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江南,是一个草长莺飞、繁花缀枝的时节。而苏州,必定会在此时迎来众多的扫墓客。每年,来自上海等外地的扫墓大军,都会成为苏州清明时节的一大景观。在这众多的扫墓人中,必定有来自香港和美国的朱敬文的子女。陪同他们的,也必定还有苏州皮市街上敬文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给敬文爷爷扫墓。
这是个让人一想起来就感动不已的场面。
20世纪80年代,朱敬文先生的长子朱恩馀先生带着他的夫人、弟妹还有他的孩子们,来东山扫墓,看到当时皮市街的敬文小学,揭开了一段封存几十年的历史。
原来,这所学校建立于1942年的3月,正是国难当头,祖国的河山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之时。36岁的朱敬文从皮市街走过,他看到当时这条街上很多手工艺人的孩子失学,虽然他的事业还刚刚起步,但他还是依然在皮市街买房子办了一所学校,就是现在的敬文小学前身。从生源看学校的定位,大约很接近我们现在的“民工学校”。不完全相同的是,因为离学校近,就不像今天的民工学校开很破的中巴车接孩子上学,捉迷藏一样逃避警察,让人提心吊胆。而且,学校完全不考虑赢利,如果就学孩子的家庭实在拿不出钱,是可以免费上学的。所以,敬文学校也叫“敬文义校”。
让人肃然的是,朱敬文是从扬州江都宜陵镇的一个叫朱家塘的小村庄走出来的,16岁到上海寻找打工的父亲,靠着几年乡下私塾的底子,在上海某弄堂一个面粉厂当学徒,晚上去上夜校。几年后,他成了洋行中的高级主管。再几年后,他辞职创办自己的实业,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投资。他是打工者的儿子,所以他很理解打工者,也很爱护打工者的后代。他自任学校校长。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皮市街办义校的时候,日寇燃起的让中国人做亡国奴的烽火,正与古城墙上的膏药旗互相观望,36岁的校长用非苏州口音,在苏州的这条街上告诉他的学生: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我非常同意现任校长钱雅芳的观点,那就是,朱敬文先生办学的初衷,完全是出于爱国的激情。
正因他的名字叫“敬文”,与我们这座自古尚文重教的文化古城一脉相承,他才让自己的名字成为校名,如果他的名字是叫“招财”或者“纳福”或者“富贵”,他也许就根本不会以自己的名字来给学校命名了。(www.xing528.com)
朱敬文有强烈的爱国心,也有足够的自信心。爱国心加自信心,使他有了更加发奋的动机和目标。我们强调孩子要从小立大志,66年前从皮市街上走过的那个年轻人,可以成为表率。
等到朱恩馀先生来东山扫墓时,他也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胸襟,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已是香港商界巨子的朱敬文,投资数以亿计的资金在苏州及其周围的城市助学。朱恩馀继承父志,随后的岁月里,也资助敬文小学逾千万。
我在苏州大学做教务处长的时候,朱先生的“敬文奖学金”和敬文图书馆曾经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到市政府工作后,与朱恩馀先生更有许多见面的机会,为先生的道德人格与慈善情怀而感动。我总觉得,他和他的家族,与许多有钱人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同一个姓,也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我们成了好朋友,也为有这么一个本家而自豪。2007年年初,我去香港的时候,我们还围绕青少年道德问题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讨论。
如果说,当初他们是在扶贫的话,现在可以说是在“帮富”。前些年,朱恩馀将自己香港的花园别墅变卖,自己住到公寓房,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富人应该怎样生活——帮助他当年扶助过而现在比他富有的人怎样做富人。而且我还听说,他的女儿开创自己的事业后,也将自己的盈利设立了慈善基金,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慈善成了三代人不变的主题。
我相信,从敬文走出来的孩子们,都能像敬文先生和恩馀先生一样,有爱国的大志和建国的大才。愿到东山扫墓的孩子,能学到书本上不能完全学到的东西。
三月的江南已经是春意盎然了,北京的春天比苏州来得稍晚。但想到苏州的朋友和苏州的事情,我立刻就感觉到胸中鼓荡着春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