到好处呢?一般来说,要处理好以下七个关系:
(1)地区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繁多,即使同一个称呼,也因地区不同而含义迥然。比如“侉子”这个称呼,南方有些地区指体魄健壮的男子,是敬重夸赞的称呼;而北方人习惯于把“侉子”与粗俗野蛮联系在一起。所以,来到异地他乡,不了解当地的方言土语,还是以“先生”相称,较为妥当。
(2)时代关系
有些称呼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有些“人上人”对“下等人”的称呼。比如“剃头的”“伙夫”“戏子”之类,都有轻蔑的含义,应该淘汰,而改称“师傅”、“大师傅”(或厨师)、“演员”(或文艺工作者)等。
不过另有一些称呼,如“先生”“小姐”“阁下”“陛下”,在某些场合使用起来还是很得体的。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在外事交谈中,称呼的使用要顺应其他国家的习惯。
(3)等级关系
当代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虽然不同于森严的封建等级,但是用合适的称呼体现出上下长幼,以示亲切或尊敬,也是必要的。对年长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称;对上级领导者或其他单位负责人可称其职务;对职务低于自己的,也要选择有敬重含义的称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4)场合关系
同一个称呼,在有些场合中使用就合适,换一个场合就不合适。比如在一般场合叫“爷爷”“妈妈”,自然而亲切,叫“祖父”“母亲”,就生硬别扭;如果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则以后者为宜。又如,一个人兼有几种身份,对他的称呼也要因时因地而定。
(5)褒贬关系(www.xing528.com)
有的称呼本身就带有明显褒奖的感情色彩,如“老厂长”“老模范”“老同志”等。
我们所要注意的是,以别人生理缺陷为绰号,是对别人人格的侮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但称呼别人的绰号,有时会有亲切感,如陈赓将军就喜欢别人称他为“小木瓜”(头脑迟钝者)。在恋人的称呼中,常有“傻瓜”、“坏蛋”之类,不但不会引起反感,反而极其喜欢,这是表达特殊感情的特殊称呼。
(6)心理关系
同样的称呼,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讳莫如深。渔民忌“沉”字,假如他正好姓陈,你若“老陈老陈”叫个没完,他肯定会不高兴。同样是30岁的人,有人乐于被称为“老张”、“老李”,而对于正在寻找伴侣的30岁的人,不妨叫他“小张”、“小李”。
曹禺剧作《日出》中的顾八奶奶,唯恐别人说她老,不识相的福生当她面说:“怪不得您老人家听腻了,……您老人家脾气也是躁一点,再者……”没等说完,惹得顾八奶奶火冒三丈,呵斥道:“去!去!去!什么‘您老人家、您老人家’的,我瞅见你就生气,谁叫你进来给我添病的?”可见,称呼的不妥,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必将会影响交谈的效果。
(7)主次关系
主次关系,或称先后关系。在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个人进行称呼时,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周总理1972年2月21日宴请尼克松一行时的讲话,开头是这样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一系列称呼,既恰当,又排列有序。
恰当的称呼还应考虑对方的身份。比如,一位在田里赤膊劳动的上年纪的农夫,你称他为“老大爷”较为适宜。若称之为“老先生”,似乎就含有讽刺意味。反之,在校园中,遇到一位夹着讲义从教研室出来的上年纪的女教师,你若称她“老大娘”,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山西省运城师专中文系教授、演讲艺术家景克宁十分注意对听众的称呼用语。他在山西农业大学演讲时,第一句话是“三晋热土,大地之子,绿色生命的守护神”,这样新颖而饱含敬意的称呼一出口,立即博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以“心底无私天地宽”为题进行演讲而著名的曲啸,曾于1983年应邀去某市向犯人演讲。事先,他对演讲开头的称呼作了仔细研究:叫同志吧,不行,对方不够资格;叫罪犯吧,也不行,因为犯罪人讨厌“罪犯”这个词,正像一个偷东西的人怕提贼一样。当然,不称呼也不行。最后,思索再三,曲啸终于确定了如下称呼:“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的朋友们”。这个称呼在全场上说出,立即引起了全体犯罪的热烈掌声,有许多人当时就掉下了眼泪。接着,三个半小时的演讲,不仅无一人退场,甚至连挪动位置的都没有。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时,他们的称呼就会由头衔而改为名字或小名。
有些人虽然不常和对方见面,但每次打招呼却都直呼对方的姓名或小名,这种策略可以让人产生每天见面或彼此很亲密的错觉。比如,如果你遇上一位不好相处或不易交心的朋友,不妨运用变换称呼的方式来缩短你们之间的距离,而口吻也要自然热情,千万不能油腔滑调,或明显带有戏谑的口气,否则对方会以为你是在装腔作势。
一开始或刚见面就直呼小名是使双方关系更进一步的捷径,因为双方感情上的共同点若得到认可,就会觉得对方原来是一位很可爱的人,沟通起来也就容易得多。
一对新婚夫妇在婚礼上被亲朋好友起哄,要求公开恋爱经过。新娘说:“我们刚认识时,彼此之间并没有很强烈的感觉。但有一次他突然叫了声‘铃儿’,我们的感情从此便发展迅速,最后就下嫁给他了……”
原来男友一直以姓名称呼她,突然间唤她的小名,使她一下子产生一种亲近感,突然发觉他是那么体贴且有亲切感。二人于是难舍难分,终结百年之好。
总之,打招呼的话并非可以随手拈来,胡套乱说的。为了使你周围的人喜欢和你接近,为了使你身边多一些喜悦的笑脸,请你务必注意打招呼的学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