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到教育原点:朱永新最新随笔选

回到教育原点:朱永新最新随笔选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一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字就是“诗”。不仅情境教育是一首诗,李吉林老师本人也是一首诗,事实上教育本身就是一首诗。朱小蔓对李老师曾经有过评价,说李老师的情境教育追求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为人的情感发展提供了一个优化的时空。在某种意义上,李老师的情境教育中,情感的要素要大于场景的要素。

回到教育原点:朱永新最新随笔选

读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一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字就是“诗”。不仅情境教育是一首诗,李吉林老师本人也是一首诗,事实上教育本身就是一首诗。前不久我写了一篇小诗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青春,

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

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激情,

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

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创造

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www.xing528.com)

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智慧,

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

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

可以说这首诗,差不多是我对教育的一个理解。我说做教育的人,他本身就应该是诗人。如果没有诗人的气质,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激情,是很难真正把教育做好的。所以我就用诗人的视野,来解析我们情境教育,来看李吉林老师。在李老师的教育字典里,“诗”的出现频率非常之高。她在《是教师也是诗人》中说:“正是为了儿童使我成为一个执著的探索者,一个不倦的学习者,一个多情的诗人。”她说:“诗人是令人羡慕的,其实教师也是用心血在写诗,那是写的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20年过去了,李老师在她刚刚出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里又写道:“历经二十六年,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三部曲里,我写下一首首小诗,一首首镌刻着时代烙印的儿童教育诗。”这使我更坚定了一个观点:情境教育本身就是一首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李老师有一颗年轻的心。诗人永远是年轻的,没有一颗年轻的心是写不出诗的。我们很多人都写过诗,写诗最激情燃烧的岁月是青春时代,从高中左右开始一直到大学阶段。不论是学文学的还是不学文学的,我们很多人都做过诗人,我也做过。那实际上是一种激情,是因为有一颗年轻的心。李老师尽管是快70岁的人,但就心理年龄而言,我觉得她还处于青年时期。她自己则说:“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这是一种心态,因为我们很多已经老的或者将要老的人,最怕大家说他像小孩。余永正老师讲要蹲下身子来看孩子,和孩子交流。我认为只要拥有一颗儿童的心,根本不需要去选择和儿童交往的方法,因为你本身就是一个儿童。因此真正的教育家,他拥有一颗童心,拥有一颗无瑕的、天真的、灵动的童心,我觉得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李老师年轻的心还表现在她是一个永远的学生。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全国有那么多的大专家看中她,愿意和她交往,甚至于愿意拜她为师,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首先就是李老师对别人很尊重,首先她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因此她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我如果再年轻几岁,我一定去做你的学生。”我感受到她的真情,她随时随地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学生。虽然现在已经是功成名就的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但她还是把自己看成一个学生,因而她才能凝聚一大批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一大批优秀教师共同来构建情境教育的巍巍大厦。事实上不仅仅是情境教育,包括我们做的新教育实验,包括所有的教育研究,如果没有一批人去为之奋斗,就不可能做成。现在这个时代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成事的。

第二,李老师始终燃烧着激情。做诗人是要有激情的,没有激情写不出诗,没有冲动做不成诗人。郭沫若写诗的时候,趴在地上拥抱着泥土的芳香,他必须要有这样的激情,做教育也是如此。我始终认为做教育的人没有激情是做不成的,他最多只能去做学者。朱小蔓对李老师曾经有过评价,说李老师的情境教育追求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为人的情感发展提供了一个优化的时空。朱小蔓是研究情感教育的。的确像朱小蔓所说,情境教育的一个很大特色是:抓住了人类情感这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李老师提出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实际上“情”是一个纽带,情境教育可以把“情境”说成一个概念,也可以把“情”和“境”分成两个概念。如果从一个概念来说它更多的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一个场景的概念;如果作为两个概念,它本身就是情感和场景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李老师的情境教育中,情感的要素要大于场景的要素。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它就是创造一个情景,提供一个时空。我说并不然,更重要的是它的情感要素。教育没有情是做不成的。清代学者戴震曾经讲过一段话,“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没有情感的融入,再好的道理也没有办法让孩子们真正接受。李老师自己也认为,她就是一团扑不灭的火。改革开放以后,她本来是教中高年级的课,后来主动提出从一年级教起,为什么这么做?她说:“改革绝对是需要热情,需要主动,需要一股子劲的。”我觉得没有这股热情和干劲做不成教育事业。

第三,李老师具有深刻的教育的爱。李老师自己曾经也讲过。她说:“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爱,使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意志使我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力量。我觉得意志会使人的情感持续、稳定、强化。心理学认为,情感和意志是人的两大品质。其实在人的内心世界里两者却难以一分为二,它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只有强烈的情感,才会有持续的坚持的力量。差不多在她的每一篇文章里面,在她的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读到李老师对教育的爱。我相信,她的周边之所以能够凝聚这么一批热爱教育的人,也都是由于他们对教育的爱。没有他们对教育共同的挚爱,情境教育很难真正地走到今天。

第四,李老师有创造的智慧。从外语情景教学的启示一直到中国古代的意境说,她并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直接翻用。她在进行一种阐释和创造,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她从低年级的情景教学,再到情境教学实验的研究,一直到情境教育理论的构建,包括到最近的情境课程的开发,她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充分反映了李老师善于创造,善于吸收各种知识,包括把新课程的很多理念都在情境课程的四大需要里面作了很大程度上的综合,用自己的情境教育的话语来阐释她对课程的理解,我觉得这是相当可贵的。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她的知识领域,她的学科领域总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她能不断地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善于创造的激情和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