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卫东:学者与行者的典范

冯卫东:学者与行者的典范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卫东不放弃。先用一下,我觉得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憨厚大度的冯卫东。冯卫东是“教育在线”管理论坛的斑竹。认识冯卫东,更因为他是我的第一位访问学者。作为会议秘书处工作人员,冯卫东参加了第二届21世纪教育论坛的全过程。与冯卫东相处以后,谁都会有离不开的感觉。作为南通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长,普及与推广教育研究是他的本职工作。只有既是“学者”又是“行者”,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冯卫东:学者与行者的典范

卫东的又一本新著要出版了,很早就嘱我写一点文字。我很忙,一直在拖着。我不敢轻易地拒绝朋友的要求,但是许多情况下拖拖也就拖过去了。

但是,卫东不放弃。“五一”节前,他说:朱老师,你就在劳动节“劳动”一下吧!现在就等你的序言下厂了。

本来,我想用一篇写卫东的旧文对付一下的。但是卫东又说:不能用。其实,我认为这篇旧文还是有点味道的。先用一下,我觉得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憨厚大度的冯卫东。

冯卫东是“教育在线”管理论坛的斑竹。

我们“教育在线”有许多叫卫东的人,斑竹也有好几位。“李镇西之家”的张卫东热情澎湃,“文科论坛”的茅卫东(我思故我在)深沉老辣,而这个冯卫东,则可以说是憨厚大度。

认识冯卫东,是因为他的朋友们敬佩他的人格。袁卫星说,这个卫东,如果你把他卖了,他还会乐呵呵地帮你数钱呢!储昌楼说,这个卫东,如果你没有饭吃,他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先让你吃饱。

认识冯卫东,还因为他与我很像。“教育在线”的斑竹会,他是作为特别邀请的嘉宾来参加的。所有的朋友中,我们的体型最“伟岸”。胖子总是比较善良的,我心里这样想,对他的好感也就油然而生。

认识冯卫东,更因为他是我的第一位访问学者。为了给在中小学工作的老师提供一个进修提高的机会,更为了使他们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自学、研究环境,同时也为了让我有机会认识优秀的一线老师,我自己出台了一个苏州大学教育研究高级访问学者的办法,此举得到学校研究生处的大力支持,于是,冯卫东捷足先登,成为“第一任”访问学者。

冯卫东是准备安心读一点书的,行李中书占了大部分。陶新华、开心慧子、焦晓骏、卜延中等网友为他张罗、安排、接风,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让大家那么喜欢。

有一天我去看望他,交给他几篇我文章的手稿,请他提意见。没有想到,第二天,他就把一个磁盘给我,不仅帮我打好,而且还进行了润色。他还给我看了一些他的近作。我很高兴,来了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学者。

来得早不如赶得巧。冯卫东是10月份来的,11月将要召开第二届21世纪教育论坛暨中国民办教育高峰会。我把第一届论坛的材料交给他,请他修改整理后交出版社,并且在会议前出版。说实话,我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卫东的。没有想到,开会前一天,一本印刷精美的基础教育再把脉》呈现在每一位代表的面前。

作为会议秘书处工作人员,冯卫东参加了第二届21世纪教育论坛的全过程。会议结束后,他又主动请战,把编辑会议文集的任务揽在了自己身上。时间不长,一本《民办教育路何方》的书稿又交到了出版社。不仅如此,他竟然与出版社的编辑交上了朋友,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姐”、“我姐”地叫个不停,让我们羡慕不已。这个冯卫东,真是人见人爱!(www.xing528.com)

与冯卫东相处以后,谁都会有离不开的感觉。在我准备进一步给他任务的时候,在我准备让他创造一个访问学者的奇迹的时候,他竟然要回去了。

我知道,第一动力是他的夫人。夫人是他过去的学生,听不到夫人那动人的歌喉,卫东当然会不知所措的,也会食而不知肉味。

第二是他的老领导,一个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的人。领导说,卫东就像我正在打字的电脑,离开他,我就没有灵感,没有激情。

君子不夺人所好。我只能放人。但是,我对卫东的思念,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在“教育在线”的短消息上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想念你!”

回到南通以后,他被任命为教研室的副主任和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分管南通地区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我们之间的联系少了一些,但是我还是一直关注着卫东的消息。我知道,他先后担任了许多重要的职务,如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南通市教育学会秘书长,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科学组组长,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他还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先后在《中国政协报》、《中国教育报》、《中小学管理》、《当代教育科研》、《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教育参考》、《南通大学学报(教科版)》、《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发表研究文章200余篇,出版了《幸福的“芭蕾步”》一书。

他经常到中小学去现身说法,讲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他与教师一起谈心:《今天,我们怎样理解素质教育》;他与老师一起思考:《教育有着怎样的“本义”》;他与校长一起交流:《学校怎样发展教师》。他以《在读书生活和生长》的体会告诉老师们应有怎样的“读书观”;他用李吉林《博知、陶情、炼意、笃行》的故事告诉老师们成长的方法;他用《“拔节”在生命的每一天》来解释教师的终身学习;他用《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告诉重点中学教师怎样处理好三个关系。

他对课堂有深刻的认识,认为最好的课堂应该返璞归真。他经常深入课堂,与老师们一起讨论《课堂怎样“互动”起来》,《怎样优化课堂的“生成”》,以及《怎样辩证理解和有效实施课堂管理》。

作为南通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长,普及与推广教育研究是他的本职工作。因此,他乐此不疲地为中小学讲《怎样开展校本教研》,讲《怎样实现教科研“最优化”》,讲《怎样提炼学校文化精神与组织论坛活动》。同时,结合自己做教师的体会,讲《怎样写好教育叙事》,讲《怎样写(缘事而发的)“论理随笔”》,讲《怎样写好论文》。还非常细致地手把手地教一线的老师,如何进行研究的选题,怎样使课题申报、方案文本更为完美,怎样实施微型课题研究等。

我认为,卫东的这些文字有着非常特别的价值。他是来源于生活的“行者”,因此他的文字是鲜活的,生动的,有生命的。比我们这些在大学教书做研究的人,可能更贴近教师的实际。同时,他又是读了许多书的“学者”,他思考了许多教育问题,研究了许多难题。他关于教育“本义”的思考,就可以看出他理论上的功力。所以,他比一般的中小学老师又有理论的高度。在这个意义上,卫东的“引桥”是为这两个群体共同构架的。

我一直认为,如果在书斋里工作,可以成为教育学家或者教育理论家;如果在田野里工作,可以成为教育实践家。只有既是“学者”又是“行者”,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这自然也是我对卫东的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